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读书人来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是极大的侮辱。
古代成材率低,能通过一级又一级的选拔,中个进士,已经是学霸级别,很了不起了。以清朝为例,整个清朝开科112次,有26847中进士,平均每次约有240人登科,以18个省为准(清朝中前期都是18个省),平均每省14人,这样的录取率真是低得可怜。大多数人都是陪衬,穷酸潦倒大有人在。因此,读书人被人嘲讽也是常有的,最常用的就是这句“百无一用是书生”。
不过,这句话,作者本意是自嘲的,不是用来骂人的。
这句话是乾隆时期诗人黄景仁写的。黄景仁以诗出名,和王昙并称“二仲”,和洪亮吉并称“二俊”,为毗陵七子之一,号称诗学李白。
黄景仁的老祖先比较有名,曾与苏轼齐名,是宋朝的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祖先有名那是祖先的事,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四岁那年,父母双亡成为孤儿,从此就和穷结下不解之缘。穷,但诗却写得好,年纪轻轻出名文学圈、诗歌圈。人虽出名,但官途却不佳,到了32岁总算是当上副县长(县丞),却早早病逝(35岁),让人唏嘘不已。
乾隆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768年,黄景仁已经二十岁了,才华是有了长进,但升学考试却屡不顺心,未能获得任何功名。想起这事,他内心五味杂陈,不能自己。于是,他发牢骚写下《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诗意思很直白,大致是说:成仙成佛看来是没啥希望,只能深夜独自发牢骚。我这一生如蓬草随风,激昂殆尽;如柳絮沾泥,轻狂不在,最后还落得个负心汉的名声。十人有九人可用白眼相看,最没有用的就是书生。不要以为愁苦的诗会成为不祥的预兆,春天的鸟儿,秋天的虫儿都会自己发声。
这首诗其实就是诗人怀才不遇发的牢骚,不曾想被后人断章取义,成为骂读书人的经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