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史话1908(秦腔史话|解放前后,甘肃靖远秦腔演艺事业情况简述)

解放前后 靖远秦腔演艺事业情况简述

——《戏码头靖远 秦腔史话》(6)

(西部黄河文化走笔丛书·文史卷)


撰文|武 永 宝

世界杯史话1908(秦腔史话|解放前后,甘肃靖远秦腔演艺事业情况简述)

秦腔旦角脸谱。(图片来自网络)



笔者划分靖远秦腔发展史,将1921~1966年这45年,划分为靖远秦腔史最高峰的阶段。秦腔,这一历史时期,在靖远城乡的发展、普及和兴盛,可谓达于绝无仅有的巅峰状态。用空前绝后一词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之前,秦腔在历史上不曾达于这样的发展高度。之后,文革降临,秦腔古装戏被彻底禁演,秦腔演艺业几乎戛然而止,大量秦腔艺人或被判刑劳改,或由于历史问题被送进有关农场劳教,或被监督管制,或改行从事其它工作,或直接回农村务农……整个秦腔演艺业进入可怕的休眠状态。出现历史上罕见的空白期。即使在1978年全面改革开放期,直至今天,秦腔曾再度复兴,那也赶不上当年的鼎盛状态了。

当然,这45年间的靖远秦腔史的发展历程,由于不同时期的特殊性,还应该分为几个小的不同阶段。同时,其鼎盛状态的表现,尚有多层次、多样性、多元化等特点。

1. 福善班的历史演绎轨迹

谈靖远秦腔史1922~1966,这45年间的鼎盛、辉煌历程,避不开成立于清光绪十六年(1809)的福善班。靖远福善班的出现,对于靖远近现代秦腔史而言,有着里程碑般的意义。它可视为近现代靖远正轨秦腔社团的雏形和鼻祖。福善班,同时也肇启了后来靖远秦腔史45年的鼎盛和辉煌。

众所周知,1921年后,陆洪涛督甘,广开烟禁,靖远城乡广种大烟,造成畸形的经济繁荣,也催生了靖远秦腔演艺业的野蛮、腾升式发展……关于这一论点,靖远名儒张慎微先生的《甘肃秦腔随笔》(刊登于《兰州市文史资料》16辑)、《靖远的烟场子》(刊登于《甘肃省文史资料》13辑)两篇文章,均有记载。外来淘金的秦腔演艺团体和名角儿络绎不绝,在城乡间流动演出,无疑大幅度提升了靖远本土的文化、艺术品位。从而也带动了靖远秦腔演艺事业的蓬勃发展。

这期间,著名的“水捞”(艺人外号)、关娃、梓娃、天启娃、民乐社(田德年)、新声社(刘毓中)、通渭班(高俊)等,以及名角大腕儿:麻子红、王文鹏、牛佰顺、李正文、苏牖民、耿忠义、崔晓钟、刘金禄等先后多次来靖远演出……同时,靖远本土固有的秦腔演艺团体和名角儿,在与外来者互补长短、互相竞争中,也在顽强坚守着自己的阵地,由于生存需要,也被迫改进、提高了演艺水平。

福善班,靖远本土的戏班子,正是适应了这种新形势,其生存、发展,进入了历史的新时期……福善班,1921年后,可以说,更加地发展壮大了。这一盛况一直延续到1929年,即恐怖的民国18年,发生旷世罕有的大饥荒……福善班和各种剧社统统解散,各种演出停止……四年后,1933年,靖远城乡的秦腔演艺业方才逐渐恢复。此后,福善班,似乎完成其历史使命,这一词汇,在此后的靖远地方史文献,以及人们的回忆中悄然消失了。但是,福善班从产生的那天起,其根据地就是靖远城隍庙的舞台,这里的秦腔演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1933年之后,可以视作是福善班的后续、潜在的存在状态。靖远城隍庙戏台的后背墙,八十年来,留有各路著名的明星签名,号称:秦腔艺术明星签名墙。此墙,一直存在到文革中,方才被拆毁。福善班自1809年产生,至此,算是彻底走完了它全部的历史过程,正式寿终正寝了。

