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么多韩国电影,最让人动容的还是《国际市场》。
电影讲述的是普通人德秀的一生:父亲在韩战中失踪后,作为长子的德秀肩负起了家庭的责任,为了弟弟上学和妹妹出嫁,他两次放弃自己的梦想,先后去西德挖矿和越南打仗,一辈子被历史进程和家庭责任推着走,从未为自己活过。
德秀辛勤劳苦的一生,是老一代韩国人一生的缩影,同时也是整个韩国现代史的缩影。从向西德输出劳务到随美国参加越战,再到去中东搞基建,从经济上的汉江奇迹,到政治上的汉城之春,每一步都走得很艰辛,每一步都充满了血和泪。
几代人的血和泪熔铸出来的,是韩国卓有成效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这也是近现代韩国的国家责任。
之前在《韩国参加越南战争始末》和《70年代的基建狂魔:十几万韩国建筑大军转战中东》中,专门讲述了韩国参加越战和去中东搞基建的历史,今天谈一谈三部曲的最后一个部分——派德运动,即向西德派遣矿工和护士。
01
1961年朴正熙上台后,根据韩国的具体国情,制定了外向型发展模式,想通过进军海外来拓展韩国的活动空间。此后,韩国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比如向西德派遣矿工和护士,鼓励向南美移民,向越南派兵,实现日韩关系正常化,开拓远洋渔场等等。
60年代初的韩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0美元。全国人口2400万,但200人规模以上的企业只有54家,失业人数达240万人。为了生存,不少高中生甚至大学生都只能去煤矿当矿工。随着战争的结束,医院里大量护士和护理人员也随之失业。
虽然1962年朴正熙政府制定了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但是一穷二白的韩国无法吸纳过剩的劳动人口;另一方面,搞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亟需外汇。于是,韩国政府想到了向外输出劳动力,既可以解决劳动力过剩,又可以为国家挣外汇。
60年代初的西德,已经成为世界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1961年冷战加剧,东德中断向西德派遣劳动力,加上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西德人不愿从事又苦又脏又累的工作,西德出现了劳动力紧缺的现象。
1962年3月,根据韩国政府的训令,韩国驻西德大使馆经济企划驻在员李基洪和助理金泰卿考察德国鲁尔矿区。在鲁尔矿区,他们发现了很多来自于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日本的工人,李基洪认为,既然矮小的日本矿工都能干这些活,韩国矿工没有理由干不了。
60年代初的日本,经济一路狂飙,日本矿工逐渐对在德国工作失去了兴趣,他们留下的空白,即将由韩国人填补。
李基洪和金泰卿回来后,向德国劳动厅表达了向矿区派遣工人的意愿:“我们国家虽然贫穷,但人民很勤劳,而且我国派来的矿工们都曾在部队服役过,所以训练有素,熟悉集体生活。”德国劳动厅欣然同意。
经过一番运作后,1963年8月,韩国政府经济企划院院长元容奭发表申明:“就我国向鲁尔矿区派遣1500名工人的事宜已经与西德政府达成一致,我们决定第一批派500名。”很快,又向全国发布了招募公告。
当时,媒体也推波助澜,向韩国男人夸张地描绘了西德矿工村(专门为韩国矿工建设的)的美好生活场景:不逊于酒店的住宿,每个房间都配有书房及娱乐设施,可乐像自来水一样管够,两周假期,假期内可去巴黎约会,等等。
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每月162美元50美分的工资——人均国民产值80几美元的国家,162多美元意味着在西德干一个月相当于在韩国干两年。
诱人的待遇吸引了超过2800人报名,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了367名合格者,韩国主流报纸用整版刊登了合格者的姓名。被选中的人大多具有高中或大学学历,其中大学生占了20%,因此这批矿工被称为“绅士矿工”。
02
1963年12月21日,首批123名矿工从汉城金浦机场出发前往西德。
禹东川毕业于釜山大学法学系,后来报名当了矿工,机场送别时,妻子赵英姬满含热泪地说道:虽然今后两人要分开3年,生活会很艰辛,但为了丈夫我会抱着希望等他回来。
在韩国经济大开发时期,整个国家向拧紧的发条一样,节奏越来越快,悲欢离合的场景在车站、在港口、在机场不断上演。远走异国他乡的人,主观上背负着家庭兴旺的责任,客观上也承担着国家富强的使命。
德国人以勤劳而闻名,在战后经济恢复时期,西德工人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0~54小时,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长,勤劳也是西德经济复兴奇迹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他们遇到同样勤劳的韩国工人时,也不得不表示佩服。
东亚人的家庭观念,以及勤劳、节俭、忍耐的特性,加上先去的矿工们需要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后来者开路架桥,二者决定了在西德的韩国矿工异乎寻常的优秀表现。有矿工回忆,当时进行的各种井下考试中,他们那批250个矿工全部及格,没有一个被淘汰的。
