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颜色(专访前联合国维和战区副司令:中国维和军人的三种色彩)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0月25日电 题:专访前联合国维和战区副司令:中国维和军人的三种色彩

中新社记者 李京泽

头戴和平蓝,身着迷彩绿,臂配中国红,蓝、绿、红三种主要色彩已成为中国维和军人的显著标识。

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曾担任非盟—联合国达尔富尔混合行动南战区副司令兼参谋长、中国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陆建新在向中新社记者讲述自身维和经历时,也用三种色彩描绘了他眼里的中国维和军人。

蓝色,中国维和军人头盔和贝雷帽的颜色,联合国旗的底色。

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源于中华民族的和平基因,源于中国人民的天下情怀,源于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源于中国的大国担当。而戴上蓝盔和蓝色贝雷帽,意味着要用行动坚定捍卫和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陆建新指出,维和行动要按照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交战规则和作业程序开展行动。

当年,为了维和国际和平与安全,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争端等一系列原则。这些原则体现在维和行动中主要为三点:当事国的同意、中立和公正以及不使用武力(自卫和捍卫使命除外)。

“而中国维和军人在行动中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不仅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的积极支持,也得到了冲突国家政府和人民的支持和其他出兵国部队的配合,对圆满完成维和任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陆建新说。

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也在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之际,被写进《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白皮书。这份白皮书是中国首次向外界系统宣示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政策立场,通过这份重要文件中国再次申明:中国军队为世界和平出征。

提起那份中国向世界递出的和平答卷,身为白皮书课题组组长的陆建新激动地说:“发布那一刻,是属于全体维和官兵的‘高光时刻’。”

绿色,中国维和军人军装的颜色,中国军人的本色。

当迷彩绿遇上和平蓝,中国把过硬的军事素质展现于维和行动中,获得了他国官兵和驻在国民众的信任。“中国维和部队不仅装备精良、业务精湛、工作高效,而且作风纪律也堪称楷模。”在陆建新看来,中国维和军人充分向外界展示了多年来沉淀的本色。

这一切离不开在国内艰苦的训练。陆建新和他所在的团队承担着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培训任务。国防科技大学作为全国最早、全军唯一承担综合性维和业务培训任务的院校,30多年来,共有5000余名维和军官从这里走向维和一线。

在培训中,维和官兵们通过从语言到行动课目,从统一规则到地区风土人情的全方位学习,实现由迷彩绿向和平蓝的转变。

“维和课堂必须直通维和战场,一招一式都要瞄着实战练,不能有花架子。”陆建新十分看重课程设计与联合国真实维和行动的对接,在维和任务区,他负责过苏丹首次总统选举等大型活动期间的安全行动,深知战士们多一点付出,就意味着在维和行动中多一份安全保障。

红色,中国维和军人臂章的颜色,中国国旗的底色。

代表祖国的中国维和军人,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记住了中国国旗。在资源匮乏、战火纷飞的维和任务区,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为当地民众筑起生命防线,也用行动为当地民众带去了很多维和任务外的惊喜。

陆建新介绍,30多年来,中国维和官兵除了完成联合国赋予的维和任务外,还为当地民众修建道路、机场、桥梁,为驻在国冲突后的恢复与重建发挥了长远作用。

中国维和医疗分队在保障维和人员健康的同时,也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在埃博拉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向当地百姓宣讲和普及医疗防病知识;工兵分队经常在任务区为当地学校平整操场,提供文体用品;在非洲水源异常珍贵,打井分队为当地老百姓寻找水源,解决他们的饮水困难……中国军人为当地民众解决了饮水的问题,还带来了比水更珍贵的东西——生存的希望和信心。

“村民对战士们态度非常好。”陆建新说,每次出去巡逻经过村庄时,很多人会迅速跑到路边,竖起大拇指,跟战士们打招呼。他们叫不出战士的名字,但认得战士们臂膀上的中国红,他们会说“中国你好”,也许讲得并不标准,但却成了中国战士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这样的温暖不断延续,汇聚成了国与国之间的深情厚谊。而为冲突地区实现和平发展带去更多信心和希望的同时,新时代的中国军队,已经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30多年间,中国派出维和人员近5万人次,足迹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维和部队构成从单一军种为主向多军兵种拓展,任务类型从支援保障向综合多能转型,行动目标从制止武装冲突向建设持久和平延伸。

陆建新认为,面对着新冠疫情的蔓延和日益复杂的安全形势,中国维和部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和平蓝、迷彩绿、中国红,将为铺就通向世界和平之路贡献更多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