关于福善班在靖远演艺的更多细节情况,甘肃名儒、文化大家张慎微先生在《甘肃秦腔随笔》一文里,记录了相当丰富的内容。笔者已将这些资料整理成文,留待日后刊发、推出。



世界杯史话1908(秦腔史话|解放前后,甘肃靖远秦腔演艺事业情况简述)

张慎微


张慎微先生(1908~1995),甘肃靖远人,《民国甘肃日报》的主笔。民国时期,曾担任过甘肃省政府的处长,以及洮沙县和贺兰县的县长、专员等职。一生著述颇丰。《兰州春秋》系其代表作,2000年,曾在《兰州晨报》连载半年。为陇上知名文化大家。


2. 抗战剧社的演艺活动

据《靖远县志》和张尚瀛先生所著《抗日战争中的靖远抗战剧社》(见《靖远县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记载,1939年,抗日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期间,按照国家政策,“靖远县抗敌后援会”成立,县长邹介民亲自兼任主任一职。具体业务则由当时的靖远县教育局长、县抗战后援会常务委员王定原负责。

以抗敌后援会为依托,县长和晋商姚华亭等地方名流大力支持,当时成立起了“靖远抗战剧社”。剧社只存在了约2年时间,很短暂,但在历史上影响颇大。剧社演出现代剧和秦腔剧,剧目有:《血溅永济》、《祭佟麟阁》、《乌兰山逛会》、《汉奸下场》等。这些剧目都是新编的现代秦腔剧。同时,演出传统秦腔剧:《二进宫》、《三击掌》、《走雪》、《哭秦庭》、《杀庙》、《哭祖庙》……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后世闻名大西北的秦腔名旦杨金凤,此际,与父母亲和兄长杨金民曾落户靖远,兄妹还曾参与过抗战剧社的演出……王兴隆先生还回忆,靖远盛产大烟,生活条件较好,因此,杨金凤的母亲在靖远还染上了抽大烟的毛病。其父,也曾在靖远搭班子唱戏,只是不太出名而已。

关于靖远抗战剧社组织及其它演艺情况的详情,张尚瀛先生作为组织者之一和亲历者,他的文章对此有详述。这里略去。

靖远抗战剧社,有一定的官方背景,它的存在,在靖远秦腔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世界杯史话1908(秦腔史话|解放前后,甘肃靖远秦腔演艺事业情况简述)

张尚瀛


张尚瀛先生(1921~2005),甘肃靖远人,甘肃省文史馆馆员。人称甘肃地方文化史的活字典。著述颇丰,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史资料。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世界杯史话1908(秦腔史话|解放前后,甘肃靖远秦腔演艺事业情况简述)

张尚瀛所著《抗日战争中的靖远抗战剧团》图片资料


3. 海啸剧团的演艺活动

关于解放前夕由靖远驻军新三师主办的海啸剧团,在靖远的演艺、活动情况,由于内容较丰富,过程复杂。故,单独撰文叙述。这里略去。

4.民间剧社的演艺活动

靖远自古以来,文风盎然,人民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旺盛。基于此,官方和民间的文艺团体遍布城乡间,常年开展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尤其秦腔演艺团体,更是如此。当时,民间有名的戏班子,有水泉戏班子,打拉池戏班子等。近日,新发现有两则史料,反映的情况说明,当年,靖远民间不知名的戏班子多如牛毛,非常的活跃。出乎人们的想象。

第一条:《三角城社戏活跃乡里》。这条史料出现在《民国时期靖远县情录》605页。具体内容:


民国三十八年(1939)正月

三角城乡民张万仲组织本乡乡亲发起龙王庙抗战剧社,张万仲为社长兼胡琴师。二月、三月初到糜子滩、碾子湾,后到冯家园子、响泉口、魏家地、磁窑儿。三月一日到黄沙湾。四月五日,率同全社唱员赴海原园子河、稀烟州、海原城关(无演出 曲目记载)……


