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怎么读(至「至」146)

周至,◆周到。○《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論》:“論者或怪文彩不豔,而過於丁寧周至。”○《晉書‧紀瞻傳》:“﹝﹞少與兄弟親善,及被誅,恤其家周至。”○《富鄭公神道碑》:“自公立法簡便周至,天下傳以為法。”○《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其人絮絮言家務得失,媼婢善惡,皆委曲周至。”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關於南北議和清方檔案》:“議定優待皇室八,待遇皇族四,待遇,覽奏尚為周至。”

至足,◆1.極其充足。○《孟子‧盡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注:“水火能生人,有不愛者,至饒足故也。”◆2.最大的滿足。○《荀子‧榮辱》:“今使人生而未嘗睹芻豢稻粱也,惟菽藿之為睹,則以至足為在此也。”◆3.指應該達到的最適當的限度。○《荀子‧解蔽》:“故學也者,固學止之也。惡乎止之?曰:止諸至足。”

至治,◆1.指安定昌盛、教化大行的政治局面或時世。○《書‧君陳》:“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文子‧下德》:“欲治之主不世出,可與治之臣不萬一,以不世出求不萬一,此至治所以千歲不一也。”○《詠史》:“朝稱至治,刑措可比前。”◆2.最好的治理。○《孔子家語‧五刑解》:“問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信乎?’曰:‘聖人之設防,貴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為至治也。’”

至至,◆謂達到道的最高境地。○《列子‧楊朱》:“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此之謂至至者也。”○《淮南子‧繆稱訓》:“至至之人,不慕乎行,不慚乎善,含德履道,而上下相樂也。”○《讀書雜志‧淮南內篇十》:“至乎道之至極,即謂之至至。”○《至人用心若鏡賦》:“始求義於昭昭,卒窮微於至至。”

至知,◆最高的智慧;最有智慧的人。知,通“智”。○《莊子‧庚桑楚》:“至義不物,至知不謀。”○疏:“率性而照,非謀謨而智,斯至智也。”○《莊子‧外物》:“夫流遁之志,決絕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與!”

至政,◆1.極清明的政治。○《尸子‧神明》:“是故不言而信,不怒而威,不施而仁,有諸心而彼正,謂之至政。”◆2.極力施行政治教化。○《孔子家語‧刑政》:“至刑無所用政,之世是也;至政無所用刑,之世是也。”

至正,◆1.最中正之道。○《莊子‧駢拇》:“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注:“至正者不以己正天下,使天下各得其正而已。”○《禮記‧禮運》:“王前巫而後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無為也,以守至正。”○集說:“王居其中,此心何所為哉?不過守君道之至正而已。”○《沂國公魏博德政碑》:“先帝曰:‘興吾六州善心者,也。使弘吾至正,不亦可乎!’”◆2.最正常。○《史記‧曆書》:“明者孟也,幽者幼也,幽明者雌雄也。雌雄代興,而順至正之統也。”

至樂(至乐),◆I最高妙的音樂。○《莊子‧天運》:“夫至樂者,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然後調理四時,太和萬物。”○《呂氏春秋‧制樂》:“欲觀至樂,必於至治。”○《大戴禮記‧王言》:“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II最大的快樂。○《莊子‧至樂》:“至樂無樂,至譽無譽。”○《招隱》詩:“至樂非有假,安事澆醇樸。”○《贈河南王僉事序》:“遇時而得位者,眾人之所慕,非君子至樂之所存也。”

至游,◆謂忘情於外物,唯求自身極度滿足的游樂。○《和淵明<歸去來辭>》:“歸去來兮!請逍遙於至游。至游內取足於一身,復從物兮何求!”

至隱(至隐),◆1.極悲痛。○《禮記‧檀弓下》:“拜,稽顙,哀戚之至隱也。”○注:“隱,痛也。”◆2.極微小。○《上范資政書》:“故聖人之所教人者,其晦明消長弛張用舍之際,極大之為無窮,極小之為至隱。”

至陰(至阴),◆1.謂極盛的陰氣。○《莊子‧田子方》:“至陰肅肅,至陽赫赫。”○《孔子家語‧執轡》:“至陰主牝,至陽主牡。”◆2.中醫學名詞。經穴名。屬足太陽膀胱經。井穴。位於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甲根角一寸處。○《靈樞經‧本輸》:“膀胱出于至陰。至陰者,足小指之端也,為井金。”◆3.中醫學名詞。指脾。因脾屬太陰,太陰為三陰之始,故稱。○《素問‧金匱真言論》:“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4.中醫學名詞。指腎。因腎主水,藏精,為人陰精之原,故稱。○《素問‧水熱穴論》:“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地氣上者屬于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

