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炷香(慈禧在祠堂点燃一炷香,眼前出现奇怪一幕:自己必定会被皇帝选中)

裕德龄,笔名德龄公主。少年时随父先后在日本和法国生活了六年,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精通多国语言。17岁时随父回京,因通晓外文和西方礼仪,和妹妹裕容龄一同被慈禧招入宫中,成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

一炷香(慈禧在祠堂点燃一炷香,眼前出现奇怪一幕:自己必定会被皇帝选中)

之后,“应亲友的要求和催促”,她则用英文写下了她在宫廷内两年生活的所见所闻——《清宫二年记》、《德龄公主回忆录》:咸丰在全国宣召皇妃,对于满清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而对于参选的十七个满族女孩来说,这更是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些女孩无不是朝廷重臣的爱女,她们的父母激动异常,倘若,自己的女儿能够成功被宣召进后宫,那么,自家的官运自然亨通,她们当官的父亲平步青云指日可待。对于女孩们来讲,能够被皇帝宠幸是幸福无比的,所以,随着圣旨的颁布,她们的心情越发难以控制,每个姑娘都在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猜测自己能不能成为下一个后宫佳丽。

一炷香(慈禧在祠堂点燃一炷香,眼前出现奇怪一幕:自己必定会被皇帝选中)

在这些女孩中,只有兰儿对自己深信不疑,她心中的自信早已根深蒂固。那么,为什么这个姑娘会这样有信心?她把理由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却并未对旁人提及,直到时间向后推移了好几十年。她始终虔诚的信奉着佛教,在她听说自己的名字被写进咸丰的诏书后,第一时间就祈求菩萨能够让她脱颖而出。

在家中的花园角落,是父亲修筑的祖先祠堂,她来到此处毕恭毕敬的点上一炷香,跪下祈求祖先能够帮助她走向成功。此时的荣禄却一直云里雾里,他根本没想到心上人对入宫的执着,即便是兰儿曾亲口对荣禄表明了爱意。

“父亲,我在祠堂点燃一炷香后,香烟从香炉中袅袅升起,盘旋直上,烟雾飘散成一个男人的样子。而这副面孔我从来都没见过,但是,我心里知道这个人究竟是谁。父亲,这就是一个预兆,我一定会成为皇妃... ...”

一炷香(慈禧在祠堂点燃一炷香,眼前出现奇怪一幕:自己必定会被皇帝选中)

兰儿的父亲一头雾水,女儿从小到大自己从未了解过她的内心。兰儿是一个追求梦想的人,可她的父亲却是一个喜怒不形于色,且不善感情交流的人,就像是朝廷上的大多数官员一样。他并未将女儿上香的预兆放在心上,也并未想到自己的女儿有朝一日会成为大清的实际掌权者。

终于,兰儿成为皇妃候选人的消息传进了荣禄耳中,自从得到这个消息后荣禄辗转反侧,并与兰儿见了几次面。

某次见面时,兰儿登上凉亭后高高的假山上,从这个位置能够轻易看见墙外的大街。此时。一队人马走过,其中。一名男子骑着高头大马,昂首挺胸贵气十足,兰儿被他的脸深深的吸引了,便转过身低头问荣禄道:“那个男人是谁?”

一炷香(慈禧在祠堂点燃一炷香,眼前出现奇怪一幕:自己必定会被皇帝选中)

荣禄感觉心头一滞,十分痛苦,嘴角也不自觉的抽动了几下,但是,他还是选择回答心上人的问题:“他就是当朝的咸丰皇帝陛下。”

兰儿若有所思,眯起了眼睛。当那队人马走过,骑着高头大马的皇帝根本没在意身边高墙后的假山上有两双眼睛正在注视着自己。“与祠堂中的脸一样,是同一个人。”兰儿自言自语道:“这就是我从香烟中看到的面孔!”

这个预兆究竟是好运,还是厄运,只有时间能证明一切。只可惜,兰儿对荣禄的恋情已在香烟缭绕中止步,而荣禄则始终未放弃对兰儿的爱。当兰儿刻意疏远荣禄,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梦想与野心之际,荣禄仍始终如一的爱着她。

一炷香(慈禧在祠堂点燃一炷香,眼前出现奇怪一幕:自己必定会被皇帝选中)

就这样,那个重要的时刻到来了,十七名貌美如花出身显赫的年轻姑娘被迎进紫禁城,觐见咸丰皇帝和慈安皇后。

十七名正值花季的少女喋喋不休的细语着,踩着高高的满洲鞋步履蹒跚的走进紫禁城,每个人都在幻想着成为皇妃的日子。诏书命令,每个女子必须在同一时间抵达,她们的服装五花八门,但却都是能用银子买来最华美的满族服饰。

期间,她们都佩戴着象征着未婚女孩的荷花状的黑色头冠,中间点缀着粉色的鲜花,周围则伴着一串串由明珠制成的莲子。她们的嘴唇上沾满了胭脂,眼中闪烁着希翼的光芒,能够成为大清朝皇上的爱妃,这是多么光宗耀祖又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一炷香(慈禧在祠堂点燃一炷香,眼前出现奇怪一幕:自己必定会被皇帝选中)

兰儿并不是这十七名女子中最先被召见的,其中,存在着些许偶然性,也有可能是大臣与太监联手搞的把戏。面见皇帝若是迟到是十分不明智的举动,但是,兰儿还是迟了,而且,还比其他女孩慢了一两步,就是这段距离,直接改变了满清的历史。

很多年后,兰儿的野心逐渐膨胀,在成为嫔妃后被卷入深宫内斗,并在咸丰死后垂帘听政。最终,她直接改变了朝廷政务的格局,不但掀起了满清的腥风血雨,还一步步带着腐朽的满清走向深渊。这位叱咤风云的女人最终被永载史册,是为慈禧。

一炷香(慈禧在祠堂点燃一炷香,眼前出现奇怪一幕:自己必定会被皇帝选中)

之后,慈禧作为最高权力责任者,拒绝取消维持了300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闭... ...

参考资料:

『《清宫二年记》、《德龄公主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