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3月5日,是周恩来68岁的生日。
提前好几天,秘书周家鼎和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就在悄悄地商议该怎么准备总理的生日。
周总理一向不喜欢在生日节庆上花费心思,可这次大家铁了心要给总理过一次生日。
一是因为按照传统来说,6和8是吉数,68岁的寿辰应该好好操办操办。
二是因为总理实在是太累了。从开年起,周总理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工作中。
先是1月份和来自各省市的产业代表召开了长达半个月的棉花工作会议。紧接着的2月份,为了应对当时北方各省出现的大规模旱灾,总理又找来了北方8个省市的干部和产业代表召开抗旱会议。
抗旱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三餐温饱。周总理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议室的灯常常一亮就是一整夜。
这样的工作会议开了一个多月。直到3月初,周总理仍然忘我地沉浸在农业技术改革的工作计划和愿景中,原本就清癯的脸庞变得更加憔悴。
3月5日,在邓颖超的协助下,周总理总算被从办公室里“请”了出来,和身边亲近的工作人员吃了顿轻松的便饭——对周总理来说,这就是一个奢侈的生日了。
“好啊,你们合起伙来设计我,罚你今晚不做完工作不许睡觉!”
周总理笑着对周家鼎说道,后者笑得合不拢嘴地点了点头,他巴不得能多帮总理分担些任务呢!
周家鼎
似乎是为了弥补浪费的时间似的,5号过后一连好几天,周总理都工作到了早上。
3月8号的凌晨,伏案工作的周总理忽然感到脚下一阵震动,头顶上的灯剧烈地摇晃起来。
这剧烈的震动打破了黎明的宁静,中南海里各个院落里纷纷亮起了灯光。
来不及多想,周恩来一把抓起电话,打给了秘书室。
“你马上告诉国务院的值班室和总参谋部,立刻查明这个地区的震区、震级和这些地方有什么样的破坏。这是一,第二就是要给我准备直升机,我要到灾区去,第三就是明天九点钟,国务院召集紧急会议,有关的各部委负责人一定要到会,还有副总理。”
他给总理带来了一条噩耗。
1966年3月8日凌晨5时38分,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新中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地震,震级高达6.8级,破坏范围涉及到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的几乎小半个中国。
对于本就挣扎在旱灾、饥荒中的华北人民来说,这场地震更甚于雪上加霜。
当天九点的国务院工作会议上,所有出席的国务院负责人和专家都神情严肃,气氛凝重到了极点。地震的突然到来,打破了防旱会议原本部署的工作计划和安排,
“目前救灾最重要!把所有的人力和资源到抗震救灾里,一定要设法弥补地震带来的损失。”
周总理果断地作出了决定。
短短几个小时内,解放军和医疗队已经动身开赴灾区,而大量的粮食物资也已经做好了投放的准备。
邢台地震
在周密地安排好初步的赈灾计划后,周总理如释重负地长出了口气,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疲态。
他看向地质部的专家们,
“地震给我们带来这么大的损失,有没有办法预防它呢?”
专家们纷纷地摇头,脸上露出为难的神情。
“地震这现象不同于别的地质现象,根本就无从预测,目前连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也没有这种技术。”
周总理一边听着专家们的解释,一边默默地点头。
突然,他的目光落到了一个一直没有发言的人身上,
“李四光同志,你的意见呢?地震真的没办法预测吗?”
李四光
听到总理点名,李四光起身说道,
“不,我认为地震有办法预测的。”
他接着解释道,
“当然了,现在还没有确实的办法对地震进行预测;国际上也的确没有相关的技术。可今天没有,不代表以后不会有,国际上没有,不代表咱们就不会有;要是对地震一点儿办法都没有,那咱们这些地质工作者的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呢?”
李四光的话让周恩来眼神一亮,
“说得好!地震这东西给人们带来这么大的损失,一定要想办法制服它!你们地质部的同志应该挑起担子,我代表国务院权力支持你们的工作,希望下一次再有地震时不要再给我们的人民带来这么大的损失。”
图 李四光
周总理站了起来,握住了李四光的手,用这段充满期许和希望的发言结束了会议。
而与此同时,周恩来准备搭载前往邢台灾区考察的直升机已经抵达了机场。
这时,以邢台为中心的整个华北地区都处于一片狼藉之中。
图 地震前的隆尧县
紧邻邢台周围,邯郸、保定、沧州、衡水以及稍远的石家庄等几个市级地区都受到了强烈的破坏,受灾的县级地区共计1600多个,至于村庄更是达到了17000多个,其范围之广、震度之强,可说是百年未有。
至于处于震中区的邢台地区更是惨不忍睹,随处都是坍塌的建筑物,伤亡的群众更是不计其数。
图 地震后的村庄
在邢台地区受灾最严重的隆尧县里,临时搭起的救灾帐篷里站着几个男人,他们分别是隆尧县长张彪,以及从邢台市区赶来的邢台市的地委书记刘倚、副书记张双英以及专署专员冯世英等几个市里的官员。
此外还有从隆尧县各个乡镇赶来汇报情况的基层干部。
这些基层干部一个个垂头丧气,本就破烂的衣服现在沾满了灰尘泥土,有的身上还带着伤。
刘倚清了清嗓子,
“乡亲们受苦了,我知道你们有的没了亲人,有的没了朋友,你们县里的几位领导也不例外,”
刘倚用手指了指站在身后的隆尧县的干部们,后者瞬间红了眼圈。
“可大家不要怕,也不要恐慌,解放军和医疗队正在组织起来帮助我们,还有各级党组织的工作队也在积极地准备着,准备帮助大家克服这场灾难。”
刘倚动情地用沙哑的声音说道,
“中央也记着我们呢!中南海里的毛主席和周总理也看到了大家在受苦,要求省市干部们一定要帮助大家做好灾后的救援和重建。这几天我就驻扎在这里,你们有什么要求,尽管提,我一定帮大家做到!”
