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拥有着25年历史的《足球俱乐部》杂志通过微宣布:《足球俱乐部》休刊。
一时间,在足球媒体圈和球迷读者中引发了一阵唏嘘。
有人10多年一期不落的购买《足球俱乐部》,铺满卧室的地板。
有人说:“足俱是一代人的青春,是理想与梦想的寄托。”
有人说:“这是我整个初中和高中的教科书。”
图源@泰希爹
《足球俱乐部》意味着他们的青春,这是个俗套的说辞,却也是最真实的写照,它陪伴了众多80后和90后的童年时期和青春岁月。它和众多传统足球纸媒一起,影响了许多人。这本杂志,是他们的足球启蒙读物,承载了两代人的足球记忆,并在一部分人走向自己足球梦想的路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邱翼曦(91年),曾为《足球俱乐部》工作两年
作为是国内最早创办的非官方专业足球杂志,《足球俱乐部》在1993年5月创刊后迅速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成为了国内最具传阅率和最畅销的足球杂志之一。1995年到21世纪初的几年中,《足球俱乐部》迎来了最黄金的发展时期,连续7年稳居全国足球杂志发行量的榜首。足俱的黄金时期中的1998年世界杯,让许多90后爱上了足球,邱翼曦是其中的一位。
《足球俱乐部》第一期,图源@Achilles99
对足球感兴趣的邱翼曦开始订阅《足球俱乐部》等杂志,那时候怀揣着足球梦想的他可能也没有想到,自己在2013年进入大学毕业后,成为了足俱的一名编辑。
“进入足俱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对我内心而言这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因为这是儿时到大学都梦想做的事情,我还记得我大学时在出租房里拿着MP4看着老比赛对自己说以后要是能每天看比赛做跟足球有关的工作人生就很美好了。”
现在回想起来,儿时阅读足俱的经历,为他打开了一扇窗,了解了很多其他途径了解不的深度足球知识,对日后从事这个行业,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到足俱后,让他实现了曾经的愿望,每天都生活在足球世界里。在足俱学到的严谨和细致,对邱翼曦后来的工作一直有着影响。
图源@仰卧撑
2015年年末邱翼曦离开足俱,从事金融行业,用业余时间写足球稿子。一年后,他发现自己对足球的爱没有改变, 想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足球上,辞职做自由撰稿人了。之后,我开始做“仰卧撑”足球自媒体账号,在创业的途中,足俱的前同事们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足球对邱翼曦来说就是信仰和寄托,他对足球的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深厚。加入足俱的那段经历,是他靠近自己足球梦想的开端。“自从98年世界杯后,爱上足球就觉得整个世界都充满了追求、希望和梦想,小时候多么想成为足球运动员,做足球媒体也是曲线救国般靠近自己最初的梦想吧。”
图源@仰卧撑
李航(88年),曾供职于《足球俱乐部》近4年
在邱翼曦从足俱开始自己的足球梦想的时候,年长他几岁的李航刚刚离开这家杂志没有多久。李航加入足俱之时,杂志已经过了最黄金的阶段。尽管如此,足俱还是在他成为一位体育媒体人的路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2008年夏天,李航成为《足球俱乐部》的实习生。谈起这段缘分,李航说:“当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和刘伯峰主编有过交流,他给了我一个机会,我抓住了,就是这样。”
2009年-2012年初,这是他职场生涯的第一步,也是他在体育媒体行业的启蒙阶段。《足球俱乐部》主编刘伯峰和副主编罗勇对他影响很深,足俱传递的“让足球更有趣”的价值观,是他在后来的从业生涯中一直秉承着的。
在贵州的报纸和体坛传媒先后供职后,李航转向了体育营销岗位。在纸媒积累的“笔杆子足够硬,新闻敏感度足够,有策划思维,基本功扎实”的特点,也让包括他在内的一众传统媒体人在转型中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图源@李航
从传统足球媒体走上体育行业,对于老东家和其他纸媒的休刊,李航说:“对于纸媒一家有一家地倒闭和休刊,我认为这是时代的必然,也是中国社会的缩影,没法评价太多。”
足俱宣布停刊这一天,李航在朋友圈中,用最朴实的言语,道出自己的感谢:
老东家《足球俱乐部》休刊
感谢,感恩
Arthur(94年),《足球俱乐部》10年读者
