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小编还在上五年级,看球只有两年的时间,那会儿还只是看热闹的阶段,那年的东亚四强赛,小编记忆比较深刻,一是对韩国一役,国足踢得挺流畅,但宿茂臻被柳相铁踢伤了韧带,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对此事痛心不已,也因为此事,使小编比其他同学更早地了解到了关于韧带的一些知识。二是对日本一役,对于国足在头球上的巨大优势,小编的印象十分深刻,当时还一度认为只要霍顿来了,日本在国足面前也就比东南亚球队强一些而已。
这场比赛,日本队的出场阵容是98世界杯的主力阵容,当时以中田英寿为代表的巴西化第一代球员还没有接班,队内主力仍是三浦直良、中山雅史这些德国化的“遗老遗少”,远没有达到如今的高度,所以对阵在霍顿的指导下已经有了很大进步的国足,他们的身材劣势暴露无遗。这里需要多说几句的是,小编对于日本人“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神话一直抱怀疑态度,改善一个民族的整体体质,尤其是身高,一两代人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整体身高的提高,应得益于明治维新时期开始实行的,以与外国人通婚为主的“人种改良”计划,尽管如此,他们的身高还是没有得到质的飞越,小编认为,这与他们坚持的一些传统习惯有很大关系,比如他们的坐姿很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腿部发育:
书归正传,咱们先来看看日本电视台提供的有浓重的《实况3》风格的国足首发名单:
国足的阵型是442,中场平行站位,后防线上从左至右依次是孙继海、张恩华、范志毅、谢峰,中场四名球员从左至右依次是吴承瑛、朱琪、马明宇、姚夏,锋线上是黎兵和胡云峰的一高一快组合,开场之后,日本对于国足的头球优势非常忌惮,如果单靠禁区内的贴身防守,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他们在边路防守上下足了功夫:
但国足在霍顿的调教下,三条线衔接紧密,进攻套路也很有章法,所以面对日本在边路的防守,国足通过配合,仍有大量的边路传中机会,哪怕传中质量不高,也足够川口能活他们紧张的不得了:
也正是日本后防线上这种非常谨慎的处理,使得国足获得了很多角球的机会,而且国足的角球一次比一次威胁大:
直到黎兵取得进球:
虽然黎兵身材高大,但他的头球水平远不如他的脚下活更靠谱,这场比赛的几个细节也能体现出来,这个用脚踢进去的角球是其中之一。
刚才说过,当时日本的主力阵容,还是德国化的“遗老遗少”,所以他们在进攻中也有很多45度角传中的套路,这种套路在如今的日本队中已经不常见到了。在身材上需要他们仰视的对手面前,他们的传中抢点完全可以用渣来形容,哪怕是他们的头牌中山雅史,在争抢头球上也比较狼狈:
何况,他们边路防守严密,我们边路防守也不差,左路孙继海,右路的谢峰,谁都不是善茬:
阵地进攻方面,日本队在防守严密的国足面前通常也是找不到什么出球点:
只有还没成为核心的中田英寿,能组织起几次有点儿威胁的进攻来:
反倒是国足在稳固防守的情况下,多次打出威胁反击,频频震慑着日本队的防线,先是黎兵的这次头球:
这次射门,再次显示了黎兵的头球远不如他脚下技术扎实的特点,他跟当时的捷克中锋扬科勒的特点很相似,都是缩小版的伊布。
这次反击,朱琪被川口能活带倒,但主裁判没有做任何表示,也没说门将犯规,也没说朱琪假摔,中国队又错过了一次扩大比分的机会。在浪费了多次机会之后,国足在下半场终于把握住了良机,吴承瑛左路突破射门被封堵之后,高中锋黎兵凌空抽射,梅开二度:
当时的比赛还有个细节,就是风比较大,日本队上半场选择了逆风,下半场则是占据了顺风的优势,但命苦不能怨政府,点儿背不能怨社会,技不如人,你搞这点儿小动作也没什么用,就说谢峰这顶风突进的表现,日本队谁有?
还有国足一次又一次犀利的反击,真的不知道风到底是在向哪个方向吹:
国足还通过一次漂亮的配合,获得了一次点球机会:
但范志毅一脚踢飞了点球,让国足又等了7年,才第一次获得东亚四强赛的冠军:
这场比赛的失利,也是日本98年世界杯上惨淡表现的预演,但当巴西化球员全面接班之后,日本和国足的差距已经是一日千里,99年,日本国少在世少赛获得了亚军,震惊了世界尤其是国人,2000年,国足面对中田英寿、中村俊辅、稻本润一等巴西化球员坐镇的日本队,拼出来一个2:3,04年亚洲杯决赛,国足又是1:3输球,虽然日本队夺冠的历程很不让人信服,但自那时起,国足面对日本,已经是一种压倒性的劣势了。其实中国球迷要求不高,只要能打出这种水平,哪怕输了,我们也会觉得很过瘾,比如那届比赛我们输给韩国,但比赛之后各路媒体一致给出了好评,因为我们看见你们的变化,看出来你们是在用心踢球,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