原本悲痛不已的人们听到遥远的中南海里,主席和总理也在牵挂着自己这些受灾群众,又听见刘倚的保证,终于感到了一丝安慰,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救灾的建议和办法。
看着活跃起来的人群,刘倚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一丝欣慰,他连忙让秘书记下基层干部们的建议。
图 周恩来到灾区
正在这时,一个模样精干的男人走进帐篷,走到刘倚身边低声传递了 一条消息。
原来是石家庄的市委干部打来的电话。刘倚和张彪他们不敢耽误,连忙跑到了收发室。
电话那头是石家庄的市委书记康修民。康修民带来了一条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消息。
周总理要到隆尧县看望受灾群众!
刘倚面色一喜,激动地连话都说不清楚了。
他结结巴巴地再三确认这条消息的真实性,听到周总理的已经登上了直升机,沉恸的脸色更是染上了一层兴奋。
一旁站着的张彪听见总理要来的消息,原本也一脸兴奋。可这会儿,却焦急地搓着双手,欲言又止地看着刘倚。
“刘书记,康书记,总理要来我们这小地方是天大的好事儿,可我怕地震还没过去呢!跟您说话这会儿,地面还在震动,总理要来,是不是太危险了?”
此话一出,连康修民也陷入了沉默。
不出意料,周总理要亲自赶到灾区的决定引起了一番争论。
正像张彪担心的那样,虽然3月8日第一波的强震已经过去,但是邢台地区仍然处在频繁的余震中。地质部的专家们一致认为第二波的强震很有可能会发生,这时赶往邢台将会十分危险。
“哎,要是我连去那里一趟都有危险,那生活在邢台地区的群众们该怎么办?”
听了同志们的意见,周恩来却不在意地笑了笑,以特有的温和风趣的口吻说道。
“总理,您真的要……?”
临行前的半小时,身边的警卫员拿不定主意,忍不住又一次问道,
“哈哈,我周恩来可不是临阵脱逃的人。”
“可这么大的地震,现场又不知道什么状况,要是有危险……”
“就是因为不知道具体情况,我才要亲自过去看看。”
总理一边说着,一边抓紧最后的一点儿时间在相关的文件上匆匆地写下几行批示。
3月9日的早晨,周恩来先是飞抵了石家庄。
他抓紧时间询问着地方上的具体事宜,和河北省以及石家庄方面的干部一起就救灾措施的具体落实进行了细致的商讨。
地方上的干部听着总理对救灾计划的安排,感到十分钦佩。他们没有料想到,身处中南海的周恩来会对地方上灾民的需求考虑得如此周到细致。会议结束时已经是晚上8点,天色完全黑了下来。
周恩来却要在这时立刻登上去往隆尧的火车。石家庄的干部们一听急得直跳脚,
“咱们这会整整开了一天,您总不能连晚饭也不吃吧?”
“一顿饭怕什么?火车上吃也来得及嘛!”
“唉,人是铁饭是钢,您再着急,也得吃饱了饭再说嘛!”
跟着周恩来从北京赶来的军区副司令阎达开打了个哈哈。
“我看是你饿了吧?哈哈”
开了个玩笑,总理接着说道,
“行,那咱就各退一步,简单吃点东西,接着去邢台!”
于是在吃过一碗炸酱面后,一行人登上了火车。
1966年3月10号凌晨,地震刚发生后的第二天,周恩来就赶到了此次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邢台市隆尧县。
站在一片废墟似的县城中,刘倚终于等来了周总理。听着总理的询问,他憔悴疲惫的脸上又是感动又是担忧。
汇报完隆尧县的受灾情况,刘倚刚想开口劝阻周总理不要前往灾区。
可周总理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举起手臂,幽默地说道,
“哎,又来一个,你们这些人啊!从北京到石家庄,再到邢台,你们这些人拦了我一路,可我还是来了,可见你们是拦不住我的。不如干脆点赶紧带我去灾区,这样大家都方便嘛!”
