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之战的故事(四千六百年前的涿鹿之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涿鹿之战的故事(四千六百年前的涿鹿之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文丨舞雩

涿鹿。

朔风阵阵,山雨欲来。

对阵双方是军容严整的炎黄部族和头插鸟羽、奇装异服的蚩尤部族。

这是一场注定只有一个胜利者的战斗,习惯成为赢家的蚩尤,第一次尝到不是主角的滋味……

涿鹿之战的故事(四千六百年前的涿鹿之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涿鹿的尽头

和阪泉一样,涿鹿究竟在哪里,考古专家也是云里雾里。

河北省涿鹿县的朋友们该提意见了,不就在我们这里吗?并且考古发现这里古文化遗存丰厚,有什么好争辩的!

翻翻地图就清楚了,涿鹿县在冀北,炎黄与蚩尤有必要舍近求远到这里决战吗?

身处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的交界地带,古文化遗存丰厚本也是应有之义。

倒是有一点,古史专家大体承认。

炎帝、黄帝、蚩尤包括后来的颛顼、帝喾、尧、舜绝不特指某一人,而是代表一个时代。

这个时代中的历任部落联盟大酋长均可如此称呼,就像姬发与姬诵都叫周天子一个道理。

涿鹿之战的故事(四千六百年前的涿鹿之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所以应该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此时的黄帝应该是姬轩辕的后人,至于是第几代已经无从考证了。

而末代炎帝榆惘早在阪泉之战就被姬轩辕战败,之后蚩尤大军压境,又是不敌,遂与后者组成炎黄联盟,共御强敌。

公孙轩辕掌握了炎黄部族的绝对权力,他继承祖上遗志,主动出击,结果屡战屡败。

传说中,炎黄与蚩尤大战三年无一胜,概因蚩尤部族的铜刀铜枪战力惊人,炎黄部族的石斧木棒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

涿鹿之战的故事(四千六百年前的涿鹿之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蚩尤部族遂一路逐北,包围了有熊氏的发迹之地。

此时,原隶属于炎帝部落的一些小部落开始与蚩尤互通有无,做了“华奸”,比如尚未赶尽杀绝的共工族、夸父族。

公孙轩辕自然不能坐以待毙,他派人联系到了东海边鸟夷部落少昊部,他们是太昊嫡系,在蚩尤部的淫威之下,已经隐忍了几百年。

少昊将知兵善战的风后派到涿鹿。

对于蚩尤的战法,风后心知肚明,公孙轩辕遂把军队交给了风后。

风后于是将所有兵车集中起来,装备上自己从东夷带来的铜制兵器,绘上虎、豹、狼、熊等猛兽图纹,按青、红、白、黑、黄分为五队,以公孙轩辕居黄队为中,用鳄鱼皮蒙制陶鼓八百面,黄队鼓响而众鼓皆应,整齐划一,攻守自如。

涿鹿之战的故事(四千六百年前的涿鹿之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待战车撕开敌方阵脚后,步兵居后包抄。


装备精良,快速运动,再饰以兽面之纹,这简直就是一队巨兽,纵是铜头铁额也恐怖惊惶。


涿鹿的尽头,形势开始发生逆转。


/历史主角的视角


成书于先秦的《逸周书》记载了涿鹿之战的经过。


“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也就是说,炎黄与少昊联合之后开始战略反攻,追逐蚩尤至“中冀”,在此决战并杀死了他。


所谓“中冀”就是冀中,这里是冀豫鲁交界之处,也是蚩尤族群最后一道防线。

涿鹿之战的故事(四千六百年前的涿鹿之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溃败到这里,蚩尤也冷静下来,若再退不只自己尸骨无存,有可能整个族群都没了安身立命之处。他将军队散开,布置了个口袋阵,伪装埋伏起来。


公孙轩辕正乘兴追赶,忽然前方飘来滚滚浓烟,未几时,白昼变成了黑夜,接着呼啸之声四起,蚩尤部族借浓烟掩护砍杀过来。此一战,炎黄部族大败。


看着垂头丧气的公孙轩辕,风后不由笑出声来。


“不要被他吓倒,与你们半游牧民族不同,东夷部族要安排农时,所以就善观天象,蚩尤不过是算准了今天要刮东南风,所以布了一个包围圈,乘风放烟而已。也怪臣下粗心大意,本该料到他有这个伎俩。”


“那,我们要怎么对付他?”


