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记者周际娜
再过四天,俄罗斯世界杯的揭幕战即将打响。想必很多球迷又将开启“熬夜模式”,深夜抄起啤酒瓶,带着鸡爪子、花生米窝在沙发上看球。
四年一届的世界杯,不仅是球迷的盛宴也是全世界的狂欢,它将很多人的人生切分成了“四年又四年”。2018年,是央视转播世界杯的第40个年头,从愣头小子到两鬓斑白,这场跨越40年的“豪门盛宴”,给很多龙江球迷带去了数不清的欢笑和泪水,那些被“疯”吹过的夏天,注定让几代球迷难以忘怀……
1982、1986
80年代用黑白电视机见证马拉多纳“封王”
47岁的冰城市民刘剑飞,马上就要迎来他人生中的第十个世界杯。
同很多中国第一代球迷一样,刘剑飞对于世界杯的记忆,要从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说起。相比于1978年央视盗播的决赛和半决赛,这届世界杯让更多球迷拥有了一份集体记忆,虽然受转播条件所限,绝大多数比赛为录播,但球迷热情不减。
当年,刘剑飞只有11岁,家住哈市道里区安国胡同,由于电视机尚未普及,他跟大院里的孩子,晚上一起到邻居家看球,好多人挤到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前,看得兴致勃勃。“那个年代人们之所以对体育、对足球感兴趣,其实是沾了中国女排的光儿,因为前一年,中国女排第一次得了世界冠军。”刘剑飞回忆道,他看的第一场世界杯比赛是意大利对波兰的半决赛,当时看不明白比赛规则,他只是跟大人们一起“凑个热闹”。那届世界杯星光熠熠,济科、马拉多纳、肯佩斯、普拉蒂尼、涅克……不过那一年,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传奇射手保罗·罗西,当然还有解说员宋世雄,那急促高亢且极具标志性的嗓音,后来陪着他度过了好几届世界杯。
50岁的夏文良是一名高中体育老师,他的世界杯记忆开始于1986年。那个夏天,他正忙着高考冲刺,早起看球白天啃书。世界杯的那个月,他上学经常迟到,每当老师问起,他总说“不小心睡过头了”,而实际上,为了看球他起得比谁都早。
在那届堪称经典的墨西哥世界杯上,夏文良见证了马拉多纳“封王”的全过程,“上帝之手”、连过五人的世纪最佳进球,以及决赛时送出的那记妙传,“马拉多纳一个人带领阿根廷赢了全世界,虽然后来争议不少,但当时能见证那些经典时刻,我还是挺荣幸的!”夏文良感慨道。
1990 1994 1998
悲情的巴乔留给90年代一个落寞的背影
微信封面是一片绿茵场、几乎每条朋友圈都跟足球有关。如果你不认识绥化女球迷王金岩,翻看她的微信,八成会以为她是个纯爷们儿。
1990年的意大利之夏,王金岩第一次看世界杯转播。那年她17岁,父亲、弟弟都不看球,她成了家里的“异类”。跟很多球迷一样,在那届世界杯上,她迷上了荷兰队,“也许是因为性格的原因吧,我比较喜欢全攻全守的球队,荷兰队的比赛看着特过瘾。”当年,王金岩最崇拜威名赫赫的“荷兰三剑客”,尤其是头发卷卷、皮肤白皙的范巴斯滕。她从订阅的《新体育》杂志上,小心翼翼地撕下了所有关于范巴斯滕的报道和图片,并装订成册。因为当时实在舍不得动剪子,所有报道都是整版的留存。
很多中国女球迷都喜欢意大利队,王金岩虽然没能“免俗”,但理由似乎“不在脸上而是在脚下”。说起1994年的美国世界杯,想必很多球迷跟她一样,印象最深的是罗伯特·巴乔在最后时刻踢飞的那个点球。很多年后,王金岩经常会在网上看到那张经典的照片,她却从来不敢仔细端详,尽管那个悲情英雄凄凉落寞的背影,早已深深地刻在她的脑海里,成为了整个90年代最著名的“一声叹息”。
作为一个80后球迷,张伟对1994年的世界杯记忆有些潦草。但是那一年,在国内出版的日本漫画《足球小将》,堪称他的“足球启蒙教材”,同很多80后一样,他正是因为那套漫画以及后来的动画片,才疯狂地迷上了足球。
