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乌台诗案(苏轼与 “乌台诗案”)

苏轼乌台诗案(苏轼与 “乌台诗案”)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一同列入“唐宋八大家”。世事难料,千古文豪苏轼竟被“乌台诗案”搅得终身不得安宁。

“乌台诗案”牵连了39人,被查的诗多达100多首,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乌台,即御史台,史称台狱。御史台中有许多柏树,常有乌鸦栖居其上,朝去暮来,称“朝夕乌”。因此,后人将御史台称为“乌台”。凡朝廷大臣犯罪及皇帝亲自过问的重大案犯,均关押在台狱之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对王安石新法持反对态度,43岁的苏轼由徐州贬调湖州。临行,作《湖州谢上表》,在略叙自己为官毫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不料,“新进”御史向皇帝参奏:“苏东坡在谢表中包藏祸心,诽谤谩骂。”时任副相的王珪,指出苏轼歌咏桧树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是在隐刺皇帝。苏东坡被押送乌台受审。苏轼在狱中的日子可谓凄惨至极,惶惶不可终日。审讯者常常通宵达旦对其辱骂、恫吓,从其泛泛的诗文中摘取大量字句,要其承认愚弄朝廷、毁谤国事。在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不得不作了数万字的交代材料。

苏东坡在湖州被捕时,曾与儿子密约,送饭时只送蔬菜和肉,非有坏消息不能送鱼。因儿子苏迈离京办事,把送饭之事暂交朋友,匆忙中却忘了告诉朋友父子之间的约定。巧的是这位朋友恰好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大惊失色,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惶惶不安中写下了“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等诗句,又给弟弟苏辙写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的诀别诗。狱吏按规定将诗呈交宋神宗。神宗读到这两首诗,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特别是王安石亦不计前嫌,上书劝神宗“圣朝不宜诛名士”。其实神宗内心也没有杀苏轼的意思,只是想杀杀他的锐气,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东坡迈出监狱门槛时,感慨万千,挥笔写道:“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苏轼到黄州后,没有因为个人的不幸遭遇而一蹶不振。他开垦荒地,盖上草屋,种上竹子。他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高峰。一天晚上,他和几个朋友游览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084年,宋神宗起用苏轼,将他调入汝州。途经南京时,他特意去看望了罢相在家的王安石,并安慰王安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宋神宗死后,宋哲宗继位,升苏轼为翰林学士,后遭排挤,被贬到杭州任通判(辅佐知府的职务)。苏轼到杭州后,筑堤植柳修湖,深受百姓爱戴。1094年,苏轼被贬到广东惠州,后又被贬到海南岛儋州。1100年,宋徽宗登基,苏轼才被赦免。第二年,苏轼在北归的路上江苏常州病逝,终年65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苏轼《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二首》墨迹。

苏轼与 “乌台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