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到来,2022年所对应的农历壬寅年正式开始,而“寅”则是代指“虎”,这就是我们说今年是虎年的原因。而虎作为这个世界上真实存在的一种猫科动物,它在我们国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形象呢?
接下来我们就借着虎年春节的机会来深入探讨一下。
上图_ 明朝《罗汉图》里的老虎
中国是世界上老虎亚种最多的国家,直到今天还在黑龙江、云南、吉林、西藏等地有所分布,如果考虑到已经灭绝的种类,在古代中国至少有十几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曾经生活着老虎。因此,我们的祖先从远古时期就和虎共同生活在华夏大地上了,由于老虎性格凶猛彪悍、体型雄伟强壮、毛色绚丽多彩,气质威风凛凛,成为早期人类畏惧并且崇拜的对象。
在《周易·乾卦文》中记载:“云从龙,风从虎。”可以看出,虎在先秦时期一度与龙并列而称,成为权力和力量的象征,比如有龙腾虎跃、龙争虎斗、卧虎藏龙、龙潭虎穴等成语。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二者却又走向了两个方向——龙飞于天,与至高无上的皇权融为一体,成为皇族的专用代表;虎行于地,走入民间,成为普通百姓崇拜并可以直接运用的文化符号。
那么,虎在我们的文化中究竟有着哪些形象呢?
上图_ 虎符的构造
- 1、军事崇拜。
虎的威猛形象非常适合应用于军事领域,经常用称赞军队、将领、士兵,比如虎将、虎师、将门虎子等等。此外,中国古代对于虎的军事崇拜还延伸到了兵符、调兵遣将领域,也就是“虎符”的出现。
兵符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用来调兵遣将、传达军事命令的凭证,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兵符常常是用黄金、铜、竹等材料雕刻成一只老虎的形象,因此又被称为“虎符”。一般是被剖开成两半,其中一半由统治者亲自掌管,另一半交给地方将领保管。
上图_ 西汉齐郡太守虎符
虎符的表面还会刻上铭文,两半虎符从形状到上面的铭文都要完全吻合,才可以验证可信并使用。后来随着制度的完善,虎符还设置成为专符专用,一地一符,不允许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主要目的还是防止起兵作乱。
到今天,虎符作为文物有很多被保存了下来,比如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一枚“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参观一下。
中国古代除了唐朝,基本都设置有虎符,唐朝因为避讳“虎”(西魏名将、八柱国之一,唐高祖李渊的祖父的名字叫李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元朝曾使用过虎头牌。中国历史上围绕着虎符发生过很多经典历史事件,比如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
上图_ 民国时期的虎头帽
- 2、民俗中的虎。
东汉时期的古籍《风俗通义》中记载:“虎,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考证历代民间的名物、制度、风俗、传闻,因此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虎在民间的形象是强大的、可以驱邪赈灾的。
所以,在民间出现了如大门贴带虎的年画,小孩戴着虎头帽、穿虎头鞋,青少年睡虎头枕祈祷体强壮,新婚迎亲在新娘脖子上挂老虎馍等等习俗,有些习俗至今还在沿用。
《礼记·曲礼上》称记载:“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这是在道家神话里,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呈现虎形,按五行应该配白色,故称白虎,因此白虎是镇守西方的天灵神之一,与青龙、玄武、朱雀并称四大神兽。
- 3、姓氏中的虎。
北宋初年编著的《百家姓》中并没有虎姓,而199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里收录了远古至清末的四万多名重要人物,但虎氏姓名只有仅五个人,说明虎姓是一个较为生僻冷门的姓氏,他在当今的姓氏排名中都排到了一千名以后,虎姓名人也相对较少。
上图_ 百家姓,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
- 4、文艺作品中的虎。
虎的形象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地位极高,在我国的语言、诗歌、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神话故事、儿歌等领域中虎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成语、谚语中有龙腾虎跃、龙争虎斗、卧虎藏龙、龙潭虎穴、如虎添翼、虎头虎脑、虎背熊腰、虎啸风生、虎头燕颔、鹰扬虎视、将门虎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等。
历朝历代的歌舞、戏剧和文学名著中,有元杂剧《虎头牌》、清朝传奇剧的昆曲《虎囊弹》,京剧《虎牢关》《卧虎沟》等,《水浒传》中也有“武松打虎”和“李奎杀虎”的经典桥段、民间著名童话故事中有《老虎学艺》等等。
上图_ 武松打虎
关于虎的地名也有很多,比如道教圣地江西龙虎山、林则徐销烟的虎门、苏州著名的旅游景点虎丘山、云南香格里拉的虎跳峡等等。
带有虎元素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虎的形象无所不在,已经彻底成为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我们国家有着独特的虎文化,并且是以祝福、驱邪的吉祥文化为主,但虎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让人害怕甚至憎恨的另一面,这一点从“为虎作伥、谈虎色变、放虎归山、养虎遗患、狐假虎威、骑虎难下、与虎谋皮、苛政猛于虎”等词语中就能感触得到。
上图_ 虎蓥
这就非常值得探究了,为什么以吉祥文化为主的虎还会有另外一面呢,其实这跟中国历史上的“虎灾”“虎患” 事件有关。
真实世界的老虎终究是一种凶猛捕猎的肉食动物,早在东汉时期就存在老虎伤人、食人的记载。不过从数量、规模上来看并不算突出,但进入明清时期,中华大地的人口数量空前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的活动范围与老虎的栖息地发生了交叉重叠,老虎伤人、食人的“虎患”事件开始越来越多。
清代学者彭遵泗在其著作《蜀碧》中曾记载:“白昼(虎)入城市,遗民十家日报为虎所害,有往数日而县之人俱食尽者。”可以看出,当时的虎患有多严重,甚至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世纪50年代,在湖南、广东等地区还屡屡出现老虎伤人、食人事件。
上图_ 清人所绘乾隆刺虎图,中间穿蓝袍者为乾隆皇帝
其实,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古代,人地矛盾一直十分突出,因而老虎栖息地被大量破坏确实难以避免,而古人又根本没有所谓的动物保护观念,在人类的生存尚且不能保证的情况下面对“虎患”,最直接的选择就是剿灭它们。
因此,在中华大地多次出现“虎患”之后,是规模越来越大的民间和官方组织的“灭虎行动”,这进一步加剧了老虎数量的减少。后来加上气候的改变,例如明末清初“小冰河期”的出现,多种因素作用下,曾经生活在华夏大地的多种老虎,如新疆虎、华南虎等相继灭绝,到今天我国老虎的总体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明白了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野生老虎的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完善,以东北虎为代表的的老虎数量也一直在增加,这一在中华文化中有着特殊意义的动物才能延续下来。
作者:博陵清河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周易•乾卦文》
[2]《风俗通义》
[3]《百家姓》
[4]《蜀碧》
[5]《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98
[6]《国学典藏》.丛书编委会.2003
[7]《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8]《中国虎文化》.中华书局.2007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