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帝萧歆,一直给人宽厚仁慈的印象,以至于众人都觉得他不懂制衡之道,又不如其父对朝局有绝对的掌控力,对于朝臣过分放纵。我在原著和电视进行细探后,发现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萧歆是一位深谙权谋制衡,驭下有术的帝王。
帝王仁君,驭下有术
军权分割,武将互制
大梁武将中,实力最强,地位最高的,就是长林王,但长林王并不是没有制衡的。首先,能与长林王制衡的,就是南境的穆青王爷。长林王领辖北境长林军,穆王统率南境云南铁骑,两支都是大梁的精锐之师,而且都是王爵之尊。此外,在东海犯境时,兵部尚书晋勋提及过一些可以与穆王爷相提并论的高阶武将。这些将领单论军职,并不比长林王低多少,只是长林王还是宗室,七珠亲王。所以显得比他们要显赫些,但彼此制衡是可以的。
而且,仅以北境为例,虽然长林军睥睨群雄,但并非一家独大。大梁北境还有许多驻军,长林王仅仅是长林军的主帅,其他北境驻军,并不归长林王管辖。例如齐州善柳营,就不属于长林系统。长林军驻守的是北境的第一线,后面就是这些与长林军互不隶属的部队。这些部队间已经形成了相互的制衡。从大同府沉船案时,老王爷是奉圣命查案才调动了善柳营来看,长林王平时也是没有权力调动北境其他驻军的。做个类比,长林王相当于大梁北部战区的主力集团军司令,但北部战区的其他部队并不归他指挥。
从善柳营涉入大同府沉船案来看,就可以知道这些部队并没有要好到铁桶一般,对于皇帝来说,要好控制的多了。
善柳名将,纪琛
即使是在京城,武将们也相互制约。
依照大梁制度,京城的武装包括,禁军,羽林军,巡防营,此外,东宫蓄兵三千,亲王两千,郡王一千,一品军侯八百。
萧歆在继位之初,就把其中军力最强的南安羽林分设为卫山,翠丰两营。这绝不是没有意义的,而正是萧歆帝王心术的体现。禁军与羽林军同样直属御前,互相对立制衡,可是南安羽林兵力大约六万,而禁军则仅有两三万。至于巡防营更是只有一万多。这样的失衡,非常危险。萧歆将羽林一分为二,各置统领,将禁军,和两营羽林构建成稳定的三角。
萧歆层层叠建,让大梁的高阶武将之间,边军与地方驻军之间,边军与边军之间,边军与京城武装之间京城各军之间形成了制衡。而且这些制衡十分隐蔽,不至于让众将离心,党争内耗。
文臣并立,相互平衡
朝廷中央里面,内阁和中书两大部门,原本三省六部,中书省上承下达,位在中枢,但武靖朝改制时,另设内阁,位列中书之上。中书省就回到了草拟诏书,提议献策的职能,而内阁才成为了决策之所。但中书与内阁虽然有上下之分,可是由于职权相近,实际上是趋近与并立的。
这一点完全可以由两个部门的首脑来验证。
内阁制的原型是明代内阁,内阁首脑是首辅,但首辅并不是官职而是尊称,是对内阁阁臣位居第一者的尊称。内阁官员的官职其实是内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仅为正五品,所以内阁阁臣往往还兼任高级官职,例如尚书,侍郎一类。
内阁
中书省的首脑,中书令,在《琅琊榜》里说过,为二品大员。
文官次位中书令
内阁官员的品级,一般以兼领的高级官职算,最多是尚书,也是二品。换句话说,如果首辅兼领只是侍郎,品级不过三品,从品级上算,他还比中书令要低。
原本内阁与中书就互不统属,而且职权相近,部员品级又相当,只要不被一党之人出掌两部,就能互相制衡。
而且,由于内阁和中书互相制衡,对朝廷各部、司、署的控制力就大大下降,没有办法将这些部门控制在手上。兵部尚书晋勋就几次在荀白水插手军务时进行了反驳。
宗室
萧歆时期,宗室中,仅长林王出现较多。
七珠亲王,宗室之首
但宗室之间还是有制约是。长林王是当代宗室之首,而上代宗室之首是宁王,而且是宗室近亲最年长者。虽然平日恩养在府不走动,但宁王并不是超脱朝政,《风起长林》里至少有两处表明,他与朝局密切相关。
一,淑妃难产案
当年淑妃难产而亡,朕确实曾经怀疑过,也指派了宁王叔和内廷司大力详查
淑妃难产一事,是莱阳太夫人在皇后的挑拨离间之下所为。由于淑妃的情况一直很稳定,却骤然难产,血崩而亡,十分蹊跷。梁帝有所怀疑就派了宁王负责,而当时宁王大约已经七十多了。
二,梁燕联姻之事
北燕内部民生多艰,百姓无以为生,最终引发暴乱起事,两年内已经有半壁江山沦陷。为此,即将加封东宫的北燕亲王惠王,希望能稳住周边诸国,好收拾内政。北燕邻国中,大国有二,一为大梁,一为大渝。大渝凶蛮,势必趁虚而入;大梁宽仁,可联姻修好。所以北燕以重华郡主嫁入大梁。大梁方面关于联姻人选的事,梁帝萧歆只问了两个人,一个是宁王,一个是长林王,长林王因自己是武门将府,所以不发议论。而宁王先后对皇帝提了莱阳侯和亭山王世子。
追溯到昭平朝末期,宁王就负责审理誉王夏江构陷靖王案,可以看出,宁王常年负责宗室事务。长林王虽然是宗室之首,但宁王爷在宗室中年资久,地位高。两人正好平衡了宗室。
文臣武将宗室外戚相互制衡
文臣与文臣制衡,武将和武将制衡,宗室之间平衡。此外互相之间,也形成制衡。
长林王是武将之首,兼宗室之首
荀白水是外戚领袖,兼文臣首脑
以两人为代表,文臣武将,宗室外戚四方达成了平衡。
虽然长林王倍受宠信,但荀白水的声势并不在他之下,一般的王爷,荀白水也没放在眼里,宗室中也就长林王,宁王等显赫人物能让荀白水正眼相看。
文臣武将,宗室外戚
萧歆与萧选制衡之道的不同
萧歆的祖父昭平帝萧选,是一个热衷于制造臣下对立,好相互制衡的君王。但他的制衡之道太过粗暴,臣下党争内耗而未能恪尽职守,皇子对立而使兄弟反目。
而萧歆,通过编织了一张巨网,让各方形成一个犹如积木一样的平衡,一方之力,不能破除平衡,一方塌陷,也不会破除平衡。相互制衡,却又不会引发党争内耗,平衡各方,保存颜面,不误国事。
其实昭平帝也曾如此制衡,但他没能把握好,赤焰军与祁王府彼此往来,赤焰军又与云南穆府联姻,使得几方合一,网络失衡,最终引起了赤焰案。可见,萧歆才智心术,远比比其祖要强,长林武门,只问军事,内阁文官,专心政务。
只可惜,萧歆精神不济之时,荀白水一步步破除平衡,专权揽政,使得朝局失衡,引爆了莱阳王之乱,若非靠着长林忠勇,局面将不可收拾。
我是秋山,读书看电视,我用我的解读,将虚构世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