听到这话的干部们哭笑不得,最后只得听从了周总理的安排。
然而,匍一踏上隆尧的土地,周恩来温和的脸色立刻变得凝重起来。
他走进废墟似的村庄,看着周围被摧毁殆尽的房屋、建筑和田地,眼里充满了悲悯和不忍。
还没来得及说上一句话,总理的身边就挤满了自发赶来的群众。人群熙熙攘攘地涌向总理,争着握总理那瘦削而温暖的手。
“乡亲们,你们受苦了,我代表毛主席,代表党中央来看你们了!”
总理语带颤抖地说道,给村民们送来了来自中央的问候和关怀。
查看过这里后,周恩来紧接着又去到了另外一处重灾区白寨。他不辞辛苦地辗转在这些废墟似的村落中,紧握每一双粗糙的颤抖的手,给这些劫后余生而又饱经苦痛的人们的心中注入了一阵暖流。
这些话里有的充满了对受灾群众的关怀和安慰:
“死了人当然要难过,但是不要低头。大家一定要团结起来,团结就是力量…”
“…恢复了生产,恢复了力量,就对得起死了的人”
有的则充满了鼓励和信心:
“这次地震受损失很大,要记录下来传给下代,下代再发生就会受损失小,这样就对得起死了的,也对得起后代……”
“这些代价不能白费!……不能!必须从中取得经验。……研究出地震的规律……”
总理的话不仅给了灾区的群众继续生活的勇气,同时也鼓励了那些立志要研究地震规律、降低地震灾害的科学家和民间人士。
隆尧县马栏村在这次地震之后出了一个研究地震的“土专家”——马栏村的年轻村民袁桂锁。
袁桂锁在这次地震中失去了6个亲人,满怀悲痛的他自觉地投入到了对地震规律的研究中。在地震前后马栏村附近发生的一系列怪象中,他特别地注意到了马栏村的水井的异常情况。
3月8日的晚上1点钟,晚归的袁桂锁发现村口的水井水位发生了异常上涨,水平面竟然涨出了井口,井水变成了黄色,还散发着刺鼻的硫磺味,和地震中被撕裂的地表裂口喷出的泥水很相似。
而4个小时之后,就发生了邢台大地震。
这口水井的异状会不会是地震的预告呢?
他把自己的发现汇报给了救灾指挥部,在县里的帮助下,1966年3月12日,袁桂锁成立了村里的“地震观测队”,通过每天定时测量井水的水位,来进行地层波动的预测。
而与此同时,在总理的支持下,李四光领导的地质部也开始对地震现象进行系统性的测量。
图 地震研究队
防灾意识的进步、群众警惕性的提高以及蹒跚起步的对地震现象的观测,很快地就在接下来邢台地区发生的第二波地震中发挥了作用。
1966年3月22日,邢台市发生了第二次地震,震级高达7.2级,超过了3月8日的6.8级,然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却远地低于3月8日的地震。
第二次地震发生后,1966年4月1日,周总理再一次赶赴灾区。站在因有所准备而显得井井有条的灾民安置区,总理露出了欣慰的神情。
“这就证明我们还是有办法对付地震……同样的事情,只要有了准备,就和没有准备不同!”
图 周总理二次奔赴灾区
在总理的身后站在地质学家、时任地质部长李四光。听到总理二度要赶赴灾区,时年77岁、体弱多病的李四光不顾阻拦随着总理来到了灾区的前线。
“要进行地震研究,不进行实地研究怎么能行呢?”
在马栏村,李四光见到了袁桂锁。“土专家”见到了“科学家”,两个分别象征着中国科学进步的两股力量的人相谈甚欢。袁桂锁把李四光领到了“马栏一号井”前,后者则对这口井出现的神奇现象啧啧称奇。
看着面前这个比自己小了五十岁的“农民专家”,李四光很高兴,
“我们这些专家虽然有资料和专业仪器,但是却缺少民间的丰富经验。咱们中国的地震研究要想起步,少不了要从民间那里吸取养料;你身上的任务也很重呀!”
“李四光同志,您放心,一定完成任务!”
袁桂锁啪地敬了个礼,一老一少一起笑了起来。
邢台大地震过后,中国开始了系统性的地震研究,在李四光等人的带领下,健全的地震科研体系逐渐成立。而无数像袁桂锁这样无私风险的热心群众,也为中国的地震监测和预防作出了巨大贡献。独特的“群防群控”的防灾体制,在后来的几次大地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1973年的辽宁海城发生的7.3级大地震中,科学家们正是据此发布了警报,政府有组织地转移了群众,极大地降低了人员的伤亡。这更成为人类历史上依据预测成功止损的唯一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