对这代年轻球迷而言,也许没有哪首歌会比满大街传唱的《生命之杯》更深入人心。法国世界杯时,张伟正读高二,他把自己的零花钱几乎全都贡献给了《足球俱乐部》《体坛周报》和《足球报》,老师让学生每天写日记,他愣是把日记写成了“球评”,班任在给他写期末评语时竟也忍不住“跑偏”了,开头第一句便是:球踢得很好,是班里的“足球先生”……
98世界杯,让张伟印象最深的是英格兰和阿根廷的那场八分之一决赛,“追风少年”欧文横空出世,被红牌罚下的贝克汉姆成了“全英公敌”。而决赛前莫名奇妙抽搐的罗纳尔多和以及他在球场上“梦游般”的表现,则永远地在张伟心里画下了一个问号……
球迷刘剑飞
龙江球迷和范志毅合影
作为80后的足球启蒙读物,这套风靡一时的《足球小将》漫画,如今已被张伟珍藏了24年。
(下转A09版)
刘剑飞当年收集的足球杂志刘剑飞手绘的世界杯球星
(上接A08版)
2001圆梦五里河
“我们出线了!”
很多人哭得像200来斤的孩子
2001年的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对全体中国球迷而言意义重大,它甚至比后来的2002世界杯更牵动人心。那一年,张伟在黑大法律系读书,花100块钱买了台二手的14寸小彩电,在宿舍里跟兄弟们一起看球,为了能看完比赛,大家还集体跟学校申请延后熄灯。
他记得,国足对卡塔尔的那场关键战役,李玮峰最后时刻头球将比分扳平,整个男生宿舍楼沸腾了,“到处都是敲着锅碗瓢盆欢庆的声音”。不过,比起在宿舍里看球,他更喜欢当年黑大音乐厅的看球氛围,“2块钱一张球票,男男女女都在学校食堂的售票点排队,比赛当日,连音乐厅的过道上都坐满了人。”
那年8月下旬,身在绥化的王金岩第一次出远门,她把7岁的儿子留给老公,去沈阳看了中国对阿联酋的比赛。离家的那一周,老公在电话里说家里一切安好,让她不用惦记,事实上,她的儿子因为想念妈妈大病了一场,还因此晚上了一年学。从那时起,这个男孩明白了一个道理:“妈妈不但爱我,还爱足球。”王金岩为此内疚了多年,但她的儿子却为妈妈的执著感到骄傲。
那个夏天,同样出现在五里河球场的还有夏文良,中国队的三个主场,他场场不落。为了看第一场对阵阿联酋的比赛,他跟哈尔滨市球迷协会的球友们,几乎包了一节火车车厢。第二场对阵乌兹别克斯坦时,他们坐着兰格足球俱乐部的大巴去看球,夏文良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一个细节:“只要是车上插着国旗进城,沈阳收费站不收过路费,直接放行。”
10月初,国足与阿曼队比赛前,夏文良用书包装了5万块钱现金,提前去沈阳帮哈尔滨球迷买了100多张门票。10月7日那天夜里,国足提前两轮出线,在五里河球场,很多球迷相拥而泣,哭得像200来斤的孩子。这群经历过“5·19惨败”、“黑色三分钟”和“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铁杆球迷,很快便将多年来积蓄的委屈和对胜利的狂喜,化为了一场暴走。夏文良跟着欢庆的球迷队伍游行了两个多小时,“从五里河一直走到沈阳市政府广场,那天晚上,好多亢奋的冰城球迷都走散了,凌晨两点之后才聚齐,大家一起喝酒庆祝直到天亮……”夏文良回忆道。
2002、2006
“意澳之战”不小心睡着被“黄氏咆哮”活活吓醒
2002年,世界杯首次在亚洲举办,挑灯夜战多年的中国球迷终于熬出头儿了。然而大家很快发现,比倒时差更悲催的,是如何翘班或逃课。
那年6月,很多正读中学的男生,上课时的动作高度一致——歪着头,用一只手捂着耳朵。张维冬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当时耳朵里塞着耳机。韩日世界杯时,张维冬在19中读高一,那个夏天,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同时进行的两场比赛:中国VS土耳其,巴西VS哥斯达黎加。下午比赛时,他们班正好赶上自习课,很多老师也都不在——因为都去学校附近的网吧逮逃课看球的学生了。
为了听世界杯转播,他那天特意准备了两台收音机,并请女同桌当“外援”。他听中国对土耳其的比赛,同桌听巴西对哥斯达黎加,那几个小时他特别忙叨,时不时地跟同桌打听:“你那边几比几了?”
