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2018年世界杯总决赛(冬奥就这样走近我们——一名在校大学生的冰雪记忆)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实习生 张立俐)说实话,我认为天底下最无聊的事情就是翻朋友圈——不过就是看别人千篇一律的美颜自拍配上几张各色滤镜下的风景照。前几天,我像往常一样麻木地下滑着手机屏幕,但学妹一条定位于首钢冰球馆的朋友圈消息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关于“冰雪”的记忆在我这个即将毕业的老学姐身上重新点燃。

作文2018年世界杯总决赛(冬奥就这样走近我们——一名在校大学生的冰雪记忆)

2018年1月11日北京莲花山滑雪场上,首都体育学院2015级新闻系的同学在上滑雪课。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实习生张立俐供图

“5月5日上岗,5月12日冰壶世界杯总决赛闭幕。为期八天的志愿活动,接触了冰壶这项运动,认识了很多国家的冰壶运动员 成功和运动员们合了影!”00后的文字总要配上几个俏皮的表情符号,我似乎看见了她在这条朋友圈下方和别人互动时的眉飞色舞:“这次冰壶世界杯总决赛是冬奥会进入‘北京周期’后,在北京举办的首项冰壶国际大赛。中国队还获得了男子组的亚军!”

学弟学妹们兴高采烈地讨论着,而这样的兴奋,我在首都体育学院的四年中不止一次拥有过。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2017花样滑冰大奖赛上亲眼看到漫天的玩偶雨。

无数的玩偶像倾盆的大雨洒落到冰面,身着荧光色滑冰服的冰童们全体出动,灵活地穿梭于各个娃娃之间。她们以自己的最大能力迅速地捡起坠落冰面的娃娃,如果一次能捡五个,就决不捡四个。然后她们把“战利品”迅速扔出冰场的围栏,再重新投入“战斗”。冰童们暗自较着劲,比着谁捡得又多又快。这是花样滑冰比赛中不知何时兴盛起的“风俗”——在运动员表演完自己的节目后,观众可以向冰场投掷玩偶或用塑料袋包装好的礼物。运动员的人气在得到玩偶数量上显露无疑。这是我人生第一次亲眼目睹这样的盛况,那是2017年深秋的首都体育馆,我作为中国杯花样滑冰大奖赛众多志愿者的一员,见证了这一美妙的时刻——中国男子单人滑的头号选手金博洋在滑完他的短节目后,现场的粉丝疯狂地向他扔下玩偶。冰童们把玩偶捡出围栏后,我们这些志愿者就会把这些娃娃用大塑料口袋装好,并在白纸上写下运动员的名字贴在口袋上,然后再把巨大的口袋拖往后台。一些有心的运动员是真的会去挑选礼物和读一读粉丝的信。

我们整整在冰场泡了一个星期,大伙儿谈论的话题自然离不开这项优雅的冰上项目。男生一般关注女单,而女生更多地则喜欢男单。如果哪个女生和某个帅气的运动员一同过了安检,那她一定是所有女生羡慕的对象。大家在欣赏“颜值”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对这项运动进行了了解。其实,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这一次志愿经历才第一次了解花样滑冰。之前,大部分同学都只是在电视上观看过花样滑冰,还没有这样近距离接触过。从那个时候起,能够亲自上冰感受风从脸颊吹过的痛快便成为了我们很多同学的愿望。

作文2018年世界杯总决赛(冬奥就这样走近我们——一名在校大学生的冰雪记忆)

2017年10月31日首都体育馆内,中国杯花样滑冰大奖赛的志愿者在颁奖典礼的彩排中铺设地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实习生张立俐摄

上冰的愿望在一个多月后成为了现实——自从2015年申冬奥成功以来,我们学校就不断地为学生营造冰雪运动的氛围。2017年,学校给我们所有学院的学生都安排滑冰课和滑雪课。从11月开始,各个学院就陆陆续续开始上冰、上雪。2017年12月的第一个星期,我们学院2015级的学生来到了浩泰冰场上滑冰课。我至今还记得那一周同学们脸上各色的表情:期待、兴奋、炫耀还有恐惧。

我虽然是南方人,但从小滑旱冰的经历让我一上冰就很快掌握了要领。不过,大多数同学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甚至一些北方的同学,都从来没有体验过滑冰。所以,很多同学都盼望着上滑冰课的这一周。不少同学在滑冰课开始的前一周就开始查攻略、在某宝挑手套。在滑冰课终于到来的那一天,大家都十分神圣地把脚伸进了冰鞋,但要站起来时,腿却像筛子一样不住地抖着。穿着冰鞋在铺了胶垫的地上行走已然很不容易,何况在滑溜溜的冰上?不少同学两个星期以来的期待在将要摔跤的威胁面前化为恐惧。当大家像小鸭子初次下水那样踏上冰面时,一些胆小的同学还站在入口处一动不动。

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如果不是冰雪运动志愿服务和直接上课的机会,仅仅只靠平时老师照着PPT(幻灯片)的讲解,我们完全不能领会到冰雪运动的魅力。我能够感受到我们这样一座体育院校在冬奥背景下的变化,除了课程设置上实实在在的增加了冰雪内容之外,学校还进行了针对冰雪方面的扩招,直接培养冰雪运动的人才。 比如,2017年,我们学校就增加了80个用于新增冰雪运动专业方向的名额,着力培养冰雪体育师资、冰雪防护师、导滑员、救护人员、冰雪运动指导、冰雪赛事组织管理及新闻报道等应用型专业人才。

作文2018年世界杯总决赛(冬奥就这样走近我们——一名在校大学生的冰雪记忆)

2017年12月8日北京浩泰冰场上,首都体育学院2015级新闻系的同学在滑冰课做“小火车”游戏。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实习生张立俐摄

为期一周的滑冰课不知不觉来到最后一天,起初不敢踏上冰面的同学,现在已经能在冰上和大家一起做“开火车”的小游戏。而我,“前括弧”、“后括弧”自由切换已不在话下,不时也脑补一下自己是某个美丽而纤细的花滑运动员。由于亲身接触了冰雪运动,同学们对于冰雪运动的心理距离悄然拉近,不少同学不自觉地就会去查找冰雪运动的新闻或比赛视频。不仅如此,可以在2022北京冬奥会到来之际做点什么已经成为我们会思考的问题。

我滑动着屏幕,脑海里却全是四年来的关于冰雪的记忆:课堂上老师普及冰雪运动时的思索,参加冰壶、花样滑冰的志愿服务时的兴奋,暑期社会实践参观北京冬奥会举办地海坨山时的震撼,滑雪课从山顶冲下去时的速度与激情......突然,我的思绪被学妹又一条朋友圈消息打断,她的兴奋劲儿还没过去:“前期准备工作的时候,往返于组委会和WCF office(国际冰壶联合会办公室),自己这半吊子英语也能跟外国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帮助组委会进行翻译工作。看着赛事的一些准备步骤在自己的微薄努力下能顺利进行,很感激很荣幸。最后还是想说,中国队,超棒!”

我似乎看见了三年后,北京冬奥会上各国运动员奋力拼搏的盛况。但我更相信,因为我们对冰雪运动已经有了深入了解,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将更有机会在冰雪运动的领域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指导老师: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慈鑫)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app.cy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