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第一名老师(当世界杯遇上物理老师)

世界杯第一名老师(当世界杯遇上物理老师)

现在全平台的粉丝可能有400万左右,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喜欢看,感觉是有人认可我的。有人看过视频,觉得科学还真有意思,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世界杯第一名老师(当世界杯遇上物理老师)

物理老师李永乐。图片来自网络

文 | 新京报记者潘佳锟 编辑 | 程磊

近日,葡萄牙凭借C罗的帽子戏法逼平西班牙,成为本届世界杯的亮点。

6月25日,人大附中教师李永乐上传了一条讲解C罗任意球物理原理的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李永乐分析了C罗发出任意球的特点:速度快,上升后突然下坠,具有电梯球的特点。但同时球本身发生旋转,也符合香蕉球和落叶球的部分特征。

截至6月26日14时左右,该视频播放量已达1456万次,转发及评论均过万,有近三万名网友为之点赞。

世界杯第一名老师(当世界杯遇上物理老师)

李永乐讲解C罗任意球视频截图。

其实,李永乐早在去年底就开始录制类似教学视频,每个视频的时间在10分钟左右。

目前已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网红”老师。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李永乐表示,自己录制这些教学视频旨在科普。但作为一名教师,网络世界很复杂,现在的他也是如履薄冰。

“这不是一个严格的结论”

新京报:如何开始关注起足球中的物理原理?

李永乐:这是初二年级的教学内容,讲到气压和流速,涉及伯努利原理的内容。只不过这次我把它更加细化。所以我又去查找了足球方面的相关资料,如《足球的科学》,里面讲了很多足球,包括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内容。

新京报:这次C罗任意球的讲解准备了多久?

李永乐:其实我也不算球迷,这次世界杯看到C罗踢出的任意球直接得分。解说员喊出“这是经典的电梯球。”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叫它是电梯球?当时我也不是很清楚,就去查资料,开始研究。后来终于搞明白了,前后差不多花了三四天的时间。

新京报:这个视频发布后的网友反馈如何?

李永乐:C罗的这一脚球大部分还不是很明白其中的原理。其实刚开始,我也不是很明白,只是最近通过查资料才知道,这不是一个严格的结论。从物理上讲,足球的运动是取决于它的初速度和受力。如果不旋转,只受空气阻力,那就是电梯球。但事实上,足球在运动的过程中,不仅只受空气阻力,倒地属于香蕉球还是电梯球,要考虑哪个占主要部分而已。

其实足球在运动中涉及到流体力学,而流体力学的很多问题都是没有定论的。足球在运动过程中产生湍流,便很难说清楚它的运动轨迹到底是什么。也正为如此,足球的轨迹才飘忽不定,不确定性要大的多。

新京报:一个是严谨的科学,一个是不确定性很大的体育运动,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你认为意义何在?

李永乐:比如队医可以帮助运动员调解身体状态,营养学家帮助运动员营养配餐。数学家通过研究统计规律,研究如何排布阵型最有利。科学就是通过计算,来指导方向。

以足球为例。我个人认为,排在第一位肯定是天赋和身体素质,其次是智商,再则便是科学的指导。它可以在运动员个人素质的基础上,发挥提升的作用。比如通过科学研究,发现规律和原理,运动员则会节约时间和成本,着重展开训练,而不是瞎踢。

“原则即内容必须是科学的”

新京报:何时开始自己录视频普及科学知识的?

李永乐:这其实不是我第一个教学形式的网络视频。一切都很偶然。很多年前,我在一个培训学校做兼职,当时他们会把上课的内容进行网络直播。后来被人盗版,把教学视频切成小段,发布在网上。起初我没怎么关注。当时我也在给自己的学生录制教学视频,比如讲一个知识点或者讲一道题,作为课堂补充教学。

2017年,有人把我讲“闰年是怎么一回事”的视频发布在网上,点击量很大,我这才发现,原来很多人对一些中学的知识点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便想着大家既然喜欢科学,我就努力多做一些。从2018年初到现在,就一直在录。

世界杯第一名老师(当世界杯遇上物理老师)

李永乐在课堂上讲解游标卡尺的用法。图片来自李永乐微

新京报:录像中使用的场地是哪里?你有没有团队支持?

李永乐:场地就是学校里一个没有人用的教室。倒是设备方面,是一个逐渐更新的过程。起初我买了一个几十块钱的架子,把手机放在上面录,然后自己编辑压缩,也没有字幕。后俩有人提建议,说画质能不能好一点,我就买了个照相机。然后有人说我声音也不行,就又买了一个麦克。后来又有一个粉丝义务帮忙加字幕,就是现在的样子了。要说团队支持,还真没有,就我一个,算上帮忙加字幕的粉丝也就两个人。

新京报:每期视频的制作周期是多少?