在李航抓住机遇进入足俱的2008年,正是欧洲杯年,94年出生的Arthur因为要获取更多欧洲足坛资讯,初识《足球俱乐部》。
这一购买就是近10年,Arthur觉得,相比其他足球类刊物中,足俱的专题文章通俗易懂、图文排版字数的控制较好、阅读没有疲惫感、定价比《足球周刊》低,还提供球星卡海报的赠送,每年还会出增刊和特刊。
图源@fule爱英格兰
从最开始的5块到最后的7块,从小学到大学,足俱留下的不仅是堆积起有人一样高的一摞杂志,更给了他最初体育类写作的启蒙。小时候对足球感兴趣的他对足球写作没有清楚的认识,正是通过阅读《足球俱乐部》逐渐有了了解,每个月两本是在那个网络不发达的时代最好接触海外足球的渠道。11年左右,上高中的Arthur给足俱投了几篇稿子,被选中刊登,成为了他正式足球写作的开始。
大学期间,Arthur给一些体育媒体专栏供稿,内心希望从事足球有关行业的想法越来越强烈。然而随着接触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他买杂志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小了,最后一次是购买足俱是17年。
图源@隔壁家老聂
现在,离开校园的他将热爱变成了自己的职业,开启他足球写作生涯的足俱却要告别了。
“休刊,其实你要说意味着什么还真的不好说,就像你从小到大每天都要吃的早餐店突然有一天关门了,即使你后来已经很少吃了,但是当你知道它关门的时候的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真的是很真实的。”
再见的可能不是杂志,而是当初对足球最简单的爱。
胡文俊(91年),足球媒体从业者
Arthur向《足球俱乐部》投稿的时候,91年的胡文俊也和他儿时的足球记忆有了首次的联系。2011年《足球俱乐部》的特刊《珍藏米兰》,他的信息出现在随刊赠送《中国米兰球迷地图册》上;2012年欧洲杯期间的一次球迷访谈节目,他应邀参加,至今依旧念念不忘。
为《足球俱乐部》工作,是他曾经的梦想。胡文俊开始买足球杂志是在2001年,最先买了《足球周刊》,后来他反倒是成了《足球俱乐部》的忠实粉丝,因为《足球俱乐部》价格更便宜,还送海报和球星卡。在纸媒的年代里,很多球迷可能是一张海报、一张球星卡、一期杂志封面或一篇精彩的文章喜爱上了某个球队或球星,而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却再也找不回昔日单纯的美好。
图源@Mourinmao
在《足球俱乐部》宣布休刊的时刻,胡文俊坦言:“对我来说就如同失去亲人一般沉痛,我也的确是失去了这个儿时最好的伙伴。我一直从不避讳地说我年少时的梦想就是去《足球俱乐部》上班,后来虽然没有去成《足球俱乐部》,不过也是从纸媒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如今他已从事足球媒体工作数年,这一切都源于当初的热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足球俱乐部》的生命停留在了25岁这一年,25岁对于球员来说是最黄金的年龄,而25岁对于一家足球媒体而言却到了最终说再见的时候。感谢《足球俱乐部》曾经带给我们的那些美好,那是再也无法回去的青春!”
一本杂志,在他们实现足球梦想的路上,扮演着启蒙者的角色。
一份刊物,影响着更多人,以及他们的足球记忆。
球迷@绽放的大葱:小时候一个叔叔足球迷,每当有鲁能比赛就带我去省体看球,每次去我家都给我拿一些他买的《足球俱乐部》杂志给我看。然后给我讲加斯科因、巴尔德拉马、坎通纳、奇拉维特等球星,还给我买了第一件曼联队服。如果没有这个杂志,我想在那个年代我不一定会喜欢上足球。
球迷@爱吃橙的橘子:从98年开始一直买到05年,离开上大学之后就基本很少买了。感谢陪伴了!对了,当年跟着信虫给喜爱的球队写信,一封信邮资差不多要半个月零花钱,但是收到回信的时候真是超开心!!!
《足球俱乐部》、《足球周刊》、《当代体育》、《体坛周报》……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图源@halamadrid711
在此次告别《足球俱乐部》之前,我们已经经历了多家体育纸质媒体的离开。湖北《体育周报》在2011年岁末发行了最后一期,有32年历史的《球迷》报休刊,《全体育》终结……
同许多知名的纸媒一同成长的,像邱翼曦、李航,以及其他我们非常熟悉的传统体育媒体人开始转型,走向与原来有关、却又并不相同的领域。也有像胡文俊、Arthur一样,深受纸媒影响,而走上了足球从业者之路。他们从纸媒走进自己的足球梦想,开始踏上这段探索的旅途。在时代的变化中,以新的方式,延续自己与足球的缘分。
感谢曾经带给我们美好回忆的一家又一家纸媒;
感谢那些还在坚持并用创造力革新的传统媒体;
也期待休刊只是暂别,他们会以新的面貌,延续其媒体生命力,再和我们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