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小世界杯的联赛全称(这项运动被欧美“垄断”上百年,中国用7年赶上了)

(观察者网讯)昨天,北京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中,中国选手闫文港以4分1秒77的成绩获得铜牌,全网欢呼。

钢架雪车,这个在欧美极其成熟的运动中,此前很少看到亚洲人的身影,直到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中国才组建了第一支钢架雪车队,当时,我国甚至连进行这项运动的雪车雪橇赛道都没有。

短短7年,获得国际雪联认证的中国首条雪车雪橇赛道“雪游龙”静卧在北京延庆,见证着一次次突破与奇迹的发生,令世界瞩目;那支“临危受命”的队伍也从小白“飞”上了领奖台,这是中国选手首次在该项目中登上冬奥会领奖台。

蛰龙已惊眠,一啸动千山。

被誉为小世界杯的联赛全称(这项运动被欧美“垄断”上百年,中国用7年赶上了)

第一支钢架雪车队

钢架雪车项目,平均速度为120km/h,最高可达140km/h,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以站姿开始,通过奔跑约40米距离的方式获得启动速度,之后趴在钢架雪车上,以头朝下的姿势从赛道中滑下。该运动因其速度快,极具危险性,也被称为冰雪界的“F1”。

据国际奥委会介绍,钢架雪车是19世纪瑞士圣莫里茨的一个度假村开发的,该项目曾于1928年和1948年在其“发源地”圣莫里茨奥运会上被列入正式奥运比赛项目。可是因危险性较高,1948年之后又被取消,直到2002年的盐湖城冬奥会,再度成为冬奥会的比赛项目。虽然,该项目跻身奥运会的历史不长,但在欧美国家却从未间断。

2018年之前,这项比赛中鲜少见到亚洲人的身影,冬奥会奖牌也基本被欧美运动员包揽,直到2018年,这一记录才被打破。

当年的平昌冬奥会上,东道主选手、来自韩国的运动员尹诚彬夺得了亚洲在该项目上的首枚金牌。

被誉为小世界杯的联赛全称(这项运动被欧美“垄断”上百年,中国用7年赶上了)

同样在那一年,中国选手闫文港力压众多欧洲高手,在德国国王湖一举夺得中国钢架雪车历史上首枚欧洲杯金牌。当时,中国钢架雪车国家队成立还不到两年,在老将如云的欧洲杯参加比赛,初出茅庐的闫文港上演了一出“蚂蚁撼大象”。

这个故事还要从2015年说起。

据广州日报报道,在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之前,中国钢架雪车项目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专门的赛道,也没有专项运动员。2015年,随着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中国钢架雪车队开始组建。

就是在当时的选拔中,18岁的天津小伙闫文港从田径跳远队被选拔进入钢架雪车国家队,1995年出生的耿文强,曾是一名田径运动员,也在当时加入了钢架雪车队并担任队长。之后,都灵冬奥会银牌得主、加拿大人杰夫·潘也来到队伍,负责重点队员的训练,用专业化的指导和经验带领队员。

班子就这样搭了起来。

钢架雪车在滑行前有一段助跑距离,力量和爆发力强的运动员在转项后有天然优势。在其他国家,运动员的跨项选材也很常见,甚至不乏同时参加夏奥和冬奥的“全能选手”。

可即便有运动员经历,钢架雪车对于大家还是苦难重重。钢架雪车赛道的垂直落差达110多米,时速最快可超过130公里。对初学者来说,享受风驰电掣的前提是克服恐惧。回忆初次体验钢架雪车的感受,闫文港直言,“刚开始起步非常害怕,那种恐惧感真是毕生难忘。”

被誉为小世界杯的联赛全称(这项运动被欧美“垄断”上百年,中国用7年赶上了)

从放下恐惧到提高速度并控制滑行路线,需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滑行训练,累积滑行经验和赛道经验,才能投入比赛,闫文港透露,熟练了以后,他的心态也发生了转变,“渐渐熟练了以后发现并没有那么恐怖,感觉是非常刺激的一个项目。”

短短两年后,2018年平昌冬奥会,担任队长的耿文强首次代表中国在钢架雪车项目参赛,并获得第13名。

2021年11月,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钢架雪车世界杯男子比赛中,耿文强获得冠军,闫文港获得第八名。北京奥运会男子钢架雪车共有25位选手参赛。中国队派出了闫文港和殷正两名选手参加冬奥会。

24岁的殷正来自山西,2017年还在北京体育大学。在通过跨项选拔进入国家集训队后,殷正发挥了自己爆发力好,推橇出发能力强的技术特点。四年的训练,殷正的出发能力已经达到世界级。

昨晚,北京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中,闫文港以4分1秒77的成绩获得铜牌,这是中国选手首次在该项目中登上冬奥会领奖台,而殷正获得第五名。

比赛结束后,国家体育中心冬运中心发来贺信,称赞闫文港“不惧强手、敢打敢拼”,祝贺中国钢架雪车队获得这枚宝贵的奖牌。

被誉为小世界杯的联赛全称(这项运动被欧美“垄断”上百年,中国用7年赶上了)