至音,◆最美妙的音樂。○《淮南子‧說林訓》:“至樂不笑,至音不叫。”○《後漢書‧陳元傳》:“夫至音不合眾聽,故絕弦;至寶不同眾好,故泣血。”○《益州新都縣學碑》:“至音將簡易同和,廣樂與神明合契。”

至意,◆1.極深遠的用意。○《漢書‧鮑宣傳》:“覽五經之文,原聖人之至意,深思天地之戒。”○《酌中志‧內板經書紀略》:“豈我祖宗求遺書於天下,垂典則於萬世之至意乎!”◆2.極誠摯的情意。○《後漢書‧孔融傳》:“苦言至意,終身誦之。”○《<梁書>目錄序》:“有好之之心而不能樂之,未可也,故加之至意以樂之。”○《與河南吳中丞書》:“昨冬獲讀與書,欲僕速離,甚感遠地惓惓至意。”◆3.志意。心意;情意。至,通“志”。○《荀子‧正論》:“者,其知至險也,其至意至闇也。”○注:“至意,當作志意。”○《詩‧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箋:“好合,至意合也。”○校勘記:“小字本、相臺本至作志。案志字是也。”

至一,◆古代哲學用語。指高度和諧一致的境界或局面。○《莊子‧繕性》:“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注:“物皆自然,故至一也。”○《荀子‧議兵》:“暴悍勇力之屬為之化而愿,旁辟曲私之屬為之化而公,矜糾收繚之屬為之化而調,夫是之謂大化至一。”

至要,◆1.事理或學問的要旨、要訣。○《商君書‧農戰》:“王者得治民之至要,故不待賞賜而民親上,不待爵祿而民從事,不待刑罰而民致死。”○《後漢書‧仲長統傳》:“大道雖夷,見幾者寡。任意無非,適物無可。古來繞繞,委曲如瑣。百慮何為?至要在我。”○《晉書‧許邁傳》:“時太守隱跡潛遁,人莫之知。○乃往候之,探其至要。”◆2.緊要;極其重要。○《野獲編‧禨祥‧甘露瑞雪》:“又言七日奏請青詞,尤為至要。”

至養(至养),◆謂最高的奉養。語本《孟子‧萬章上》:“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後因以“至養”稱頌封建帝王對父母的孝養。○《代賀興龍節表》:“昭哉嗣服,纘六聖之洪休;大矣孝熙,備三宮之至養。”

至陽(至阳),◆1.極盛的陽氣。○《莊子‧田子方》:“至陰肅肅,至陽赫赫。”○《後漢書‧郎顗傳》:“熒惑者,至陽之精也。”○注:“熒惑,南方火,盛陽之精也。”○《乾為金賦》:“運太始之極,履至陽之位,冠三才而中正,秉一氣而純粹。”◆2.中醫學名詞。經穴名。屬督脈。位於第七、八胸椎棘突之間。

至言,◆1.最高超的言論;極其高明的言論。○《莊子‧天地》:“是故高言不止於眾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勝也。”○《呂氏春秋‧异寶》:“以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論衡‧效力》:“豈其心不欲治乎?力弱智劣,不能納至言也。”○《策總敘》:“臣聞有意而言,意盡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2.古代道家用虛靜無為的思想闡述事理,以不言為至言。○《莊子‧知北游》:“至言去言,至為去為。”○疏:“至理之言,無言可言;至理之為,無為可為。”◆3.舊時亦以指佛、道的精深玄妙的理論。○《送僧》詩:“出家從丱歲,解論造元門。不惜揮談柄,誰能聽至言?”《捫虱新話》卷十二:“云:‘《道德經》為至言之宗,《離騷經》為詞賦之宗,《史記》為紀傳之宗。’”◆4.直言;真實的話。○《新書‧先醒》:“君好諂諛而惡至言。”○《史記‧商君列傳》:“貌言,華也;至言,實也。”○《抱樸子‧尚博》:“以磋切之至言為騃拙,以虛華之小辯為妍巧。真偽顛倒,玉石混淆。”○《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策》:“捨斥己之至言,進無用之虛文。”

至訓(至训),◆對尊長教誨的敬稱。○《陽給事誄》:“末臣蒙固,側聞至訓。”

至虛(至虚),◆1.謂心中不着一物。○《管子‧心術上》:“君子之處也若無知,言至虛也;其應物也若偶之,言時適也。若影之象形,響之應聲也。”◆2.極虛無的境界。○《文子‧精誠》:“若夫聖人之游也,即動乎至虛,游心乎太無,馳於方外,行於無門,聽於無聲,視於無形,不拘於世,不繫於俗。”○《晉武帝華林園集詩》:“行捨其華,言去其辯,游心至虛,同規易簡。”

