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被读错音的字,主要是音调错误。声母或韵母读错的比较罕见。
很多中国人说话不爱使用第三声发音,主要是怕麻烦、嫌第三声拖腔;于是,拿第二声代替之,第四声代替之,甚至第一声代替之的现象,层出不穷。
还有,第四声也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时候都被第一声覆盖了。
01.声母读错的,主要三例:不“吱”声(错读成“支”,其实应该读做“资”);包“扎”(错读成“渣”,其实应该读做“咂”);结“束”(错读成“速”)。
02.韵母读错的,没有系统总结,主要有一例:“蓦然回首”的“蓦”【应读作“莫”】,经常被错读成“木”的音。
音调错误
音调错误又分两类,一是只有一个音而读成另一个音的;二是多音字读成了常见的第一个音,忽略了不常见的第二个甚至第三个音。
具体举例说明:
1
第四声错读成第三声
这个主要是北方方言口音以及根据北方方言口音演化而来的台湾国语读音:比“较”(错读作“脚”);“档”案(错读作“党”);围“绕”(错读作“扰”);不“亚”于(错读作“雅”);“暂”时(错读作“攒”);“混”乱(错读成第三声,没有这个音的字),“复”杂(错读作“斧”)。然而,没有人会把“复习功课”说成“斧习功课”吧!也很少有人把“亚军”说成“雅军”吧!
2
第四声错读成第一声
这个主要是南方方言特别是上海方言的误导:“挫”折(错读成“搓”);内“疚”(错读成“究”);“咎”由自取(错读成“究”)【“疚”和“咎”,很可能与“追究”的“究”字弄混了】;“框”架(错读成“匡”);“肖”像(错读成“消”);号“召”(错读成“招”)。【甚至有不少初中生会把“按照”读成“安照”!】
3
第四声错读成第二声
这个绝对是上海方言误导:打“烊”(错读成“洋”,而其实这个词本就来自上海方言,在上海口音里它音调接近“洋”);“媚”俗(错读成“眉”);友“谊”(错读成“移”,这个错误简直是太多了);“徇”私枉法(错读成“寻”,可能把“徇”和“循”搞混了)。
4
第三声错读成第二声
这个主要是早期演员表演台词时有的演员为了说台词顺溜、不拖腔,养成的强行把第三声发成第二声以加快说话速度的毛病,也就是“戏曲腔”惹的祸:“脊髓”(两个字都是第三声,但如今有人两个字都读第二声,也有人“脊”发对了。“髓”依旧错误地发第二声);“骨”头(错读成第二声,当年话剧台词“硬骨头六连”发的就是第二声,好像比第三声听着更顺溜);“靡靡”之音(错读成“迷”)。
5
第三声错读成第一声
这个没有方言因素,纯粹是读半边以讹传讹:成就“斐”然(错读成“非”)【“斐”这个字用作人名特别多,经常被读错音,大概觉得“斐”读成第三声类似“匪”,不好听?】;硝酸“铵”(错读成“安”)。“侮”辱【错读成“污”。估计很多人对“侮辱”和“污蔑”的各自区别也不清楚,】
6
第三声错读成第四声
这个很罕见,大概是个别演员读错了导致了以讹传讹:洁“癖”(错读成“屁”,可能是根据“辟”的音想当然发挥的?或者觉得读成“屁”更铿锵悦耳?);卑“鄙”(错读成“必”,同理“鄙人”很多演员读成“敝人”。其实,古汉语里“鄙”指人的谦称,“敝”指方位的谦称,怎可混淆?“鄙人”和“敝处”才是正确用法)
7
第二声错读成第三声
这个明显是南方尤其上海方言的误导:“潜”力(错读成“浅”);严“惩”不贷(错读成“逞”)。
8
第二声错读成第一声
这个是北方方言的误导:“卓”越(错读成“桌”)。而且“卓”和“桌”写法类似,因此不分南北大量的人读错。“唠”叨(错读成“捞”)。
9
第一声错读成第四声
这个仍旧是“戏曲腔”,把第一声的字在舞台上大声读成第四声,会显得很响亮:
“氛”围(错读成“愤”);一“塌”糊涂(错读成“踏”);“憎”恨(错读成第四声)。
10
第一声错读成第三声
这个是北方方言的误导:“绯”闻(错读成“匪”;看来,“绯”和“斐”这两个字很多人永远搞不清了);扬“戈”(错读成“葛”);“脂”肪(错读成“指”)。
总结
多音字读错音常见的有:
“症”结(这个字多数读作“证”,只有在这个词里必须读作“争”
勉“强”(必须读“抢”,包括“强迫”,“强加”,“强人所难”;太多人错读成“墙”)
连“累”(错读成“类”,其实要读做“磊”)
一“哄”而散(错读成“轰”)
“处”理(错读成“触”)这个错误太常见了,让人忍无可忍。处女、处暑、处分、处罚。。。都必须读成“楚”。但无数人读成“触”。
“与”作连词(错读成“于”):明明是第三声(读“语”)。
因“为”(错读成“围”):但不会有人把“为什么”说成“围什么”吧!
“丧”钟(错读成第四声)。
飞来“横”祸(错读成“衡”)。
“尽”的读音:很多人只读第四声。其实,只有“尽力”和“尽量”读第四声;“尽管”和“尽快”则要读第三声。
“冠”心病(错读成“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