世界杯双人放铲(四年前的一场被遗忘的比赛,却是近年来踢得最“德国化”的足球)

看到这个标题,很多人猜到了我要说的就是四年前的巴西世界杯的小组赛末轮德国队1:0美国队的这场比赛,拉姆和克洛泽当时的“双人放铲”被频频拿出来当作“德意志精神” 的示范,然而这场比赛却渐渐被遗忘。这是一场非常干净的比赛,特别是德国队,整体阵型保持得很紧密,并没有丝毫放水的痕迹;美国队也表现得积极主动,敢打敢拼,就跟我们印象中那个克林斯曼时代的德国队一样,潮气蓬勃,激情十足。不过虽然这并不是一场默契球,但楼主还是坚持认为,德国队这次比赛属于收着踢的。依我看来,判断一支球队是不是在放水,就看他们的阵型保持的如何,是不是注意力很随意的就不集中了,给对手留下大片口子可以利用;而判断一个球队有没有尽力的去踢比赛,那么从身体对抗上就能略知一二。

世界杯双人放铲(四年前的一场被遗忘的比赛,却是近年来踢得最“德国化”的足球)

在那场比赛里,德国队在大多数的高空球争抢的时候都输给了美国队,上半场尤其明显。虽然美国队的身体素质很出色,而且主要心气儿很高,拼的很凶,但德国队也不可能如此频繁的在直接身体对抗争球的时候处于下风,而且在反击的时候,依我对德国队的理解,他们反击速度并没有提到最快。基本上有三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可以解释这样的情况:首先那场比赛之前德国队出线形势良好,不狠狠的“作”的话是不可能被淘汰的,所以慢慢的踢,将节奏控制在自己脚下,避免伤病;其次,结合前面说的,德国队对这场比赛的求生欲望并不如美国队高,所以加上大雨过后场地湿滑,这些国脚们,甚至勒夫,更关注的是能够低成本的把小组赛尽快踢完,以全阵容走进淘汰赛;最后,也算是或多或少的送一个顺水人情给克帅,毕竟葡萄牙那边儿形势一直有利于美国,无妨。综合起来说,德国队应该说并没有完全发力面对美国队,而是在良好的传控能力下尽量的控制比赛节奏,并通过边路进攻的方式打击美国队后防线。平平淡淡的一场比赛,但却是干干净净,让外界无话可说。

世界杯双人放铲(四年前的一场被遗忘的比赛,却是近年来踢得最“德国化”的足球)

首先,为什么说是最“德国化”的足球呢?说说四后卫吧。德国这个四后卫阵型确实优点很明显,首先这四个中卫都是各家俱乐部的绝对主力,且欧战经验丰富,特点很鲜明,特别是中后卫组合胡梅尔斯和默德萨克头球能力均属于欧战顶尖级水平,且一攻一防各有专长。这条防线除了在防守的时候可以起到摆大巴的效果,在禁区里堆大长腿和大高个儿外,在定位球进攻的能力尤为突出。仔细回想,德国队三场小组赛,每场比赛都有一粒跟定位有有关联的破门:第一场胡梅尔斯直接完爆佩佩头球破门;第二场角球,默德萨克头球点给克洛泽垫射破门(跟索尔斯克亚绝杀拜仁如出一辙);第三场还是角球,头球被门将扑出后,后点无人看防的穆勒劲射破门。可以说在定位球攻防两端来说,德国队优势明显。一般来说,一个球队的定位球攻击有2个稳定的点就已经属于可以接受的水平了,但德国队有胡梅尔斯、默德萨克、阿滕、克洛泽、穆勒这五个稳定的头球攻击点,外加施魏因斯泰格和赫韦德斯也可以参与抢点,这个威慑力实在强大。那个时候德国队的每次定位球我都很期待(不像现在),而且无论对手如何在大禁区外辗转腾挪,只要我看到禁区里一堆大高儿排排站,我就不认为对手的这次进攻能造成多大的威胁。仔细想来,德国队唯二的两次失球,第一球还是因为阿滕受伤下场,能力不足的小将穆斯塔菲被对手力压破门的,并不具有说服力;而第二个失球也是因为德国队后场传球失误,才给了对手一个直接面对门将的机会。所以说,到目前为止,四中卫战术是成功的,但是缺点务必要正视,那就是回追速度非常成问题,特别是赫韦德斯这一点,已经成为了各路对手针对的软肋(加纳和美国都主打这一路)。

世界杯双人放铲(四年前的一场被遗忘的比赛,却是近年来踢得最“德国化”的足球)

个人觉得,其实在克洛泽退役以后,德国队目前的无锋阵型为主的战术,可以适当的减少两个边路的插上,特别是基米希这一点,插不插起不到什么太好的作用,最多增加一个边路的接球点,然后最多他也就能传一个不太靠谱的传中,效果很有效,而且一旦断球,对手打这一路的反击一打一个准。那个时候的赫韦德斯跟阿滕还不一样,后者虽然有点毛躁,但是身体素质不是赫韦德斯能比拟的,无论是活动能力还是灵活程度都比矿花强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加纳和美国队都针对德国队左路的原因。所以,勒夫尽量减少让赫韦德斯前插的次数。拿出第一场打葡萄牙队时的心态来解决好赫韦德斯这一点,我认为,德国队的四中卫战术可保后防无忧,且我们可以继续期待定位球进攻带来的效果,特别是决赛打阿根廷这种平均身高很低的球队,德国队的角球简直就是破敌神器。以及目前的德国队,仍旧可以采用这种战术和思维方式解决没有中锋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