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位于中国西部,长江上游地区,源于古代巴国,现简称“渝”,也称渝州、渝都,说起重庆,世人皆知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西南地区唯一的直辖城市,名扬中外的是重庆火锅和美女,可少有人知晓重庆历史至今已逾三千年,滔滔不绝的长江见证了重庆的历史变迁,又见证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明月不才,试为诸君浅谈,以咨茶余饭后消磨时光。后续,将围绕川渝地区为大家分享风土人情相关资讯,如蒙不弃,敬请点赞关注,明月在此多谢啦。言归正传,上干货!
一、古代巴国历史起源
根据《山海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所谓太葜即上古时代东方部落首领伏羲,后照即为巴人始祖。夏朝时(距今4100年~3600年),巴国是由巴氏、樊氏、日覃氏、相氏、郑氏五个氏族部落联合形成一个大型的部落集团,主要活动区域位于武落钟离山【一说主要活动轨迹位于秦岭一带,春秋时期,东出汉水以东,南下江汉,尚有争论】,其中巴氏以武力和船技上的优势获得了集团的领导权,巴人首领巴务相成为该集团的首任领袖,称廪君,即以白虎为图腾的巴人首领。该部落集团溯流而上,凭借武力战胜了原住民载人,控制了清江流域及巫溪河流域的盐业生产,建立巴国,又称为巴方,并在夷城(今湖北长阳)建立了巴国第一个首都。
公元前16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间,巴国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因巴人不堪忍受商朝打压,于公元前11世纪,加入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今河南新乡一带)与商朝开展决战,巴国与周合力打败商纣王,建立西周政权。西周初期分封71个诸侯国,其中,巴国首领被封为姬姓宗族,封子爵,因而该时期又称为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至此,巴国真正意义上以诸侯国形式留名于青史。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时巴国人并不是中原汉族,而是目前的土家族。
二、古代巴国兴与亡
西周初期分封后,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陕南的汉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期有所扩展。战国初期疆域达至最大,“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即今东到奉节,西到宜宾,北接陕南,南包括重庆乌江中下游地区,包括了如今的四川盆地东部、湖北恩施等地区。
分封后,巴国与西周王室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但其与邻国却有颇多纠葛,春秋战国便被秦、楚、蜀等强敌环伺。而在这其中,又属巴楚关系最为复杂。春秋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巴国也不例外。当时,巴国北临秦国,西临蜀国,若要开疆拓土,只能向东向南找寻突破口。恰逢南方濮人族群的分解,巴国不费吹灰之力攻占濮人族群。但此时,楚国已在南方强势崛起并不断壮大,并以结盟形式不断渗透、控制巴国。不堪忍受的巴国,在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十二年)巴楚联合征伐申国(位于河南南阳一带)时临阵倒戈。
公元前676年,巴国攻取楚国那处城(位于湖北荆门沙洋一带),随后出兵攻打楚国都城(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纪南城一带),当年冬,巴国乘楚国内乱,再次出兵攻伐楚国。楚文王亲自率军抵御巴军,战败。特别有意思的是,根据楚国的传统法令,败军不得入城,郢都大阍鬻拳拒绝开城门,不让打了败仗的楚文王入郢都。楚文王不得已,只好转兵回攻位于淮河上游的嬴姓黄国,在踖陵(河南信阳潢川一带)击败了黄国军队,不料楚军行至湫地(位于湖北襄樊老河口一带),楚文王就因嚼食"昌歜"过量,累积中毒暴病而亡,上述战争在《左传》和《华阳国志》均有记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详细翻阅。至此,巴楚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公元前611年,巴与楚、秦国联手灭掉了位于鄂西(湖北省竹山县)的庸国。巴人从楚师灭庸国并分得庸国之鱼邑(位于重庆奉节一带)。
公元前477年,巴国再次伐楚,包围了楚国的鄾邑(位于湖北襄阳一带), 同年三月,楚国在鄾地击败了巴国,此战巴国损失惨重而国力大衰,全面退出汉水流域。自此以后,楚国向巴国大举进攻,不断向西进逼,巴国步步败退,接连丧失了大片领土,长江一线也被迫退守鱼复(位于重庆奉节一带)。
公元前377年,巴国内乱,将军巴蔓子借兵于楚平乱,并承诺割鱼邑(重庆奉节、重庆巫溪)、巫邑(今重庆巫山)等地给楚国,以上地域是宝源山盐泉所在之地,也是巴国经济命脉之所在。后巴蔓子舍头保地,此次事件彻底将巴国弱小展现出来,直接刺激了楚国进一步西进,攻占夷水至清江流域一线,夺取巴国第一道盐泉。同年,蜀国借道发楚,趁机攻占部分巴国土地。
