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天睡觉前要问自己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有没有量化式的进步,二是有没有给复利的“1”添砖加瓦。
2.写周报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最基本的从四步起:
本周工作(做了哪些事),下周计划(准备做什么事)心得思考(有没有复盘),视野情报(这周从外面学到了什么)。
写不出来就是没干或没做出结果,不信,你试试看?
3.关注的很多自媒体,他们从每日一篇内容到每周3篇、5篇,最后为什么突然停更了?
最近意识到,越往后越需要大量学习沉淀做支撑;不然到临界点后就会写不出东西。
更重要的是,有些人辞去了工作变成全职主,每天没什么社交,面对屏幕只剩焦虑;所以,内容创作者的头号敌人是,输出是否能跟上有质量的输入。
4.这两年对普通人是最差的两年,但换个角度也可能是最有机会的两年。
资源下跌背后正是公司面临臃肿组织转型时,经济好的时候机会不一定轮到个人;现在,只需要抓住一个行业里面的一点点红利,持续地all-in,就有很大的机会。
市面上全是廉价的劳动力,全是便宜的资产,很多大公司像洛克菲勒都是在经济大萧条的时候起来的。
5.普通人把第一曲线做好就是“第二曲线”的开始。
很多人干湿分离式上班,上班疯狂划水,学习工作以外的副业干货知识,却没有很好地结合。
6.如果想干点事,什么生意是好生意?这也是我近两年思考的问题,最后总结出来的四个特征:
首先得是终身需求,比如星巴克,20岁喝咖啡,30岁、40岁,50岁都能喝,这就是一个好生意。
其次知识技能生意,主播是项产品,但产品背后需要覆盖大量“知识本身”,如何演讲,如何做好销售,永远不会过时。
再者高频消费、高客单价,这“直接决定天花板在哪里”,如果这个产品既不高频,也不终身,那就需要是高单价才有好的利润。
然后是现有方案不足的生意,是好生意;一个行业市场下最大的媒体中,吐槽前三名是什么,提问前三名是什么,这些需求就是没有被很好地满足的事情。
7.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别人把如何写作、如何演讲的方法论都给你了“你都做不到”,这就是竞争力。
8.现在很多人说自己不愿意做某些事,认真观察发现他们不是「不愿意」而是「我不能」,显然,说我做不到并不丢人,反而更体面。
9.怎么减少内耗心理?
首先觉察自己的负面情绪并接受它,其次回到当下,总是反刍过去和焦虑未来不可能是不可能做好现在的。
再者拿张纸把恐惧写下来,我通常会问自己:「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一步一步往深处提问,最后发现好像也没什么用。
过度思考本身就像内心世界里有一个严苛的法官,为你制定很多的规则,做不到就批评你,最后试着接纳自己。
10.作品和产品是两件事,看到很多自媒体做很多课程,最后好像都没怎么销售出去,还把自己搞得特别low,我认为是“产品思维”问题。
很多人喜欢在旧场景中找需求,这种思维方式很危险。
准确来说,做产品应该是找到自己未来会服务的那帮人,然后深度打磨,iPhone的刀工之所以好,原因是只做好那一点点。
11.茶品类空间太大,但很多人还停留在包装层的创新,这有点局限。
我认为“产品进化”和“场景进化”是突破口;我要做应该会从前者下手,品类够十几个再开店。
12.90%的人做不好个人品牌,也不用去学习什么方法论。
最基础先把写作、短视频两件事做好才有个人品牌概率,从远到近看,老子、孟子、庄子甚至现在的各种明星,哪个不是依靠作品出圈。
作品本身就是内容,所以没有持续内容产出的能力这件事就趁早放弃,毕竟普通人很难做成“流量明星”。
13.真正推动市场改变是很难的,因为市场转变还得靠消费者实际投票,只要有人买,市场就永远都在,但是你不能改变得太离谱。
所以看见不熟悉的雪糕千万不要拿,1元的老冰棍挺好吃的。
14.这些年风靡行业的社交电商平台倒不少,代购也不断退场,Ta们都去哪里了呢?
转行做vlog主然后做各种垂类社群,开始自研品牌;果然万变不离其宗,内卷到最后还是“小微们”的生意。
15.很多人想做直播带货,往往第一时间想到学习,我就非常好奇“为什么要学直播带货”?
难道官方没有教还是没有操作指南。
不学习就带不了货吗?存在差异才有各种无限可能;换句话说,报名训练营学出来的直播带货可能没有自己发挥的效果好。
所以我时常说先行动,干了再说;不去实操,听讲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