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赛程已经过半,在过去的半个多月里,群雄逐鹿俄罗斯,高潮迭起,冷门频出,视觉盛宴精彩纷呈。当然,除了豪强落泪、英雄谢幕、快乐竞技等等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之外,本届赛事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趋势。
VAR成为焦点
VAR(视频裁判)的初次使用,无疑为俄罗斯世界杯增添了不少戏剧性结局,同时也带来了持续不下的争议声浪。
据国际足联裁判委员会主席科里纳介绍,小组赛阶段,在全部48场比赛中,裁判组一共使用VAR查看了335次犯规,当值主裁通过VAR进行了14次改判,将判罚的准确率从95%提升到了99.3%。
在法国与澳大利亚的小组首轮比赛中,VAR初次亮相,格里兹曼罚入世界杯首粒经VAR改判的点球。自此,小组赛期间,VAR一共介入判罚26次,其中既有帮助伊朗扳平葡萄牙的点球、韩国补时绝杀德国队的第一个进球,也有内马尔和马内经复查后被取消了的点球。
尽管VAR维护了比赛的公平性,避免了诸如2010年南非世界杯兰帕德有效门线进球被判无效的惨案重演,但仍有不少球员与教练对这一高科技系统的执行过程颇有微词,他们认为裁判组可能“选择性执法”,从而扩大VAR介入比赛后的影响力,并质疑主裁无法统一判罚尺度。
点球数量大增
随着在与丹麦的淘汰赛中,克罗地亚中场莫德里奇把球放上点球点,本届杯赛截至目前共判罚了27粒点球,其中有20粒罚进,多于以往任何一届世界杯:2014年巴西世界杯上仅有13粒点球,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也不过给出了15次点球判罚。
在此之前,单届赛事点球最多的是2002年日韩世界杯,一共有18次点球,而今年的数据很有可能会成为16年前的2倍。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无疑是VAR系统的引入——截至第17个比赛日,VAR已经贡献了10粒点球。
红牌数减少
对犯规动作的即时复查既带来了罚球数的激增,也降低了球员们被罚下场的次数。这或许是因为,在VAR的“监视”下,球员们不得不更加注意起自己的行为。
截至第17个比赛日,本届世界杯仅有3名球员染红,包括德国队的小阿滕、哥伦比亚的卡洛斯-桑切斯,以及俄罗斯人斯莫尔尼科夫。
而根据FIFA的规则,从2010年南非世界杯起,球员在小组赛至1/4决赛期间五场比赛中累计得到的红黄牌将在半决赛全部清零。
此前几届世界杯的小组赛阶段,裁判给出的红牌数均远高于本届杯赛:2014年巴西世界杯共出示了9张红牌,2010年有13张,2006年则高达18张。尽管上世纪80年代的判罚尺度较之如今更为宽松,但1986年世界杯小组赛阶段的红牌数仍是今年的2倍。
与此同时,本届杯赛也存在不少相当宽松的判罚,例如皮克在对阵摩洛哥时的双脚铲球和C罗在与伊朗比赛中的肘击均未得到红牌处理。迄今为止,本届世界杯也尚无一名球员因暴力行为而直接被红牌罚下。
更紧张的比赛和迟来的进球
尽管本届世界杯小组赛阶段共有122枚进球,不及4年前巴西世界杯上136粒之多,但这届赛事依旧给球迷带来了非常大的趣味性,毕竟对球迷来说,一直到最后一刻仍有悬念的比赛自然更吸引人。
本届大赛的小组赛期间,至少有11枚在90分钟以后攻入的进球改变了比赛结果,其中包括8粒制胜球与3粒绝平球。而在巴西世界杯上,这一情况只在小组赛中出现了4次,南非世界杯中只有2次,2006年的德国世界杯则见证了3次最后时刻改写比分的进球。
换言之,本届世界杯小组赛读秒阶段的决定性进球数已经超过了前三届的总和。
传统足球大洲仍占据统治地位
尽管今年的赛事冷门频出,例如小组赛末轮德国0-2不敌韩国无缘出线、淘汰赛首轮西班牙点球负于俄罗斯遗憾出局,传统的强弱观念好像已渐趋淡化,各队之间的实力差距也正在缩小,但前两届大赛冠军的打道回府仍旧令人颇感意外。
在此前进入淘汰赛的16强队伍中,共有10支欧洲球队,占据了绝对上风;而全部5支闯入决赛圈的南美球队中,有4支成功突围,这一传统足球大洲也成为了晋级率最高的地区;日本和墨西哥则分别为亚洲和中北美及加勒比海两大地区唯一跻身16强的球队;最令人感到遗憾的是,非洲军团全军覆没。
而现在,1/8决赛已经过半,葡萄牙、西班牙、丹麦三支欧洲劲旅轮番出局,潘帕斯雄鹰阿根廷队也在与高卢人的对决中落败,无奈踏上前往南美大陆的归途。欧洲和南美这两大传统足球强地,不知谁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