公元前361年,楚国出兵攻占巴国南部江山—黔中之地(位于重庆涪陵区、黔江区一带)被楚国攻占,巴国第二道盐泉盐水产地丢失,巴国经济遭受沉重打击。
公元前339年-329年,楚国兵锋直指巴国最后一道盐泉,攻占今重庆巫溪县、巫山、重庆奉节县一带,巴国三大盐泉尽失,巴国也失去主要的经济来源。楚国同时攻下江州东面阳关、江州(现重庆渝中区,巴国国都)及其北的陪都垫江(现重庆合川区一带),并进入云南和四川西南部。
公元前319年,巴国联合苴国,蜀国联合充国,相互攻伐,公元前318年,充国灭,蜀国发并攻击巴国联合苴国,巴国抵挡艰难后向秦国求救,公元前316年,秦使张仪、司马错率大军南下灭蜀国,同年顺道向东灭巴国,在江州设立巴郡。至此,巴国灭亡,纳入秦国版图。
三、大一统后重大历史变迁
公元前202年,秦朝一统中国初,设巴郡,后将所属江阳县划归广汉郡。
公元前194年,汉兴平元年,巴郡一分为三,分别是巴郡、永宁郡、固陵郡,随即永宁郡、固陵郡更名为巴西郡、巴东郡,因此重庆又被称为三巴之地。其中,巴郡治所位于江州(现重庆),下辖区域包括枳县,涪陵,临江,朐忍,鲁复,垫江,安汉,宕渠,充国,阆中等。
公元304年,西晋永兴元年,外出躲避战乱的巴人在流民领袖李雄率领下,攻占川渝滇黔大部地区,并在程度建立成国,后为东晋所灭。
公元311年,西晋成玉衡元年,以巴郡、巴东郡和涪陵郡置荆州。
公元550年,偏安一隅的梁朝简文帝改巴郡置楚州。
公元583年,隋朝天下一统,隋文帝开皇三年,改楚州为渝州。
公元612年,随大业八年,隋炀帝改渝州为巴郡,名字又回到起点。
两宋时期,在现今四川、重庆一带所设的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等四个路,这四个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这也是四川之名的由来,路为两宋时的一级行政区,相对于现在的省的级别。
公元1102年,北宋崇宁元年,因国子士南平(现綦江)僚人赵谂被人告发“谋反”,宋徽宗以“渝”有“变”之意,遂改为恭州,取恭顺之义。恭州隶属于夔州路,辖境相当今重庆江津、璧山等地区。
公元1189年,南宋淳熙十六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
元朝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政区制。元朝在行省之下,分道设立宣慰司。
公元1279年,元朝至元十六年在重庆设四川南道宣慰司,下辖重庆路、夔州路(治今奉节县)、绍庆府(治今彭水县)、怀德府。元末明玉珍建大夏国,以重庆为国都。
公元1371年,明洪武四年,改重庆路为重庆府,属四川省。辖境含大足、荣昌等县以东,忠县、四川武胜县以南等,重庆綦江、南川等市、县以北,酉阳、黔江等县以西地区。
公元1890年,清朝光绪十六年,重庆开设商埠。
公元1912年,清朝灭亡,民国政府重庆建立,重庆植抚府撤销,改设川东观察使,驻巴县。民国2年(1913年)设川东道,驻巴县,撤销府、州、厅,以道辖县,改合州为合川县、涪州为涪陵县、江北厅为江北县、忠州为忠县、酉阳州为酉阳县、石硅厅为石硅县、城口厅为城口县。至1929年又历经多次调整,不再赘述。
公元1929年2月15日,民国政府改重庆市政厅为重庆市政府。重庆正式建市。
公元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四、新中国建国后重庆变迁
公元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建国,同年1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公元1950年7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在重庆正式成立,重庆市为大行政区辖市。
公元1953年3月,重庆市由大行政区直辖市改为中央直辖市。
公元1954年,重庆市划归四川省。
公元1959年,巴县、綦江县、长寿县划归重庆市,重庆辖7区3县。
公元1965年,设立重庆市大渡口区,重庆辖8区3县。
公元1974年,设立重庆市双桥区,重庆辖9区3县;
公元1977年,江北县划归重庆市,辖9区4县。
公元1983年,撤销永川地区,所属永川、江津、合川、璧山、荣昌、大足、铜梁、潼南8县划归重庆市管辖,重庆辖9区12县。
公元1992年,撤销永川县,设立永川市,由重庆市代管;撤销江津县,设立江津市,由重庆市代管;撤销合川县,设立合川市,由重庆市代管。
公元1994年,撤销江北县、巴县,设立渝北区、巴南区;调整重庆市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北碚区的行政区域。
公元1996年9月1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四川省万县市、四川省涪陵市和四川省黔江地区委托重庆市人民政府代管。
公元1997 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
截至目前,重庆市区域除局部调整外,基本定型。
以上,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朋友批评指正,如蒙不弃,点赞关注来一波,明月在此谢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