第二条:《靖远抗战剧团活跃乡里》。这条史料出现在《民国时期靖远县情录》605~606页。具体内容:


民国二十九年(1940)九月

抗战吃紧时期,靖远县民间演艺团体纷纷成立,排练演出与抗战有关的戏剧。

1.醒民社。社长:滕其华。艺员代表佘正太呈请准予放演戏剧:敝社于9月19日奉谕停演戏剧,准予星期六开演一次,以资娱乐。

2.新化社(全名:西京新化学社)。社长:陈化礼。11月13日,陈化礼呈请:本社于10月12日准予开演一月,现呈请准予续演,以集回故里之路费。马县长批示:“姑准”。新化社于12月18日报告,“本社为唤起民众增加抗战力量起见,特于月内排演《苏武牧羊》(朝鲜亡国痛史)”。

3.新民社。艺员代表郗华民、叶其增、陈化礼呈请:自去年成立剧社一年,人数20余名,请求续免税收。民国三十年(1941)3月19日。马县长批示:“准予一律豁免”。


上述两条确切史料透露出这样几层重要信息:一是,抗战期间,靖远民间秦腔演艺团体,即戏班子,数量庞大,几乎村村皆有戏班子。乡民中秦腔爱好者,一经倡导,就可轻而易举地拉起一个戏班子,然后,走乡串户,进行演出。民间戏班子很活跃,演出十分频繁。二是,本土剧社与外来剧社交替而行……当时,由于抗战形势需要,演艺剧社均打“抗战牌”,名称上都往抗战主题上靠,而演艺内容上,更是以表现抗战内容为主……这形成靖远秦腔史特殊的一幕。三是,官方的管理也十分到位。没有官方批准、许可,无论外来的戏班子,还是靖远本地民间的戏班子,均不能随意演出。报批的戏班子的演出活动,节目内容,演员阵容等,都有确切登记和记录。


世界杯史话1908(秦腔史话|解放前后,甘肃靖远秦腔演艺事业情况简述)


世界杯史话1908(秦腔史话|解放前后,甘肃靖远秦腔演艺事业情况简述)

《民国时期靖远县情录》关于民间秦腔剧社活动的记载



5.解放前专业老戏班子的演艺活动

(1)老戏班子。解放前,靖远秦腔演艺状况,除了有无数的民间戏班子活跃于域内外,还有相对比较专业、固定的戏班子,在县城的固定戏园子里,常年挂牌进行商业演出。1933年左右,有丁振华为班主的“丁家班”;抗战期间,有“靖远抗战剧社”;解放前夕,又有“老戏班子”……这里着重介绍一下老戏班子的演艺情况。这个老戏班子演戏的阵地,被称为:老戏园子。

(2)老戏园子。其具体位置在靖远西关寸进巷头顶的一处平台上。这里有戏台,四周围墙封闭。戏台下摆放有几排板凳、桌子,上面置放瓜子茶水等,供看戏者享用。常年买票,白天黑夜均有演出。晚上,舞台有汽灯照明。只有吹风下雨天,一般停演。据王兴隆先生回忆,自己七、八岁年纪,就被父亲带到这里看戏。印象深刻。他又说,这个戏园子,把靖远人的钱挣多了去。凡是靖远的秦腔老戏迷,无人不知此处的老戏园子……

(3)支持者:姚华亭、宋明甫、苏广卿。这几位都是地方大佬,姚华亭是靖远工商界首席名流;宋明甫是青红帮大爷;苏广卿是地方贤达、知名人物。正是由于他们出面组织、支撑,老戏班子的演出才得以正常进行。当然,这几位头面人物,老戏园子最初的搭建,曾经垫资,予以经费支持。之后,对于正常的运营,也是付出几多心血的。

(4)演员阵容:

白云亭,男,陕西人。丑角极出色,打快板干散,人称:白干板。此人也是老戏班子的串班长,即导演和编剧。是灵魂人物。他一般不唱主角戏,偶尔谁缺席,顶替一下。据说,肚子里装着一百多本戏。与中共地下党有较深联系。

