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世界杯最大的球(摒弃“双塔”,改打“一大四小”是不是更适合现在的中国男篮)

一、

“主流”就一定是“普世”的吗?

一切都还要从2013年马尼拉亚锦赛男篮对阵中国台北的那场比赛说起。

当时这场比赛虽然只是一场4/1决赛,但是那次亚锦赛正好赶上了中国男篮“新老交替”的阶段,整个队伍状态奇差,而且当时的主教练扬纳基斯和整个中国篮协相处也不“融洽”,这一切的一切都为那次极不成功的亚锦赛埋下了一个巨大的“伏笔”。

由于输给中国台北,男篮丧失了“直通”2014年首届西班牙世界杯的机会,当时本来还有“外卡赛”,但篮协管理层经过一番“商量”之后,还是决定放弃了,就这样男篮就彻底错过了首届世界杯。

也正是从这届世界杯开始,FIBA开始流行起了“小球战术”,“油漆区”变成了方形,作为东道主的西班牙男篮在拥有加索尔兄弟的情况下却仅仅只获得了第5名,这一切都是最好的“佐证”。

正因为如此,有很多球迷觉得男篮错失这届世界杯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在第一时间和世界“接轨”,让“小球战术”在国内流行起来,要不然,19年世界杯也不会如此“被动”再次“惨败”,连奥运会的“入场券”也丢掉了。

篮球世界杯最大的球(摒弃“双塔”,改打“一大四小”是不是更适合现在的中国男篮)

不可否认14年世界杯FIBA开始“小球化”,但就算14年世界杯我们男篮参赛了,感受到了世界篮球的变化,并且也试着接受“小球”,那么结合现在男篮的实际情况就一定会发展的更好吗?

二、

“小球”到底是什么意思?

个人拙见就是“快”,可能也是世界男篮发展到了这个地步,之前习以为常的大中锋“站桩”内线各种单打已经看不见了,甚至现在都不叫大中锋、大前锋、小前锋了,取而代之的是1-5号位。

而且相比之前大中锋的绝对统治球场,现在基本都是“蓝领化”了,哪怕上个赛季获得了常规赛MVP的约基奇,说到底他也就是内线策应的“轴”,以及防守端的“闸”,球队真的打到了关键时刻需要“一锤定音”的时候,战术肯定不会布置给他。

还有大前锋也是如此,加内特出现的那个年代他被很多球迷称之为“另类”,原因很简单,你一个大前锋不去帮着中锋“顶人”,协助后卫“补防”,积极抢队友投失的篮板,你却能够在外线组织甚至还可以投三分球,你这典型的“不务正业”啊。好在“狼王”内外兼修,外线厉害内线能力也十分突出,所以才扭转了口碑,成为“全能”的代名词。

但是,现在的4号位如果你不会投三分球出门还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吗?字母哥都厉害成那样了,但三分命中率不高这一缺陷哪怕带领“母队”夺冠也未能让球迷对其改观,也不知道他到底赶对了时代还是赶错了时代?

篮球世界杯最大的球(摒弃“双塔”,改打“一大四小”是不是更适合现在的中国男篮)

小前锋则是除了要求拥有突破、投篮、防守这些综合技术能力之外,还要求能“持球”,美其名曰:组织前锋。

控卫和分卫则是越来越难以分得清楚了,反正很多控卫得分比分卫还高,这样一来很明显分卫就不太适应了,毕竟就一个球,控卫拿着就直接干了,那分卫该啥啊?

个人总结:中锋“蓝领化”、大前“外线化”、小前“持球化”、后卫“模糊化”。

这样一来就等于弱化了传统中锋的作用,或者可以说是“卸掉”了这个大包袱,让其跟着大家一起折返跑就好了,这样一来能不“快”吗?

这还不够,很多球队觉得,让大中锋跟着折返跑还是不够快,索性把大中锋给“拿掉”,就保留那个能抢篮板还能投3分的内线在场上,然后配上2-3名前锋,再有1-2名后卫这才是“极致”的阵容啊,反正现在球员身体素质都足够好,身高够,体重也够,速度还快,1-5号位无论是进攻端还是防守端都可以无限轮换,这就是“小球”。

三、

男篮的“双塔”是否真的算是“背道而驰”?

捋清了“小球”是如何被FIBA所接受以及“流行”起来,并且也大致说清了“小球”的具体体现形式,那这个时候很多球迷才发现,这玩意和我们中国男篮一直以来玩的“双塔”是“南辕北辙”啊?

那我们是否要摒弃“双塔”,改打“小球”也就是所谓的“一大四小”呢?

目前来看是众说纷纭,有支持也有反对的。

支持者的观点:

(1):广东男篮最近的“3连冠”。

正因为杜锋掌握了世界篮球主流的“密码”,在球队里刮起了“快打旋风”,连带着把这股风给刮进了整个联赛,整的其他对手措手不及,这样几乎“兵不血刃”的就拿到了“3连冠”,这不就是“小球”威力在国内最好的体现吗?

(2):世预赛对阵日本的第二战。

世预赛对阵日本男篮第一场,在拥有周琦、胡金秋两名没有三分能力的内线却只赢了16分,而第二场周琦因伤轮休,杜锋让王哲林和胡金秋两者轮换上场,整体打“一大四小”阵容的时候却赢了33分,这不就是“小球”威力在国际最好的体现吗?