李永乐:录制的话一般是半个小时左右。一开始要擦黑板,有时候录了一遍觉得不行,就要再重新来一遍。另一方面前期还要准备。

目前录制的视频中,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属于一些课堂上的知识点,是我本人平时备课就已经很熟悉的内容,不需要特别复杂计算的,大家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这种内容直接就可以开始讲。

还有三分之二的视频内容就需要特别准备一下。比如讲黑洞,这种大学物理专业方面的知识,怎么能够讲得比较清楚,让不了解这方面内容的人很快能听懂,就需要好好准备一下。有时遇到自己也没有把握的,就要去查资料,可能需要两三个小时。但最后视频呈现的也就在十分钟左右。

新京报:如何协调自己的本职教学工作和录制视频的时间?

李永乐:我现在在人大附中教高二物理,3个班,一周12个课时左右。但实际上,学校还会安排选修课,比如竞赛研究课,一节课就要半天时间。因为很难,考的是大学的知识,而这部分内容是无穷无尽的,以前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来备竞赛课。

将近十年教学,说实话,我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掌握,估计我的水平也就差不多到顶了,只能说稍微熟练了一点,这样的话就空出了一点时间。比如周末,或者有一天没事了,就干两三个小时。或者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讲得很快,可能半小时就做完了。

新京报:对自己的视频选题有具体的要求吗?

李永乐:现在就是随便想,看到有微热搜,有想法了就去做。

但我有一些原则,首先这个内容必须是科学的。涉及到人的主观判断的内容。比如对于美的判断,人生经验的总结。如何学习就能考第一名,怎么去努力就能赚到钱。这些我一般不做。我只讲大家公认的科学理论。

此外,科学理论上有争议没有关系,比如地球磁场是怎么形成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理论,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现在都有哪几种理论以及成因是什么。

我现在也想做点改进,比如说专门连续三期就只说一个问题,说清楚,系统化。目前涉及到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数学、物理和经济学,然后可能还会有一点天文地理化学生物等等。

世界杯第一名老师(当世界杯遇上物理老师)

李永乐录制的《考清华和中500万哪个更难》视频。图片来自网络

新京报:目前这些视频给你的学生们看吗?

李永乐:他们不会关注,在学校里都已经学得头大了。目前我了解到的,大部分看视频的人其实是已经结束学业走向社会的人,怀念课堂的。或是还没有上高中,课余时间比较多,培养科学兴趣的学生。

对于目前学校学生,我额外开了一个公众号,教学视频、参考答案以及其他资料都会上传到里面。算是一种新的尝试,一来可以节约时间和纸张成本,二来集中度也比较好,便于资料留存,学生随时可以查阅。

“希望为社会科普贡献一点力量”

新京报:目前视频的点击量会给你带来一些收入吗?

李永乐:目前发布视频的平台,会按照流量分成,达到一定程度会有一定的收入,好像跟内容、时长、粉丝数量、播放量还有广告都有关系。说实在的,到现在我也没有搞清楚他们是怎么算的这个钱。

新京报:现在有接广告吗?

李永乐:有广告找我,但有些我觉得不是很合适,就比如有一些饮水机什么的,我就觉得不太搭。具体事宜还在讨论之中,但其实也无所谓。现在有出版书籍的人也找我,想让我帮忙出科普类的书,我觉得这个倒是可以。到时候买书挣点钱,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新京报:作为一名在职教师,是否担心会受到争议?

李永乐:目前我收到的网络攻击主要还集中在内容上,或是说我讲得没用,或是说讲错了。前者,我觉得就属于纯喷了。如果觉得没用可以选择不听,但如果是讲错了,比如之前真的有口误,把蓝色说成绿色,那就得承认。毕竟现在我只有一个人,没有校对。

对于有些抨击,我要么就不理,要么就回怼说“你可以不来嘛”。倒是会有些网友看不过去,替我怼回去,结果对方就认为是我雇人骂他,便发私信,或者发帖说。

新京报:你的这些视频,你所在的学校有什么声音吗?

李永乐:学校在这方面还是比较开放的,首先没有限制我,我也没有做违法和有损学校声誉的事情。不过在今年高考后,倒是有计划跟领导具体讨论此事。毕竟网络世界很复杂,我现在也是如履薄冰,一些事情能避免就避免了。

新京报:出名之后,接下来自己有具体的计划吗?

李永乐:其实这十年来,我还是挺喜欢当老师的,就是有时会感觉有点累。之所以录视频,刚开始也是为了避免一遍遍重复地讲同一个问题。虽说录制视频更累,但弄完之后就可以一直用。现在将视频上网,受众面就更广阔了,感觉现在通过互联网,价值得以体现。其实我现在最想做一件事就是把社会科普的氛围做起来,贡献一点力量。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喜欢看,现在全平台的粉丝可能有400万左右,感觉是有人认可我的。有人看过视频,觉得科学还真有意思,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