至性,◆多指天賦的卓絕的品性。○《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陛下履之至性,追祖禰之深思,然懼左右過議,以累聖心。”○《虹縣嚴孝子墓》詩:“至性教不及,天然得所資。”○《黃菊有至性》詩:“黃菊有至性,孤芳犯群威。”

至信,◆最大的誠信。○《莊子‧庚桑楚》:“至信辟金。”○《淮南子‧修務訓》:“馬喙,是謂至信。”○注:“喙若馬口,出言皆不虛,故曰至信。”○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海道一》:“潮汐往來,應期不爽,為天地之至信。”

至心朝禮(至心朝礼),◆謂誠心誠意地朝拜禮敬。○《通俗常言疏證‧釋道》:“《晉書‧王嘉傳》:‘人候之者,至心則見之,不至心則隱形不見。’按,道經云‘至心朝禮’,本此。”○《故事新編‧起死》:“﹝﹞放下馬鞭,朝着東方,拱兩手向天,提高了喉嚨大叫起來:‘至心朝禮,司命大天尊!’”

至心,◆最誠摯之心;誠心。○《論盛孝章書》:“築臺以尊,雖小才而逢大遇,竟能發明主之至心。”○《玄怪錄‧齊推女》:“君能至心往求,或冀諧遂。”○《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今且歸去習法,如欲見吾,但至心叩石,自當有人應門與你相見。”

至賢(至贤),◆1.極賢能;極有賢德。○《荀子‧正論》:“故至賢疇四海,是也。”疇,通“壽”,保有。○《韓詩外傳》卷三:“高明至賢,志行全成,湛我以道,說我以仁,變化我行,昭明我,使我為成人者,吾以為上賞。”○《春秋繁露‧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儒者以為至賢大聖也,以為全道究義盡美者,故列之之謂聖王如法則之。”◆2.猶大賢。指極有賢德的人。○《史記‧田儋列傳論》:“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死,豈非至賢!”○《孔子家語‧王言解》:“所謂天下之明者,能舉天下之至賢者也。”

至務(至务),◆最緊要的事務。○《漢書‧孔光傳》:“平刑罰,薄賦斂,恩澤加於百姓,誠為政之大本,應變之至務也。”

至物,◆最微妙的事物。○《養生論》:“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難以目識。”

至無(至无),◆極虛無。○《崇有論》:“夫至無者,無以能生。”○《白可球明真齋贊老君詞》:“伏聞道本至無,化分妙有,功包覆燾,恩普幽明。”

至文,◆1.最有文德。謂德行完備。○《荀子‧不苟》:“君子寬而不僈,廉而不劌,辯而不爭,察而不激,寡立而不勝,堅彊而不暴,柔從而不流,恭敬謹慎而容,夫是之謂至文。”◆2.最有文飾。○《荀子‧禮論》:“本末相順,終始相應,至文以有明,至察以有說。”文,指禮的形式。至文,謂禮制的規定極其完備。3.最好或極好的文章。○《贈鄭顯則序》:“善為文者,貴乎奇其意而易其詞。驟而覽之,亹亹覺其易也;徐思而繹之,雖極意工巧者莫加焉。若是者,其為至文乎?”○《研雲甲編‧<陶庵夢憶>序》:“茲編載方言巷詠嘻笑瑣屑之事,然略經點染,便成至文。”

至味,◆最美好的滋味;最美味的食品。○《呂氏春秋‧本味》:“得,祓之於廟,爝以爟火,釁以犧猳。明日設朝而見之,說以至味。”○注:“為說美味。”○《春秋繁露‧仁義法》:“雖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王溫子栗字說》:“飲食資乎水火,而飲食非水火也。鹹酸本乎鹽梅,而至味非鹽梅也。”

至為(至为),◆最好的行為。○《莊子‧知北游》:“至言去言,至為去為。”○《呂氏春秋‧精諭》:“至言去言,至為無為。”

至望,◆最懇切的希望。○《三國志‧魏志‧陳群傳》:“願陛下抑割無益有損之事,但悉聽群臣送葬,乞車駕不行,此萬國之至望也。”

至死不二,◆到死也不改變。○《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蓋內臣性貪苟得,至死不二,遂傳為笑柄。”

