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主要在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岭南以北的山区,特别是云贵川三省较为集中。按当时的管理层次又分有国家直管的大三线和省直管的小三线,大三线都分布在第三道防线以内,小三线多分布于沿海地区和东三省。而地处第一战线的广东,也有众多的三线厂,而且还是大三线,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上世纪60年代跟老大哥翻脸后,老大哥陈兵百万于东北边境,国际环境出现恶化,身经百战的革命前辈预感到大战一触即发。北方毕竟是大国,军事力量强大,如果入侵我国,刚起步的工业基础将毁于一旦。为保护好薄弱的工业基础和做持久战准备,领导决定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
按照中央对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三线建设的主战场都选择在深山老林里,广东省连州市地处粤桂湘三省的交界处,山高林密、天然洞众多,是建设三线厂的理想之地。经过三线建设指挥部专家多次考察,决定在丰阳镇岩塘村的一处小山沟里建设一家兵工厂。
该厂是解放军第5639兵工厂,军工代号711,也称之为711厂,对外声称国营卫国机械厂,隶属于国家五机部。1971年开工建设,1976年建成投入使用,主要研发和生产30航弹,1979年11月首批航弹样品试产成功,次年开始进行量产,年产能力2万发。
我国海岸线长,岸防压力很多,所需军品缺口大,航弹一量产工厂就进入高峰。2000人的兵工厂,一天24小时不间断生产,工人也是加班加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由于连续生产,工人忙碌的身影,机器轰轰隆隆的声音,将宁静的小山谷噪声一片,工厂亦是欣欣向荣。
三线建设都是一家厂一座城,国营卫国机械厂亦是如此,厂房、办公大楼、职工食堂、职工宿舍、电影院、俱乐部、灯光球场、医院、商店、邮局、澡堂等配到设施全部到位。高峰时期的卫国机械厂在职人数2000人左右,加上职工家属整个生活区内超过5000人。远离城区的小山村,5000人的军工城打破了小山谷里的宁静。
军工背景的原因,安保任务交由现役军人负责,生活在军工城内的职工及其家属安全度极高,再加上全封闭管理,里面的人极少跟外界联系,军工城仿佛就是国中之国,显得格外的神秘。军工城又是保密级别很高的单位,500米之外是警戒线,任何人不经允许不得走进警戒线内。当时又处在紧张状态,防敌不得疏忽,假如有个不太面善的人在警戒线附近徘徊,有可能被警卫当敌特处理,非常时期可以先斩后奏。如此严格的安保,恐怕正常人都不敢接近。
1985年之后国际环境缓和,加上苏联在阿富汗耗掉不少的国力和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军事斗争已不适应当时的国情。国家出台建国方针从军事斗争转向经济建设,为减轻国家预算进行大裁军,此时的军品订单开始下降,卫国机械厂几乎进入停产状态。厂领导为能够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更好地生存下去,于是在1986年开始军转民,转产不锈钢器皿和钢瓶。
90年代国家出台工业体制改革,将分散在山区的工厂进行整合,并且为了更好地发展,逐步搬迁至市区。1991年卫国机械厂整体搬迁至惠州,更名广东卫国机械厂,专门生产液气化钢瓶和轻型包装钢瓶。卫国机械厂也跟很多三线厂一样,在市场经济环境难以生存下去而停产。2003年,国家兵器集团破产工作小组对广东卫国机械厂实施破产,后来被河南中光学集团收购,国营卫国机械厂完成它的三线建设史。
1991年整体搬迁至今已经有30年,以前出于保密而少有人知道国营卫国机械厂的存在,更不知道军工代号711,随着这些年三线厂不断解封,才使得让人知道这段短暂而又辉煌的历史。30年前卫国机械厂搬离山区后,军工城随即被遗弃,厂房出租给当地私人企业,职工楼交由地方管理,以往神秘而又热闹的生活区又恢复到原来的宁静,回归本质或许才是岩塘村最真实的自己,也结束这段神秘的历史。三线建设纵横30余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三线文化,足够让后人前去琢磨和探讨一辈子,致敬老一代三线人。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