“我们在潮湿狭小的矿井里干活,有不少人在用炸药炸矿时送了命。”但即使这样,矿工们也没有喊苦喊累,反而对西德宽松的劳动环境很满意:在地面作业当中手指受了轻伤,都按工伤处理,即使不干活,也全额发工资,患感冒或者闹肚子,不但能请假休养,还能领平时工资的80%。
此外,当时在西德的韩国矿工,都是一周工作5天,每天8小时,严格按照劳动法和合同办事。完善的工人权益保护法,是当时韩国国内无法想象的。
虽然如此,但作为一个落后的国家的工人,恶劣的工作生活条件、屈辱的待遇以及相对而言的低工资,始终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据统计,韩国派往西德的矿工约为8395人。
03
韩国向西德派遣护士,始于基督教传教活动。
1960年,经在韩国传教的德国神父法比安·丹姆,以及旅德韩国医生李宗洙的推介,德国卫理公会招收了2名韩国护士学生,从1962年开始,每年约有20名韩国卫校学生前往西德学习。
1964年,韩国驻德医生李修吉发现西德护士短缺,便从韩国招了几批护士来西德工作。
韩国政府发现这一情况后,指令韩国海外开发公司介入,把民间输出护士的行为,变成政府主导的海外就业项目。1966年8月,韩国海外开发公司与西德医院协会签订了“韩德护理要员协定”,拉开了韩国政府向西德派遣护士的序幕。
8月14日,《朝鲜日报》上刊登了赴德护士招募公告,报名条件是:20~30岁未婚或独身女性,持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合同期限为3年,每月工资627马克(折合157美元。)
国门刚开放,出国对普通人而言是一种奢望,既恐惧又期待。作为一个女性,选择去人生地不熟的海外,接受新生活的挑战,需要巨大的勇气。
每个人去德国的原因可能不一样,有的是为了年迈的父母赚钱治病,有的是为年幼的弟弟妹妹挣学费,有的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高工资无疑是这些护士选择出国的主要原因。
在《再照明派德护士的生活》中,金学善等3名派德护士回忆了当时的生活:我是1973年去的,工资是745马克,换算成韩币的话是14.5万元,当时韩国的高工资普遍是1.5万左右。所以我们挣了韩国工资的10倍。如果辛苦三年左右,可以在老家买一套房子和车子,当时个人买汽车是很稀少的。
从1966年到1977年,韩国总共向西德派遣了11057名护士,分布在西德大大小小的医院中。对韩国而言,她们的贡献不仅在于为国家赚取外汇,还在于为韩国树立了良好的海外形象。
韩国护士们以“对年老患者的真诚看护和迅捷处事”而备受好评,苦活、累活、脏活都干得很漂亮,擦洗尸体、清理秽物不在话下。在电影《国际市场》中,德秀的女朋友英子就是派德护士,在医院给失去行动能力的病人清理污秽物。
西德驻韩大使克劳斯·波拉也曾夸赞道:对普通德国人来说,同韩国护士的相逢,是与来自平静的晨之国(指韩国)的人的初次见面,在很多情况下,是与亚洲人的首次接触······韩国护士们的热诚和奉献精神,在德国人眼中树立了良好的韩国形象。
金学善等人也回忆到:“当时我们在韩国学的是现代的美国式看护,技术高而且韩国姑娘勤奋加上亲切,所以德国人很喜欢韩国护士。”
据1977年西德医院协会调查显示,德国医护人员“最想一起工作的同事”是韩国护士,韩国护士在当时有“韩国天使”的美称。
1977年之后,随着韩国经济的崛起,以及菲律宾、越南等国更廉价的劳动力输入,韩国停止了向西德派遣护士。
在1万多名派德护士中,有5000多人留在了德国,1000多人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等国,剩下的回到了韩国,成了韩国护士界的骨干。
05
1964年12月,朴正熙与夫人陆英修访问联邦德国,特意去鲁尔煤矿看望了300名矿工和500名护士。
在汉恩公司大礼堂齐唱国歌时,很多与会者因哽咽而无法再唱下去。一向冷酷严肃的朴正熙也饱含热泪地说道:“诸位矿工和护士,你们为了家人,远离故乡来到联邦德国,心里肯定充满着痛苦和孤独,但家人和国家都为你们感到自豪。”末了,又说道:“即使我们看不到,我们也要为子孙后代打下繁荣的根基······”
演讲一度中断,礼堂泣不成声。
50年后的2014年3月,时任韩国总统朴槿惠访问德国时,也向18名矿工和护士代表发表了讲话:你们寄过来的血汗钱是重建大韩民国的种子钱,而且你们的勤奋改变了大韩民国的的形象。
不到两万人的劳务输入,能挣下多少钱,还能上升到改变国家命运的层面上?
派德矿工和护士往往将八九成的工资寄回韩国,1965年到1975年,他们累计向韩国汇款1.15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1964年朴正熙为了加快推进五年计划去西德搞钱,西德政府提供了4770万美元无担保贷款,让朴正熙窃喜连连。1965年,整个韩国的GDP才31亿美元,财政预算3.5亿美元。
在最缺钱的时候,朴正熙政府喊出了“即使一美元也要赚”的口号,把矿工护士送到德国,把士兵送到越南,把建筑工人送到中东,找日本要赔款,找美国要援助,把一切能动员的资源全部整合起来,为国家发展注入后劲,这才是韩国跑的快、跑的远的原因。
所以,派德矿工和护士们挣的钱,对当时的韩国而言是一笔巨款,是被血汗压榨而来的原始资本积累,是经济大开发的种子钱。
【参考资料】
《总统朴正熙传》
《韩国对联邦德国的护士派遣》
《派德运动——韩国经济起飞的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