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景观是不断生长的情感记忆与文化符号,季节是自然和文化在大地上的诗篇。
南北的地域,春秋的季节中蕴含着民族的集体记忆,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关中和江南的万千春色中,有国色天香,有微雨杏花,有我们在春风和煦,春花烂漫中畅想着生动的诗文,这一代代的诗文构成我们心灵的文化的原乡。微雨杏花,有我们一代代的诗文构成我们心灵的文化的原乡。
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曲江是长安一大名胜景观,这里有长约十里的柳堤,白居易有诗“柳色看犹浅,泉声渐觉多”,杜甫诗“雀啄江头黄柳花” ,韦庄诗“犹残腊月酒,更值早梅春。几日东城陌,何时曲水滨。”
乐游原位于长安九五高坡之上,是长安的制高点,唐初太平公主在此添造亭阁,营造园林,这里便成为都城人游玩的好去处。杜甫《乐游原歌》云:“乐游古园翠森爽,烟绵碧草凄凄长。公子华筵势最高,青春对酒平如掌。”
除曲江、乐游原观景之外,长安寺院广植花卉,也成为人们观景之处。而长安城中诸花之中最繁盛、最有名的是牡丹,当杏园春色近晚,曲江池畔归于闲寂,长安城中的文人墨客、百姓仕女便开始赏牡丹了。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的《秦中吟:买花》写出长安车马喧嚣,观赏牡丹人声鼎沸的景象。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更是写尽了牡丹的国色天香,名满京城。而在长安城中观赏牡丹最好的去处大概是街东晋昌坊的慈恩寺和街西延康坊的西明寺。慈恩寺元果院和太真院都种有牡丹,元果院的牡丹花比别处早开半月,太真院的牡丹花则比别处晚开半月,人称异种,故争相观看,兴善寺素师院的牡丹花绝佳,传说元和末一枝“花合欢”曾轰动长安。
20世纪50年代西安郊区山川景物,如终南山、镐河、神禾原、樊川、灞桥等都纳入到作家柳青《创业史》的写作视野里。“在春天漫长的白天,蛤蟆滩除了这里或那里有些挖荸荠的和掏野菜的,地里没人。雁群已经嗷嗷告别了汤河,飞过陕北的土山上空,到内蒙古去了。日头用温暖的光芒,照拂着稻地里复种的一片翠绿的青稞。在官渠岸南首,桃园里,赤条条的桃树枝,由于含苞待放的蓓蕾而变了色——由浅而深。”
“汤河两岸换上了春天的盛装,正是桃红柳绿、莺飞燕舞的时光。阳光照着已经拔了节的麦苗,发出一种刺鼻的麦青香。青稞,已经在孕穗了。路旁渠道里的流水,清澈见底,哗哗赶着它归向大海的漫长路程。”柳青笔下欣欣向荣的乡村美景让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开启和来临,大自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南朝陆凯有诗云:“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江南的春天,大约得从一枝花说起。西湖的樱花每年都如期而至,与湖、与塔、与山、与人相悦,有婉约之情,又有大气之感。
花儿飘在徽州,是一片片延绵明黄的油菜花。白墙黑瓦,近处小溪依依,有人洗菜洗衣,青石板路上传来孩子的笑声。远处翠山隐隐,油菜花如油画,又如水墨画,老牛在田里缓缓走过。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的春天,西湖为好,它被粉红的梦装饰着,唤醒了久违但熟悉的诗意。花开,绽放初见的喜悦;花落,飘在烟雨里……
烟雨江南,早已成了人们心中的意象,诉说着人们千般万般的心事。或是白娘子与许仙相遇在烟雨西湖;或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那“不知身是客”的物是人非;或是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凄迷和“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豁然开朗;又或是那位在雨巷里撑着油纸伞,结着愁怨的姑娘……
一位作家曾说到江南的春雨,“连绵,花慢慢在萌芽,人也感觉到自己生命内在的非常复杂的心情……”江南的春雨,是这般朦胧与灵动。在它的渲染下,才明白什么是“泼墨画”,什么是“山水人间”,什么是东方气韵。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打湿了这个多情的季节。
江南地区的茶楼多素净,在曲水环绕处。伴着莺歌燕语的晨语,可去茶楼“小雅一下”。一壶新制的春茶,几碟精精巧巧的点心,凭窗远眺,湖光山色,茶烟几缕,春光满眼,黄鸟一声,可诗,可画。明明在闹市之中,但仿佛又置身在闹市之外。明明在现代生活之下,但又仿佛回到了民国、宋朝……江南茶楼的闲趣,原来与想象的一样;江南的时光,原来真能穿越古今。
歌里唱着,“春色不过宛如江南,月色不过对影三人”,心里总是盛开出一朵朵洁白的花朵,分不清喜忧。江南,早早脱离了地理概念,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审美。
从汉朝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灵动,到唐朝“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气韵;从宋朝“客又不来春又暮,一帘新雨杏花残”的哀怨,到近代的“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的遗憾……人们愈是赋予江南想象,江南就愈还赠人们诗意与浪漫,纵使时光悠悠。
参考资料:《近现代作家视域中的西安意象》(刘宁著)、《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陈望衡著)
作者:王雪瑛
编辑:许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