既然“小球”战术已经证明了在国内国际都有很好“斩获”,那为什么还要继续坚持已经“过时”的“双塔”战术呢?这不就是和世界“潮流”背道而驰吗?

篮球世界杯最大的球(摒弃“双塔”,改打“一大四小”是不是更适合现在的中国男篮)

最后还给出了一套“小球”阵容:

内线“周琦 沈梓捷 胡金秋”

锋线:王泉泽 张镇麟 曾凡 齐麟 郭昊文

外线:郭艾伦 赵睿 胡明轩 廖三宁

具体“搭配”:周琦 王泉泽 郭昊文 郭艾伦 赵睿,这5名球员组成首发。

然后周琦下沈梓捷补上,王泉泽下张镇麟、曾凡补上、郭昊文下齐麟补上,或者张镇麟也可以,因为3-4号位像曾凡、张镇麟都可以“兼任”,外线就是赵睿和郭艾伦,或者其他搭配也可以,后卫本身就越来越“模糊”了,组合的区别不是很大。

对此我想说:你选的这些球员我很满意,但这样的搭配我却不能“认同”。

(1):举例“小球”在国内和国际的胜利有一个巨大的“漏洞”

杜锋带领的广东和这次世预赛第二场赢日本男篮33分,我并不认为可以归结为“小球战术”的成功,只能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但最主要的因素是对手“不强大”。

广东之所以敢打“一大四小”,最大的“资本”是因为他们拥有易建联和威姆斯以及马尚两个外援,光这一点就领先其他球队至少一个“身位”,用某球队主教练的话来说:我们也想打“一大四小”,可是易建联和威姆斯到哪找呢?

由此可见,广东队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小球战术”多么厉害,而是他们拥有的是其他球队所没有的。

再说说第二场对阵日本男篮,说实话就对手的那个实力,就算赢100分也没啥好分析的,双方实力本身就不是一个层级的,“样本”太不具有“代表性”。

无论是广东队的“三连胜”还是世预赛对阵日本男篮的大胜,都有“不平衡”的这样一个“漏洞”,而“忽视”这个客观因素,直接拿来当“一大四小”能够提升中国男篮实力的“范例”,个人觉得说服力是不太够的。

篮球世界杯最大的球(摒弃“双塔”,改打“一大四小”是不是更适合现在的中国男篮)

(2):“一大四小”对球员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

说着“一大四小”好像很容易,其实恰恰相反,这对于球员要求很高,或者说每个位置上的球员要求都很高。

为什么以往我们总是坚持“双塔”,是因为我们想靠着内线的“优势”,来吸引对手更多的“牵制力”,然后让锋线和外线球员的压力变小一些,从而来“掩盖”我们锋线和外线球员实力薄弱的事实。

还有,就是这样能够保证篮板球,说到底到了国际赛场,我们篮板球如果抢得好那还能打一打,如果连篮板球都保证不了,那基本上就不用“挣扎”了,不信,我们可以结合男篮历史上的“惨败”对比一下,数据一看便知。

而当我们的内线只有一个球员的时候,就算是巅峰的易建联也会很吃力,更别说现在的这些球员了。

其次,“一大四小”对于侧翼也有很高的要求,那就是能不能积极地冲抢篮板球?众所周知,抢篮板一个靠积极的意识,还有一点就是强壮的身体,巧合的是我们的男篮锋线这两点都不具备,他们潜意识里还是觉得抢篮板还是内线球员的“专职”,偶尔抢了几个发现也争不过那些又高又壮的欧美锋线,所以就悻悻地转身离开了,下次也不抢了。

再者,“一大四小”对于外线也有很高的要求,那就是三分球能不能投得进。

这也要分两点:当对手防守严密的时候你能不能利用个人能力抢出空位把球投进?

当对手防守失位出现空位的时候,能不能做到大部分这样的机会都能把握住?

篮球世界杯最大的球(摒弃“双塔”,改打“一大四小”是不是更适合现在的中国男篮)

有球迷说世预赛第二场赵睿都投进了好多这样的三分球,兄弟,我再说一遍,把眼光放得更“宽”一些,别盯着亚洲,看看19年世界杯和休赛期打得两场世预赛,那才是我们想要进入2024年巴黎奥运会所要正面面对的对手...-

世界杯就不说了,落选赛唯一的“亮点”就是胡明轩,但小胡靠的也是敢打敢拼的突破以及身体失去平衡下的很多高难度进球,三分球这块建树也不是很高。

现在中国男篮这些后卫,就算赵睿和郭艾伦真正面对这些对手又能比胡明轩表现好多少?

如果,还有球迷不服气,过完年马上就有对阵澳大利亚的世预赛,到时候大家就能了解的更清晰了...

个人拙见:中国男篮想要进步的根本不在“战术”而是在“人”。

如果这帮球员整体的水平都能提升一点,再根据球员的“自身特点”再设计“合适”的战术,世界大赛成绩肯定会相应提高一些。

但是根据我们男篮这么多年的发展,以及球员特点来看,我们真正“靠谱”的球员还是在内线。比如周琦,虽然饱受球迷诟病,但也依然是世界级水准的内线球员,但锋线和外线呢...

所以,我觉得“双塔”不应该被摒弃,应该继续坚持,各位老司机,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