去网吧抓逃课生的老师里,不包括张维冬的体育老师夏文良。韩日世界杯期间,夏文良特意跟学校请假,报了个旅行团跑去韩国看比赛。观赛期间,他一直默默地在心里祈祷:“哪怕进一球也行啊!”你懂的,那一年一球未进、一分未得,他伤心地跟万千中国球迷一起打道回府……
2006年的德国世界杯,对刘剑飞而言相当惊喜。他跟几个哥儿一起组了个哈尔滨代表队,去CCTV5参加“球迷世界杯”,凭借丰富的足球知识赢了广州代表队,秒杀了广州体育学院的一群教授。不过,对于34岁的冰城球迷许鹏来说,那届世界杯留给他的则是“惊吓”。意大利和澳大利亚比赛的那天凌晨,他躺在哈师大宿舍的床上,用收音机听转播,半场休息进广告时不小心睡着了。后来把他喊醒的是黄健翔的咆哮,“法切蒂、卡布里尼、马尔蒂尼在这一刻灵魂附体!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缓了半分钟,才知道意大利的点球进了。没过多久,这段把他吓醒的“激情解说”被演绎成了各种版本,成了当年最火的手机彩铃。
2010、2014
熬到天亮洗把脸去上班
“看世界杯就像在看‘发小儿’”
2010年南非世界杯,许鹏依旧在校园里晃悠,当时他读研二,悲催不减当年。西班牙和荷兰的决赛前,他跟关系好的几个校友约在他寝室看球。由于夜里断电,为了这场决赛,他们准备了3台笔记本电脑,并提前充好电。由于电池不扛用,下半场他们换了台电脑,没想到双方在90分钟内踢平,加时赛下半场第110分钟,第二块电池眼看挺不住了,他手忙脚乱地换电脑、连网线,还没等开机,楼里就传来一阵欢呼。
几个哥们迅速冲出寝室,朝走廊里大喊:“谁进球了?”有人答:“伊涅斯塔!”就这样,他们忙乎了一晚上,却错过了世界杯决赛的制胜一球……
2010年和2014年的世界杯,张维冬终于不用再提心吊胆地躲老师了。世界杯期间,他下班回家后先睡觉,定好闹钟,等开球的时候起床,边吃晚饭边看球,天亮了洗把脸去上班,他对世界杯的感情逐年加深:“感觉就像是在看一个陪了我20多年的‘发小儿’”。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马上就要开始了,最近,老球迷夏文良正张罗着想跟朋友们一起看晚八点那场球,“半决赛之前,大家赶上哪场算哪场,一起看球热闹。”
跟很多年轻人一样,这些年,张伟原本已经很少看电视了,但为了看2018世界杯,他特意买了台55寸的某知名品牌电视,还办了个数字高清,没想到一周前这台电视突然坏了,售后说换新机可能得等两个月,打算暂时借他一个32寸的凑合看。这可把他急坏了,这几天忧心忡忡地打了好几个电话催促售后,每回自然都少不了念叨那句:“我盼了四年了,人一辈子能有几个世界杯啊?绝对不能凑合!”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