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萤夜读的故事和含义(《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两篇小古文导读思考)

囊萤夜读的故事和含义(《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两篇小古文导读思考)

今天讲两篇小朋友们必读古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

《囊萤夜读》 (佚名)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这篇小文言文字词简单却颇有寓意,对于小学的小朋友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

“囊萤夜读”——用袋子装着萤火虫,在晚上照亮读书。“囊”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用囊装、袋”。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胤”(yìn),指晋朝人车胤。“恭”指肃静,“通”指通晓大道理,明白世事。

囊萤夜读的故事和含义(《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两篇小古文导读思考)

晋朝人车胤肃静勤勉,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这里先讲车胤这个人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读到后面自然就知道原因——因为车胤好读书。

好读书到了什么程度呢?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在这一句中要注意“囊”字是作正常名词使用,就是袋子。而“练”字却是名词用作动词。“练”,就是白绢,这里就是“用白绢作”的意思。

家里穷,经常没有灯油。到了夏天则用白绢作袋子,装上几十个萤火虫用来照亮书简,夜以继日地学习。

囊萤夜读的故事和含义(《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两篇小古文导读思考)

注意这篇古文的逻辑关系,前两句是夸赞车胤知识广博,学有所成,后两句是说明他为什么能成为这样的饱学之士。这是对既成事实的原因挖掘,是先苦学,然后学成,成为名士,自然就不用“囊萤夜读”了。

是读书、苦读书改变了车胤的命运。

囊萤夜读是车胤的曾经,而不是他成名之后的业余爱好。

所以这篇文章讲的道理,是告诫我们,无论环境多么艰苦,也要勤勉向学,最终才能有所成就,摆脱贫困。

“囊萤夜读”、“凿壁偷光”都是古人苦读的曾经,为的是学问精通、学以致用,不再需要“囊萤夜读”、“凿壁偷光”。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这篇内容的。这是宋人祝穆的小文章,祝穆是朱熹的表侄儿一辈,从学于朱熹,用简单文字讲道理的风格倒是蛮像朱熹的“为有源头活水来”之类作品。

囊萤夜读的故事和含义(《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两篇小古文导读思考)

只需搞懂“卒业”是“完成学业”,就能理解这篇古文了。

在眉州象耳山下,有条磨针溪。起句是很明白的地名交代,但是突兀而出,引发读者的好奇:这条小溪的名字为什么这么奇怪呢?顺理成章就引出后面的故事,作为首句的解释。

世人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长久下来没有起色,决定放弃。经过这条溪的时候,遇到一个老婆婆在磨一根铁杵。这就奇怪了,于是李白求问原因。老婆婆说:“我磨它来做针呢。”李白心中一动,被老婆婆的恒心打动,也为自己半途而废羞耻,于是回到山中,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这篇文章好就好在并没有将道理说出来,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悟:李白感其意,到底是悟到了什么道理?实际上从李白“还卒业”的行为,我们就能推断到李白的领悟——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毅力,只要肯下苦功,就能成功。

当然,我们今天就会知道,这种道理是不绝对的。严格来说就是有逻辑错误。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并不是你努力就能成功的。有很多朋友认为是时代的进步,让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就好像现在有小朋友提问,为什么这老婆婆不去买针呢?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做无用功上,真的明智吗?

囊萤夜读的故事和含义(《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两篇小古文导读思考)

其实这并非时代的进步,你以为祝穆不懂这个道理?相对于今天的我们,古人更懂得方法、形势以及命运的重要性。

所以这只能是一篇幼教文,在小朋友们逻辑认识并不完全的时候,这种正能量的导向是能够起作用的,能够激发小读者们心中积极向上的一面。

人心无善恶,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人心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拉一把。

如果小朋友们在读完了这两则古文之后,真的坚定了自己坚持求学等方面的信心,那就是善莫大焉。

如果他们发现了这些小故事背后的逻辑问题,那就是意识超前成长,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教育这回事,就是引导人心所向,从而改变人生。

囊萤夜读的故事和含义(《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两篇小古文导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