李发明,男,陕西户县人。著名须生,《斩韩信》是其代表作。嗓子极好,有“铁嗓子”美誉。展学昌先生评价:嗓子极好,擅演唱功戏。身材矮小,身架扮相一般,是弱项。解放前后,曾唱红兰州、靖远、中卫……

哑旦,男,名字失忆。陕西人。嗓子叫人害了,声音沙哑,唱不成旦角儿了,遂改唱杂角儿。演《大上吊》一戏,女子吐红舌头二尺长,逼真、恐怖……红舌头,乃是用红纸做的。印象深刻难忘。王兴隆先生如此言。

田德年,男,陕西人。著名演员,专长:大净。有“活包公”之称。解放后,离开靖远,去往中卫。

牛利民,男,陕西人,著名演员,小生、须生、净角,无所不能。是个全能性人才。解放后,长期活跃在兰州舞台,风云一时。

袁天霖,男,甘肃永登人。著名演员,专长:大花脸。人称:活包公。乃是一位演包公戏的专业户,无人能比。王兴隆先生说:袁天霖的包公扮相、披挂,以及声嗓,都要胜田德年一筹。田德年嗜好大烟,身材瘦弱、猥琐,形象没有袁天霖展拓。嗓子唱腔,也受影响。

以上,基本就是老戏班子的主角阵容。自古,演员流动性极大,来来去去,也不完全固定。至于配角和跑龙套者,靖远当地演员居多。商业性演出,想赚钱,不请来名角做招牌,是不行的。以上这些名角,也曾是陕、甘、宁三省的巨擘、大家,名重一时。

6.解放后县城的新戏班子演艺活动

解放后,靖丰剧团成立之前一段时间,靖远秦腔专业性演出情况又有变化。这个时候,据王兴隆先生介绍,老戏园子倒塌了,不复存在。可是,这个时候,新戏园子又出现了。新戏园子位置在三道水巷欧化远家店里。欧化远,刚解放,担任靖远县委宣传部长,职责所系,他积极支持将自家的店改造成新戏园子……

支持者:姚华亭、宋明甫。这个时候,苏广卿,不再参与。病故?

演员阵容,之前的老面孔有:白云亭、李发明、袁天霖等。新面孔有:

马元才,男,宁夏固原人。回族。专长:花旦、青衣旦。曾唱红靖远,一度影响较大。且有优美故事流传。另文再述。

朱化民,男,陕西人。专长:花脸,二花脸。

朱化俗,男,陕西人?专长:武生。后来娶靖远顾家女为妻。

赵毓平,男,陕西人?专长:红脸戏。饰演关公,一绝。

苏佐民,男,靖远人。专长:丑角儿。《刘海打柴》为其代表作。

丁振华,男,靖远人。专长:生旦净丑全能手。后期,尤长老旦、须生。

新戏园子的演出,依然是商业运营模式。因为,演员要吃饭,组织者适当要因盈利,否则,难以为继。靖远人好秦腔,有旺盛的市场需求,故,新戏园子演出火爆……本地演艺人才,与外来名角交替上演,推动了秦腔演艺业在这一时期的蓬勃发展。

上述,就是解放前后一二十年间,靖远秦腔发展的概况。为珍贵的文史资料,记录于此,有意义。


注:本篇文章资料信息,部分内容来自笔者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里的苦心搜集。另一部分,则系采访展学昌、王兴隆二位老先生,整理归纳而来。特此鸣谢。


2022年6月3日端午节完稿于陇上平川陋斋



世界杯史话1908(秦腔史话|解放前后,甘肃靖远秦腔演艺事业情况简述)

展学昌

展学昌先生,甘肃靖远人,生于1941年。闻名西北的秦腔须生大家。郗派三代传人。(图片来自网络)

世界杯史话1908(秦腔史话|解放前后,甘肃靖远秦腔演艺事业情况简述)

王兴隆

王兴隆先生,甘肃靖远人,1941年生。靖远师范毕业的老知识分子,老右派,秦腔戏迷,平川某秦腔自乐班班主。退休老干部。曾任平川区政协教文委主任等职。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