风后一招手,有兵士推进来一辆独轮车,车上一个金属小人手指前方。

涿鹿之战的故事(四千六百年前的涿鹿之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辆车名叫指南车,不管车子如何转动,小人一直手指南方。我方战车之上全部配备指南设施,就算浓烟再大,只要认准一个方向冲杀,可保必胜。”


“好!”公孙轩辕击节赞叹,“这么一个精巧的物件是怎么造出来的?”


风后轻轻一笑:“我们海边渔民常常碰上大雾天气,打不来鱼就要饿肚子,这也是生活所迫。至于其中原理,我们也参详不透。”


蚩尤喷烟吐雾的神话外衣被撕破以后,失败被擒的命运很快到来。


公孙轩辕将蚩尤身体斩为四段,分别埋于四方边地,战后的东夷之民,良善者迁于“邹屠之地”,凶恶者驱逐“有北之乡”。


就是说,归服者居于邹、屠等原居之地,那些不承认炎黄统治地位的武力强制向北驱逐,这部分人应该是战国时东胡的祖先。

涿鹿之战的故事(四千六百年前的涿鹿之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场关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大决战,就此落下帷幕,不过,历史的车轮,却并不止尽于此。


/从始祖到乱神


涿鹿之战,赢家通吃,轩辕分尸以葬,未尝不是在畏惧神鬼之事。

而被后世称为兵主抑或魔神的蚩尤,也渐渐从一个时代的象征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在古代,人们并不认为兵乱是人类自身的产物,他们认为兵乱同水旱蝗虫一样,属于超自然物的有意作恶。

故而,每当有兵祸发生,人们就会追因到战争背后的妖魔作怪上,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种妖魔称作“乱神”,比如鱼形、牛形或猿形的怪物,这都是在大自然中最直接的乱神展现方式。

除此之外,就是蚩尤、共工、刑天这类人物形象的乱神了。

涿鹿之战的故事(四千六百年前的涿鹿之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因为在古代人们的定义里,不论初衷如何,他们都是与当权者相斗争的人物,形象生猛鲜明,是“乱”最直接最集中的展现。

在上述“乱神”形象中,蚩尤无疑是最著名的那个。


《龙鱼河图》载:“蚩尤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实沙子。”

其他古书上亦有载,蚩尤的头是蛇的形象,并且还有牛的双角。

曾经在山东出土过汉代蚩尤的画像,上面展现的蚩尤直立的兽身,头顶数角,怒目圆睁,四肢都拿着兵器,俨然一副面目狰狞的魔怪形象。

而黄帝轩辕,在古代文献中,或为某些家系的始祖,或为受天命得封禅的古代帝王,或为一统各部族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的救世主,说白了黄帝就是平定天下战事的帝王,历史长河中的初代男主。

所以,当黄帝渐渐从众多古代圣王中脱颖而出时,那么他的敌人,涿鹿之战中战败的蚩尤便成了悖乱之贼。

涿鹿之战的故事(四千六百年前的涿鹿之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不过,在当时,黄帝之名还不至于到什么“千秋万代,文成武德”的洗脑地步,不少蚩尤的部下,宁可离开中原之地,也不愿屈服。

这些人败退到了长江以南,自然资源不够丰富的地区,继续以蚩尤为始祖为信仰而生活着,由此便演化出了两种说法。


/传说中的鬼方国


有一种说法便是,蚩尤部落衰败而后,遗民的其中一支,可能迁徙到古冀州。


《述异记》载:“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


古冀州正是古晋国的大部分区域。夏商之时,此地为尧唐族群所统治,有上古之国唐国。西周建国,唐叔虞受封,晋侯燮改唐为晋。


曾经的蚩尤族群,经千百年之发展,跨越数代,终与历代贵族血乳交融。但是,在蚩尤族人血液中的战斗基因,依然是存在的。


涿鹿之战的故事(四千六百年前的涿鹿之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然,这种战斗基因常被新的统治者所视为“非我族类,其心必诛”,因此他们的地位,在改朝换代的数年之间,往往较为卑微,很难被正统所接纳。


生活在古冀州地区的蚩尤族群,渐渐的发展成为与中原族群不同的少数民族。


冀州之名,就颇有些斟酌的地方。冀字在金文中属于象形文字,两边有角,与“鬼”字相似。


所以上古之时冀州也有被称为鬼州、鬼方,即是被历代统治者称为鬼族,这是蚩尤族群名称的演变。


夏商之际,朝廷都曾多次派遣大军,与鬼族开战,这个族群从来就是统治者的心腹大患,直到西周建国,分封制的推行,鬼族也便重新融入姬姓王族所建立的社会体制中来。

涿鹿之战的故事(四千六百年前的涿鹿之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那么,鬼族人是不是从此就消亡,失去了蚩尤祖先的战斗基因呢?