第一条奥运标准赛道

钢架雪车这个项目,源自欧洲,如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可想而知,他们在赛道建设和运动员培养体系方面存在优势。

据上观新闻报道,受到季节和场地限制,中国钢架雪车队建立后,一度只能长期在欧洲、北美等地训练比赛。长期在外漂泊,队员们在承受训练压力的同时,也要克服国外生活的不适应。

过去一年,世界上17条赛道中,除了少数几条因赛道关闭或疫情原因没能去训练或比赛外,中国运动员走遍了其他所有雪车赛道。在冬奥赛季,中国队共计获得8个欧洲杯、2个洲际杯、1个世界杯冠军,在备战和参赛过程中进步明显。

2018年,我国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开始修建。

据文汇报报道,宛若游龙的造型远观震撼,但在施工环节,项目团队却也面临超乎想象的难——16个弯道倾斜角度各异,如何确保相同密实度、成型精度?对冬奥会“速度担当”雪车雪橇项目而言,赛道每个曲面、每处细节,都决定着比赛成绩,牵系运动员安危。

最初,项目团队尝试过传统混凝土,但由于凝结时间短,工作人员根本来不及修复冰面。即便用上了速凝剂,效果依然不佳。试验多次后,项目团队开始详细比较全球各大场馆的材料特性、优劣。最终,在历经了300余次配合比调整、600余次喷射试验、上千次测量及检测、近两千方喷射混凝土消耗后,配比难题方才攻克。

自研专用混凝土喷射料后,还需专业喷射手配合。往届冬奥会场馆建设时,主办城市大多选择高薪从海外聘请,但“雪游龙”却直面挑战。历经一年多的“魔鬼训练”后,项目团队自主培养了国内首支混凝土喷射手团队,最终,赛道成功以毫米级高精度实现一次浇筑成功,还能承受400余次冻融循环。

制冰环节也不容一丝马虎。

赛道冰雪能否“浑然天成”,全看制冰团队的手下功夫。水管、喷头、冰刀……这都是制冰师们的必备家当。“嗞……”,制冰师们要一层层均匀将纯净水水雾喷洒在低温混凝土表面,再让水雾凝固成冰。从力度控制到角度把握,个中细节全靠经验。遇上高墙弯段,还要用特殊方法——沿高墙自上喷洒。这样一来,才能使流水自然成冰。

被誉为小世界杯的联赛全称(这项运动被欧美“垄断”上百年,中国用7年赶上了)

喷水一旦开始,就必须连续作业。“雪游龙”一旦启动制冰,就需20名国内制冰师、16名国际制冰师连续7天24小时不间断配合作业。整整五厘米厚的冰道,是制冰师们往返上千次的“结晶”。冰面完成后,工作仍未结束。

每次滑行过后,冰面难免受损,制冰师们就要补冰、修冰。此时,冰面温度尤为关键。一旦温度过高,就会容易起霜,冰霜会捕捉气泡,当这些气泡向外移动便会造成小凹痕,影响运动员滑行轨迹,甚至危及生命。此时,制冷系统运维师傅们就要与制冰师们搭档合作,一起调整完善冰面温度。成千上百次的磨合历练,默契渐成。

1975米的赛道由54个包含独立制冷单元的赛道段组成,其内部管道犹如人体血管般错综复杂。由于赛道高低起伏、来回翻转,其截面形状的不断变化导致赛段内制冷管道的高度位置以及长短不同。为确保赛道制冷温度均匀,各赛段选配的阀门大小、调试时阀门开度大小各不相同。经历了上百次反复调试后,系统才能调至最佳状态。

如今,54个独立制冷段的温差已能成功控制在1度以内。

随着北京延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建成,漂泊在外的钢架雪车队员终于有“家”了。去年7月到9月,国家钢架雪车集训队在“雪游龙”进行了冬奥会前的最后一个夏训,这也为中国队赢得了宝贵的训练经验。

被誉为小世界杯的联赛全称(这项运动被欧美“垄断”上百年,中国用7年赶上了)

图自视觉中国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还开启了多个国内“首创”,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经验空白。截至目前,耗时三年建成的“雪游龙”已申请专利131件(含发明专利57件),并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

科技奥运不是说说而已!

如今,我国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宛如一条巨龙静静蜿蜒在北京市延庆区西大庄科村,见证着一次次突破与奇迹的发生,它也有了一个更加浪漫的名字“雪游龙”,它还是国际雪车联合会认证的亚洲第三条、世界第17条雪车雪橇赛道,也是中国的首条雪车雪橇赛道。

7年时间,在摸索中前进的不只是我们的运动员,还有整个钢架雪车项目。运动员们以俯卧的姿态在高低起伏的赛道上飞驰,这何尝不是中国在这个项目上的缩影,一路走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困难重重,然后,堂堂正正站上领奖台!这还只是开始!

被誉为小世界杯的联赛全称(这项运动被欧美“垄断”上百年,中国用7年赶上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