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湖南土改运动开始,当时湘江文工团一批搞文艺工作的年轻人被分成几个工作队下到田间地头采风。那种热腾腾的生活激情感染了他们中间的每个人,其中一个名叫徐叔华。一天,18岁的徐叔华在田间,听着独轮车碾过泥土时那欢快的咿呀声,顿时产生了创作灵感,创作了花鼓戏《推土车》(后改名为《双送粮》)。《双送粮》一共分三段,反映了农民翻身分得土地的喜悦心情。其中的第三段中的唱词,就是我们今天听到的经典歌曲《浏阳河》的唱词。
1951年,徐叔华创作的花鼓戏《双送粮》被选送到北京演出。在审看节目时,当时中南局文化部门的领导和有关专家提出了修改意见,建议把湖南花鼓戏《田寡妇看瓜》中“送瓜调”的曲子移植过来配上《双送粮》的唱词,这样就组装成了我们今天听到的这首《浏阳河》。
《浏阳河》作为歌颂毛泽东的歌曲,具有浓郁的湖南民歌风格,曲调流畅优美,感情真挚深厚,歌词简练朴实,深受人们的喜爱。
与此同时,《浏阳河》广为传唱,和蒋大为、李谷一、宋祖英、张也等人各具特色的演绎也有关。其中,李谷一的贡献良多。她首先提出了“戏歌”的概念,即:戏曲与歌唱,是表演艺术领域中的两个不同门类和分支。民歌歌手宋祖英1998年的专辑《月亮花儿开》中收录了新民歌单曲《又唱浏阳河》,以学院派唱法演唱这首传统民歌,效果极佳,从此,湖南民歌《浏阳河》也走上了“现代化”之路。1999年,中国最早的和声组合之一黑鸭子合唱组在专辑《岁月如歌》中重新演绎了《浏阳河》。该演唱组的特色是以情带声,声音优美温柔,原本曲调就绵长柔美的《浏阳河》在她们的演绎下,开始有了新的韵味。
这几年来,《浏阳河》已经成为世界音乐人的灵感来源和改编母本。曾创作过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主题曲《冲刺》、1988年汉城奥运会主题曲《手拉手》和1990年世界杯主题曲《意大利之夏》的世界级作曲家莫洛德尔与孔祥东联手作曲的《Forever Friends》, 包括整个前奏在内的大部分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浏阳河》。
60多年来,它被广泛录音广播、灌制唱片、出版曲谱,不知发行、出版过多少次,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外名曲。它先后被改编为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器乐曲、合唱曲、歌舞、钢琴协奏曲、琵琶独奏曲等。熟悉的旋律穿透几代人的岁月,历久弥新,久唱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