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暴发迄今三年,上海市经信委生物医药处处长李甲已打了数场硬仗,扛下许多个“不可能”——
2020年初,上海日产口罩最多40万只,电商平台日售不足1万只,面对突袭的疫情和市里“日产口罩产能每周提升100万只”的死命令,李甲用日产6000万只口罩的峰值来兑现;
今年上海新一轮疫情,全市核酸检测能力被要求迅速扩增至每天800万管。整整一个月,李甲以掉秤10斤、每天只睡两小时的代价再创奇迹;
还有面对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到“十四五”末破万亿元大关的硬指标,李甲同样竭尽所能,现已达成阶段性目标。
非常时刻,非常之举。在看不见硝烟却异常艰辛的抗疫一线,在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上海高地,李甲用“努力到无能为力”方罢休的拼劲韧性,诠释了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应有之义。
抗疫一线急先锋
2019年,市经信委成立生物医药产业处,李甲为首任处长。但处室工作刚启动,便迎来新冠疫情暴发。当年,时值春节,李甲与同事们即刻进入战时状态,通宵达旦连续工作,仅用4天时间,就把最紧缺的口罩、防护服、隔离衣产能建起来。
“单单口罩,我们总共排摸到18家本地生产企业,征收了100条原有生产线和100条新建、改建的产线产能。”当年,李甲助推了各种“半路出家”和“无中生有”,促成纸尿裤、袜子产线临时转战口罩,协助机器人企业中科新松迅速研发口罩机并帮配齐千余种零配件,市内多家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也经应急改造,转产熔喷布,补上原材料缺口……
连续一个多月,李甲驻守机关与现场,夜以继日地健全联络机制、挖掘各方产能、调度生产计划、协调复工上岗等,硬是将口罩产能峰值提升到每天6000余万只,把防护服、隔离衣产能分别提升到每天1.8万件和11万件,不仅满足了上海本地需求,更为支援武汉和全国防疫提供重要支撑。
一仗刚停,一仗又起。2021年起,全国都在开展疫苗集中接种,但上海因本地无疫苗产能,货源一度紧张。责无旁贷,李甲再挑重任,多次赴京与疫苗企业产地沟通,先后协调落实3342万剂疫苗供市疾控部门。考虑到手中有粮才不慌,这年,他更牵头促成上药康希诺和上生所相继获批新冠疫苗生产资质,这两大项目均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创下生物医药工程建设的“上海速度”。
更大的承压发生在今年上海新一轮疫情中。3月开始,高频的全员核酸筛查,对上海核酸检测能力提出巨大挑战。然而3月初,上海每天的核酸检测能力仅为100万管。
产能扩增不是变戏法,唯有创新拼搏可抵达。从3月27日浦东封控前夜到4月26日,整整一个月,李甲以办公室为指挥部,连轴战斗,每天仅凌晨4至5时才可略合眼。难以想象他当时承受了多大的压力——白天要解决核酸检测产能提升问题,对接检测任务,一张排片表从上午一直排到晚上24时。随后又要解决产能调度问题,因为送样多在深夜,各区检测能力都处于“紧平衡”状态,样本送哪个区、哪个机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度。这一调度,又忙到凌晨三四时。
行军床就支在办公室,但李甲几乎没有往上躺的时间,全天手机、电话狂轰滥炸,组建工作专班、组织专业志愿者、加大检测设备供给、紧急建设气膜实验室、调动外地检测移动车到沪等,哪一样不要协调?他用尽千方百计,也消耗了自己10多斤体重,终于换来核酸检测能力在不到一个月内翻了数倍,峰值可达每天900万管。
兰卫医学的气膜实验室。
先导产业拓路人
迎疫而战的急先锋,同样是先导产业的拓路人。
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被国家寄予厚望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2021年,海外疫情蔓延,抓住我国疫情防控形势稳定的契机,上海于当年10月举办了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
这个产业周,筹备时间仅两个半月,但被要求“出道即巅峰”。李甲深知大会背后所承载的期待——它是被海外盯牢的大会,是当年全球唯一线下举办的业界盛会,它所暗自对标的,是已经举办了39届、堪称业界“天花板”的美国摩根大通医疗健康产业年会。
无退路可言,唯拼搏奋斗。让李甲欣慰的是,整个大会比预料中更出彩。20余场高层级活动、152场高水平论坛,撑起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实力;35位国内院士、4位海外院士,以及86位来自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流科研院校、重点医院的负责人,齐为产业周站台;和瑞基因一次可早筛六大高危癌种且灵敏度近90%的世界最前沿研究成果,率先在上海亮相;86个总投资共计613亿元项目,实打实地签约落地;罗氏、美敦力、阿斯利康等15家顶尖生物医药企业和投资机构成为首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合作伙伴……
美国科学院院士、CAR-T细胞疗法创始人之一卡尔·朱恩专门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周录制一条演讲视频。
见识过无数大场面的与会大咖盛赞:无论从专家资源、资本对接、前沿预测、产业配套等各维度来考量,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周规格之高、影响力之大,在全球生物医药界都是屈指可数的存在。
生物医药周是平台,是抓手,而上海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也须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新路。为此,李甲因势而谋,相继牵头和组织起草出台了《推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推进上海市生物医药研发与制造协同发展的若干举措》等20多个政策措施,并与同事们一起,将“张江研发 上海制造”行动,细化为五大具体行动、十大工程。
国家战略、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李甲这边,化作了实实在在的作战图。面向龙头企业,他精准招商,推动科百特、中国生物制药、三叶草生物、康方生物、迈科康生物等重点企业“落沪”;他紧抓重大项目建设“牛鼻子”,加快药明生物、复宏汉霖等项目建设进度;他支持在沪优质企业新增投资,推动了和记黄埔、华领医药、臻格生物、心玮医疗等企业在上海新增项目或扩大投资。
来凯医药的青年科学家们在张江的实验室里抓紧新药研发。
李甲告诉记者,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统计边界非常明确,设定的KPI指标没有一丝水分。2019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近3900亿元。但上海明确:到2021年产业规模要翻番,到2025年突破1万亿元。在这些动摇不得的KPI面前,李甲全力以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21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过7617.14亿元,实现跨越式增长,其中制造业实现了年均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来源:作者:李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