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北京冬奥会的女子冰球赛场上,俄罗斯女队对战美国女队,双方在比赛中发生了冲突,两队的运动员甚至大打出手。现场的裁判见状进行了制止,并暂停了比赛。在中场休息时,现场更是播放了俄罗斯著名“战”曲《喀秋莎》,把气氛都烘托起来了。
《喀秋莎》描绘的是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思念情人,她的情人离开了家乡前往边疆保卫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和苏联发展了著名的“苏德大战”,这首歌在炮火声中突然火遍了全苏联,它激励着苏联的战士奋起与德军作战。二战结束后,为了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苏联当局更是专门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后来,这首歌成为了战斗民族的代表曲目。
在第二天的冰球赛场上,中国队对战日本队时,现场播放了《保卫黄河》,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这首歌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是抗日军民广为传播的一首歌曲,同样也是把气氛都烘托了起来。
其实在冰球场上发生打架斗殴事件并不稀奇,而且,如果不是冬奥会这样的国际赛事,俄罗斯女队和美国女队的互殴是不会被阻拦的,而且是规则允许的,裁判会有序地组织双方情绪激动的队员来一场“拳拳到肉”的互殴。
比如:2017年的冰球比赛中,中国龙之队对战韩国大明虎鲸,在比赛时中韩两队爆发大面积冲突,但在此过程中,裁判并未过多干预。
斗殴最严重的一个阶段是1987年到1988年赛季,在这个赛季中,平均每场冰球比赛都有1.3次斗殴行为出现,甚至还打出过人命。
不仅如此,在冰球赛场中,还有一种职业叫做“执行人”,执行人的球技可能不咋滴,但他们非常能打,也非常抗揍,专门用于殴打对手,或者是保护自己人,在对方挑衅时挨揍和反击。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冰球赛场中有如此奇葩的打架文化呢?
冰球为何允许打架?
提到冰球为何允许打架,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一下冰球的起源。
和很多体育运动一样,冰球运动的起源也存在着争议性,不过目前主流说法认为冰球起源于19世纪的加拿大。
在冰球刚刚诞生之初,规则并不完善,而且也不正规。再加上冰球场地较小,冰球比赛中难免会发生肢体接触和碰撞,容易引发斗殴事件。
另一方面,当时经济凋零,犯罪率久高不下,参与冰球运动的不乏有暴徒,在打输或者打得不爽时,也会发生暴力事件。
随着冰球运动的普及,成为了职业运动之后,冰球比赛允许打架的传统也一直被保留了下来,甚至队员们还会凭借着打架而凝聚团队战斗力。有冰球队员表示:打架之后让球队的感情变得更好,即便球队解散多年,队员们仍旧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尽管在一些冰球赛场上允许打架,但如果双方真的要斗殴,就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合规斗殴。那什么是合规斗殴呢?
- 不能群殴,只能一对一。
- 不能使用球杆,不能带手套,不能使用冰刀等。
- 将对手打倒在地或者对方没有还手之力就可视为打架结束,不能暴力升级。
所以,当你在看冰球比赛时,看到两个人扔掉球杆,摘掉手套后就要知道,这是要打架了。
有时合规斗殴也会受到惩罚,但裁判都是在双方打完架后再处罚对方,即便处罚,处罚力度也非常小,比如:禁赛5分钟,有时也会被罚下场,不过这种处罚有时也会被当成一种策略使用,比如:冰球队中的“执行者”,往往是打架能力强,抗揍能力强,但球技不咋好的队员,在比赛过程中执行者主动挑衅对方球技好的球员,然后两人一起被罚下场,属实是把“田忌赛马”玩明白了。
当然了,不合规斗殴会受到更严重的处罚,如果使用幕后黑手,对方不仅会被长时间禁赛,还要赔偿一大笔钱。
事实上,冰球打架之所以一直没有被禁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商业化比赛需要观众的关注度,而冰球打架能够提高这项运动的观赏性,比如:冰球中的执行者虽然球技不咋滴,但往往会成为球队中的明星,拥有很多粉丝。如果一个人不敢打架,观众反而会不太喜欢他。
只是在大多数的国际赛事中,冰球打架是被禁止的,比如:北京冬奥会就不允许冰球比赛中打架,否则会被加以处罚,而这项处罚就不是简简单单的禁赛5分钟了。
“执行者”为什么变少了?
有趣的是,虽然冰球比赛中,“执行者”往往是球队的明星,但现如今“执行者”却越来越少了。
有人认为是因为打架虽然能够提高观赏性,但不利于冰球运动的发展,很多优秀的冰球运动员都因为打架而不得不提前退役。还有的球员因为斗殴而出现伤痛,因此很多人呼吁取消“执行者”。
但其实,“执行者”变少并不是因为人们的呼吁,而是没钱了,很多职业球队没有钱去签约专业打手了,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如今的冰球赛场上变得越来越和平了。
#冰球##冰球俄罗斯vs美国喀秋莎完整版##女子冰球中国战胜日本##北京冬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