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以推动乌克兰的“非军事化、中立化”为由全面进攻乌克兰。战争初期,不论是俄罗斯还是西方国家,都认为以两国的军备水平,这场战争可能最快一周即可结束。不曾想,乌克兰军民竟然顶住了俄罗斯的猛烈进攻,战争持续一月之久,双方依旧在几个大城市相持不下,未来的战争会走向何种结局呢?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创意式的主火炬设计为国师引来了一片赞美,顺带也带火了其新片——《狙击手》。
以志愿军英雄狙击手张桃芳为原型的电影,表现如何,姑且不论。但说起狙击手,在世界军史上却有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西蒙·海耶,以及他所参加的那场战争——苏芬战争。
谈起今天的芬兰,大家的印象可能是湖泊、极光、圣诞老人,与挪威、瑞典、丹麦一样,作为北欧国家,以高度发达的经济和高福利社会享誉全球。但这不过是短短几十年的事,甚至其建国时间比美利坚都要短一些。
从12世纪开始,芬兰便一直是瑞典的一部分,这种稳定的状态延续了近700年。
明末清初,中国改朝换代之际,欧洲大陆上各个势力也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经过三十年战争(1618-1648),瑞典将今天圣彼得堡、爱沙尼亚在内的土地纳入囊中,占据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成为欧洲豪强。
战后24年,瑞典东部邻居,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降下一位皇子——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彼得11岁登基,18岁亲政,派遣使团学习西欧先进技术,对外发展贸易,对内发起改革,一举成为东欧强国,史称“彼得大帝”。
俄罗斯从立国之初便有出海口焦虑,为了获得近在眼前的波罗的海出海口,彼得大帝谋划许久。1699年,波罗的海沿岸各国与瑞典发生冲突;次年,沙俄借此向瑞典宣战。战争先败后胜,彼得大帝成功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营建了一座新城市——圣彼得堡。
1712年,彼得大帝将俄罗斯首都迁至圣彼得堡。但新的首都距离瑞典边境只有10公里,这如一根鱼刺卡在俄罗斯帝国的咽喉。直到1721年战争结束,俄罗斯帝国才将瑞典势力赶至卡累利阿地峡以北,但这也仅仅北推了百公里左右。
1808-1809年,俄罗斯帝国奋10世之余烈,从瑞典手中夺走了今天属于芬兰的土地,并建立了一个附属国——芬兰大公国,这种边界的焦虑才真正缓解。
19世纪末,伴随着亚历山大三世的“俄罗斯化”政策和世界民族主义的崛起,芬兰人开始谋求独立的机会。1914年“一战”开始,孱弱的沙俄帝国被拖入了战争的泥潭,芬兰人等到了机会。“十月革命”甫过,芬兰便宣布独立,并于1918年打赢了与赤卫队的内战。
芬兰没有额外的领土要求,独立之后便希冀与列宁政府签订和平条约,但苏俄表示:“只能与一个工人阶级统治的国家让步。”双方紧张对立。
但新生的苏俄政权面临内忧外患,最终于1920年在爱沙尼亚签订了合约,承认芬兰的独立,并将卡累利阿地峡和靠近北冰洋的贝柴摩地区划分给了芬兰。
这样的边界局势便又回到了瑞典王国时的焦虑期。作为苏联工业中心、第二大城市的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距离芬兰边境只有32公里,而且芬兰政府跟德国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卧榻之侧却是敌人之友,苏联(苏俄)怎能睡得安稳。
1938年,斯大林通过大清洗,掌握绝对权力后,开始着手“拔刺”。先是两次向芬兰提出缔结条约、租借岛屿等内容,但都被芬兰拒绝。在与德国瓜分波兰后,再次提出交换领土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拆除曼纳海姆防线(芬兰版“马其诺防线”,位于卡累利阿地峡中部)、割让芬兰湾海岛、租借汉科半岛30年等,这种过分的要求导致谈判破裂。
1939年11月26日,苏联制造了“曼尼拉炮击事件”,于4天后越过苏芬边界,发起了对芬兰的侵略。明面上是为了让芬兰签订一份苛刻的领土协议,暗地里则是打算推翻现有政府,重新扶持一个亲苏的傀儡政府。
在战争初期,人口不足400万的芬兰自觉这是一场必败的战役,希望通过瑞典调协继续进行和谈,但被苏联严词拒绝。在看到了德国只用28天的时间就闪击占领了拥有3400万人口,100万军队的波兰(当然东部另一半被苏联占领),斯大林觉得只有3.3万常备军的芬兰撑不过2个星期。
芬兰军队只得严阵备战,动员了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参加卫国战争,军队数量增加到34万,但在装备数量上仍远远落后于苏联红军。苏联动员了45万军队,2500辆坦克,700架飞机,1900门火炮参与战斗,后续更是几何增量级补充了人员及装备;而芬兰只有60辆坦克,96架飞机,900门火炮等过时装备。
图片来源:@信息素官方
但战争的走向并未如苏联高层预料的那般一边倒,芬兰军队依托于天时(昼短夜长、气温低下)、地利(湖泊沼泽、森林积雪)、人和(苏军大清洗、轻敌;芬军保家卫国、同仇敌忾)等因素,芬兰军队在林海雪原中,踩着滑雪板,神出鬼没,苏联红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抵御住了苏联的初期攻势。
而西蒙·海耶便是在这一场战役中横空出世,成为了令苏军闻风丧胆的“白色死神”。在98天的时间里,他一共狙杀了505-542名(战场统计有一定出入)苏军士兵,成为历史上狙杀数最高的狙击手。苏军为了对付他,实行过火炮轰炸,组建过反狙击小队,但都被他干掉了,最后被一名撞大运的苏联士兵近距离击穿下颌,但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到2002年才去世。
战争持续了三个多月,直到次年3月,苏军挺近到卡累利阿地峡后方10公里,兵临芬兰第二大城市——卫普里城下,芬兰最终决定接受苏联的条件,签订合约,割让了全国10%的国土。
如同今日的乌克兰一样,苏芬战争爆发伊始,美国冻结了苏联的资产,断绝了同苏联的贸易联系,并且决定将苏联开除出“国联”(联合国前身);而芬兰也正是因为相信美国的承诺,才一直有战斗下去的意志。此时的欧洲大陆上,德国和英法尚未动手,都一面倒地反对苏联侵略,同情芬兰,美英法对芬兰进行了大量军援,包括飞机、大炮、机枪等。同时,来自瑞典、挪威、丹麦等国的志愿者也纷纷参与到了抗击苏军的战斗中,而英法也已经准备派遣一个15万人的军团协助芬兰作战。外在的压力加上内在的巨大损耗,最终苏联决定就坡下驴,同意和谈。
至战争结束,苏联红军共伤亡39万多人,其中死亡失踪11万多人;而作为对比,芬兰军队伤亡6万多人,其中死亡失踪2万多人。苏联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付出如此巨大的伤亡,已经谈不上胜利了。
巨大的战损比,让德国人看到了苏联的孱弱。在苏芬战争后不久,德国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宣称:“苏维埃俄国就像窗子上的一块玻璃,一拳就能打得粉碎。”1941年4月召开的德国最高统帅部会议认为,如果德苏开战,那么在苏联“国境线上的激烈战斗不会超过四周,尔后就只会遇到一些无足轻重的抵抗了。”正是基于对苏军战斗力的这种认识,1941年6月,德国在未打败英国之前,便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提前发动了苏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