当然不是。


鬼族人最后并未消亡,而是在晋国的土地上繁衍成了新的族群。鬼族在此时已经分支为赤狄、白狄、犬戎等族群,而生活在晋国的这一支基本为媿姓,他们从姓氏上继承了鬼方的历史。


他们与中原文化不同,被视为纯正意义上的蛮荒族群。他们崇尚巫文化,非常崇敬神鬼。


甲骨文中“鬼”字的形状,就像是戴着面具的人。

涿鹿之战的故事(四千六百年前的涿鹿之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晋国建国之初,虽有周王室的支持,但其周围有太多鬼族的遗民,他们不是真正的顺民,常常聚集山林或平原,发动对城池的掠夺,晋王室对此非常头疼,便常常与赤狄、白狄、犬戎等族群为战。


某种程度上战火的锤炼持续强化了鬼族后裔的战斗力,他们虽在与晋国的战争中,在后期渐渐落于下风,许多族群被融入晋国。


但还有更多的族群则继续延续迁徙的习俗,向北、向西,甚至向南迁徙,将来自蚩尤祖先的基因,在新的族群中,演变成了新的文化。


所以说到底,鬼方之国,未必算得上是火种的继承,而九黎文明的延续,还是另一种方式。

涿鹿之战的故事(四千六百年前的涿鹿之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文明的继承之火


三苗部落到底是不是鬼方国,历史学家曾经展开过讨论,包括鬼方与荆楚之地的同异性,也存在不少疑点。

不过九黎、三苗、南蛮、荆蛮、苗族之间确实有着脉络清晰的渊源关系,这点从文化特征上大约就能看出。

三苗之所以叫“三苗”,概因蚩尤部本是来自南方的稻作农业地区,掌握了“育苗、提苗、壮苗”的生产技术。

到商、周时期,“三苗”又被称为“荆楚”,有时也被称 为“南蛮”后来,荆楚的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其中较先进的楚人,又被称为“荆蛮”。

其后,荆蛮日渐强盛,发展成为春秋战国的“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国的 主体居民和主体民族。

涿鹿之战的故事(四千六百年前的涿鹿之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国语·郑注》载:“有苗复九黎之德”,“三苗,九黎之后也”。

就是说苗的先民是九黎,而蚩尤是九黎的首领,所以, 苗族人民普遍地将蚩尤视为自己的先祖。

在四川南部和贵州北部和西部的苗族地区有蚩尤庙,并有苗族“祀之”。

《太平御鉴》《皇览·冢墓记》上说:“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尺。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名为蚩尤旗。”

苗族各个地方的语言有些差别,但都把自己的祖先称为尤公,竭诚敬祭,这决不是偶然的可有可无的作为,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黔东南称老祖宗叫榜香尤,湘西称培尤和“绞黎够尤”(九黎蚩尤),而川、黔、滇“西部方言”则直接称蚩尤,这位格蚩尤老是个能征惯战、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涿鹿之战的故事(四千六百年前的涿鹿之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至于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民俗,则更能论证苗乃九黎之后。

湘西苗族巫师在“驱鬼”时,头反戴三角铁架(铁三脚),身倒披蓑衣,左手拿簸箕,肩挂布条,右手持师刀,口中念念有词:“啊哩!有堂归堂,有殿归殿,无堂无殿,四方分散!

湖南城步苗族在“驱魔”时,有一扮“枫神”者也是头反戴三角架(铁三角),身倒披蓑衣,脚穿钉鞋,手持木棒。

《龙鱼河图》说过:“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威振天下,诛杀无道。”

从“铜头铁额”到“头戴铁三脚”,难道没有某种关系吗?

涿鹿之战的故事(四千六百年前的涿鹿之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最有意思的是:黔中各地有一支苗族妇女的头饰状如牛角,谓“弯梳苗”,黔东南苗族姑娘以戴银角为美……是不是与蚩尤的“头有角”、“铜头铁额”有关系呢?

大家知道,人类是由母系社会而父系社会慢慢向前发展的,在妇女身上最能看到古风的遗迹和祭祖的印记。


《国语·楚语》说:“九黎乱德,民神杂糅”,“家为巫史”,“民匮于祀”。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湖广》篇里也说:“按湘楚之俗尚鬼,自古为然。”

所以,苗族当属于巫文化系统,从九黎、蚩尤一脉相承,虽渐渐式微,但终究是星星之火,万代不熄。


涿鹿之战的故事(四千六百年前的涿鹿之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而说到巫,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