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年是哪一年(辛亥革命那年,18岁的毛泽东当兵,担保人是他的两名老班长)

1911年10月10日晚上7时许,湖北武昌的八镇新军发动武昌起义,这一年是辛亥年,故而称之为辛亥革命。这时的毛泽东,身在湖南省长沙市,他再有87天才满十八周岁。他还只是一名初中生,就读湖南省长沙市湘乡驻省中学,刚上初一。

辛亥年是哪一年(辛亥革命那年,18岁的毛泽东当兵,担保人是他的两名老班长)

立志求学毛泽东想当兵了。

两年前,读过私塾几年的毛泽东,离开了家乡湘潭市韶山冲。离行前,毛泽东意气风发,吟诗明志。有关资料记载,他点石成金,改了西乡隆盛的诗,赠给他的父亲。西乡隆盛,日本明治维新后三杰之首。诗曰: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七绝·改 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毛泽东把原诗的“男儿”改成“孩儿”、“死不还”改成“誓不还”。改动后,堪称点石成金。一方面强调了自己的身份,拉近跟父亲感情;另一方面将不吉利的“死”改成“誓”,表明决心,又不让父亲担心自己。其实,据福垊所了解的情况是,这首最早还不是西乡隆盛的原创,而是日本月性和尚《将东游题壁二首》中的一首。西乡隆盛改了其中的三两句“学若无成不复还。埋骨何须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就连毛泽东也没想到,刚上初一就渴望去湖北武昌当兵去,还是和黎元洪一起革命。

去湖北还是在湖南,这是个问题?

武昌起义那夜,湖北新军工程兵八营军程正瀛(程定国)打响了第一枪,一切都很顺利。湖北新军即第八镇统制(相当于师长)兼统巡防营的张彪,同情革命且战且退。第二天,革命党人硬拉着黎元洪黎协统担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消息很快传到湖南,大家都很激动。尤其是黎元洪手下的一个官员特地赶赴毛泽东所在的中学,大肆宣扬武昌起义,夸耀黎元洪的功绩。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得师生群情激昂,最后他特意强调说他的上司就是黎元洪,他就是黎协统派他来的。

辛亥年是哪一年(辛亥革命那年,18岁的毛泽东当兵,担保人是他的两名老班长)

之后的四五天内,血气方刚的毛泽东久久不能平静,他决定和黎元洪抗清。毛泽东的决定,得到他几个好兄弟的强烈认同。说干就干,可他们听说汉口刚下过大雨,道路泥泞。恰好城外驻军有毛泽东的朋友,他决定去借雨鞋。谁知道,毛泽东不仅没见到朋友还遭到了守军阻拦。之所以被阻拦,是因为湖南的新军也行动起来,当时长沙也在激战。毛泽东退而求其次,但他坚决不当学生兵,于是决定投在肖良臣部。

肖良臣是湖南新军的协统,湖南新军没有达到镇的规模。这里简单说一些清末新军,清末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为了提升军力,通过西式装备、西式训练打造一支新军,最为典型的是袁世凯的小站练兵。新军最高单位是军,其次是镇,镇往往是一省的新军,直属于陆军部,共有20多个镇。一镇兵力是12512人,镇也有正式镇和暂编镇,正式镇是通过清朝考核,各项指标达标的镇;反之就是暂编镇。像袁世凯的北洋六镇、湖北的八镇等就属于正式镇,而其他一些镇属于暂编镇。有的省份连暂编镇也不是,比如湖南,湖南拟编镇为十三镇。湖南新军就是混成协,扩大升级就是镇,不过还没来得升级,清朝就没了。

毛泽东的老班长,帮了大忙。

毛泽东投军的湖南新军就是这个混成协(旅),该协下辖两标第49标(团)、第50标。毛泽东孤身一人,到招兵处报名参军,对方看他是一个学生,招兵军官直接就拒绝了。这名军官理由很简单,你有担保人吗?毛泽东解释自己一个参军,没有担保人。毛泽东有点郁闷,去武昌投在黎元洪部被阻拦,投在肖良臣部又要担保。不过,毛泽东心意已定,为了革命的事业,他决定要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毛泽东继续解释、交涉,这就引起了一个叫朱其升的正目(班长)注意,朱其升问了缘由后,叫上副目(副班长)彭友胜给毛泽东做了担保。基于谁担保谁负责的原则,毛泽东的老班长就是朱其升、彭友胜。毛泽东终于如愿地成为 ,湖南新军第二十五混成协(旅)第五十标(团)第一营左队(连)某排某棚(班)的一名列兵。毛泽东领到的枪是一只“汉阳造”旧式步枪,编号8341。他有文化,有能力,胆识超群,深受老班长的喜爱,战士们的敬重。

毛泽东的老班长——铁匠和矿工。


辛亥年是哪一年(辛亥革命那年,18岁的毛泽东当兵,担保人是他的两名老班长)

铁匠——正班长

其实朱其升家并不在湖南,而是在毛泽东最想去的辛亥革命的发源地——湖北。他是湖北大冶(ye)人,排行老二,他比毛泽东大两岁,12岁都到湖南“闯天下”了。甘罗一样的年纪,他特地到湖南拜师学艺,学的是打铁和补伞,主要是打铁。不要以为学一门手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他学两门手艺,也只是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后来是因为太饿才当兵了。实际上,他就是学徒工。不过是以学习名义,管吃住而已。毛泽东老班长十八岁那年,那是夏天的一天,湖南经历了大雨不断又引发山洪暴发,涝灾引发了粮食危机。朱其升为了吃饭,偷吃了老板(师父)的粮食,老板很生气,他只能和其他灾民一样逃到了省会长沙。可到了长沙,也难以解决吃饭的问题,为了吃饭他当兵了。不吃饭不能活,但人不是为吃饭而活。解决温饱问题的朱其升认真操练,多次立功,两年的时间都是正目级别,军衔为上士。

矿工——副班长

毛泽东参军时,睡得是上铺,他的下铺就是副班长彭友胜。彭友胜生于1884年,他正宗的湖南人,家住衡阳市衡东县三樟乡柴山冲。朱其升是打铁的,而彭友胜是一名矿工。他是15岁就离开了家乡打工,干过各种临时工,干得比较多是当属于矿工。在清朝,学手艺难以挣钱,当矿工何尝不是这样。为了彻底解决温饱问题,23岁时彭友胜成为了湖南新军的一分子。穷苦人家的孩子,最懂得珍惜和拼搏。在辛亥革命蔓延到湖南时,他是指挥了光复长沙攻打北门之战。1912年3月,毛泽东看到清朝灭亡,南北和解,也就重新走入了校园。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朱其升、彭友胜或见面或书信来往,抚今思昔、他们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