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进入世界杯为最高荣誉(汪大昭:中国女排,四十不惑)

来源:环球时报

40年前的11月16日,中国大地上千家万户围守着黑白电视机小小的屏幕,收看世界杯女排赛最后一战的实况。在那个酝酿社会变革的时代,中国人对奥林匹克荣誉尚无体验,三大球也没有拿过一个世界冠军。5局较量过后,中国体育改写历史。又有几年,五连冠过后,女排精神逐步形成。

屏幕进入世界杯为最高荣誉(汪大昭:中国女排,四十不惑)

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战胜日本女排,从而以7战全胜的成绩首次夺得世界杯赛冠军。

中国女排经历了以小打大、快速多变等战术发展阶段,锻造出多名世界排坛顶尖的教练、主攻、副攻、二传。数看不同时期先后进入和走出队伍的运动员、教练员,同样的奉献却留下了不同的记载,几代人发起过几十次冲击,不是都有幸完成登顶的那一步,更多人的功绩只是在低谷中坚持。什么是女排精神?为什么要弘扬女排精神?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一个体育项目,一支运动队伍,如果能长时期名列世界前茅,客观上一定是项目的运动规律更适合某些特定种群,主观上则是在持之以恒的付出中积淀了相应的思想文化,或可称之为“精神”。在中国体育界,女排便是一例。

从竞技项目来说,无论居于优势还是身处不利时,当然希望拿到冠军,越多越好。毕竟是体育竞争,如果从未到达世界之巅,女排精神恐怕缺少说服力。

从体育引领来说,女排夺冠应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女孩子参与排球和其他体育运动,40年来的情况并不理想。虽然不能怪女排,但这使女排精神的传播多多少少打了折扣。

从社会教育来说,女排精神不只属于一支十几个人的队伍或停留在体育界,它作用于全社会,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榜样和标杆。

40年过去,排球从洁白变成了黄蓝两色,当年与中国女排共享民族自豪荣耀的人们大都老去,女排精神在自身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今日的球员和观众都是在传承老一代女排的传统和精神。东京奥运会上受挫后,中国女排如何克服新的困难,争取新的胜利,带给这个时代新的精神感召,这才是回顾女排昔日辉煌的现实意义。(作者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