至數(至数),◆1.極其精深微妙的道理或事理。○《素問‧三部九候論》:“問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願問其方。’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辨亡論》:“是故先王達經國之長規,審存亡之至數。謙己以安百姓,敦惠以致人和,寬沖以誘俊乂之謀,慈和以結士民之愛。”◆2.指事物發展的必然結果。○《後漢書‧趙咨傳》:“夫含氣之倫,有生必終,蓋天地之常期,自然之至數。”◆3.真實的本領、方術。○《漢書‧東方朔傳》:“復使射他物,連中,輒賜帛。時有幸倡,滑稽不窮,常侍左右,曰:‘狂,幸中耳,非至數也。’”注:“至,實也。”

至術(至术),◆最好的方法。○《魏書‧高閭傳》:“斯則經世之明典,為治之至術。”○《論世變之亟》:“此真聖人牢籠天下,平爭泯亂之至術。”

至事,◆最重要的事務。古代多指軍國大事。○《管子‧小問》:“其收之也,不奪民財;其施之也,不失有德;富上而足下,此聖王之至事也。”○《六韜‧軍勢》:“至事不語,用兵不言。”○《越絕書‧吳人內傳》:“人貴節事……節事者,至事之要也。”

至使,◆猶致使。至,通“致”。○《列女傳‧周宣姜后》:“脫簪珥,待罪於永巷,使其傅母通言於王曰:‘妾之不才,妾之淫心見矣,至使君王失禮而晏朝。’”○《後漢書‧仲長統傳》:“至使弱力少智之子,被穿帷敗,寄死不斂,冤枉窮困,不敢自理。”

至識(至识),◆見聞廣博而深明事理的人。○《法言‧寡見》:“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

至聖先師(至圣先师),◆的謚號。○九年所定。○《春明夢餘錄》卷二一:“﹝﹞二十七年,追謚為。○曰:‘此封王之始也。’元年,謁廟,追謚為。○五年,追尊為,以犯聖祖諱也。○元年,加謚為。○……九年,請正祀典,從之。○《國朝祀典說》曰:‘之道,王者之道也,特其位非王者之位耳。○當時,諸侯有僭竊者,皆口誅而筆伐之。其生也如此。今乃不體其志,而竟加以王乎?豈善於尊崇者哉!於是通行天下,改為。’”

至聖(至圣),◆1.指道德智能最高的人。○《禮記‧中庸》:“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墨子‧辭過》:“天壤之情,陰陽之和,莫不有也,雖至聖不能更也。”○《豫省試策一》:“夫生於東,生於西,其實天下至聖,非東西可得而限也。”◆2.舊時亦以專指。○《史記‧孔子世家論》:“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困學紀聞‧考史六》:“元年,幸,謁廟,諡;五年,改諡。”○注引時禮部議曰:“人以聖人為至,聖人以為至。○稱為,其意已備。”參見“至聖先師”。3.謂極聖明;超脫凡俗。○《劇秦美新》:“陛下以至聖之德,龍興登庸,欽明尚古,作民父母,為天下主。”○《閑居賦》:“顧常以為士之生也,非至聖無軌,微妙玄通者,則必立功立事,效當年之用。”

至少,◆副詞。表示最小的限度。○《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至少也有二三十個人,豈有大家擠擦在一塊兒的理?”◆补证条目■副词。表示最小的限度。○宋王銍《默记》卷上:“既見,祚令布卦,成,又推命,大驚曰:‘此命惟有壽也。’……又歎息曰:‘此命至少亦須一百三四十歲也。’祚大喜。”

至善至美,◆谓完善美好到了极点。○茅盾《追求》第七章:“我不先立标准,我不是生活在至善至美的理想世界的野心者,我不是那样的空想家。”

至善,◆1.最好的辦法、情況。○《管子‧幼官》:“至善不戰,其次一之。”○注:“用兵之善者,其唯不戰乎!其次善者,雖戰而號令一。”◆2.儒家謂人的道德修養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集注:“言明明德,親民,皆當至於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3.最好。○《建天京於金陵論》:“建邦設都,必取至善之地。”

至如,◆1.連詞。表示另提一事。○《史記‧游俠列傳》:“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二者皆譏,而學士多稱於世云。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輔翼其世主,功名著於《春秋》,固無可言者。”○《文心雕龍‧銘箴》:“銘思,獨冠古今;之鉞,吐納典謨;之鼎,全成碑文,溺所長也。至如雜器,準矱戒銘,而事非其物,繁略違中。”◆2.連詞。即便;即使。○《小桃紅‧別楚儀》曲:“至如小子,十分不是,好處也想些兒。”◆3.連詞。倘若;與其。○《墻馬上》第一摺:“至如個窮人家女孩兒到十六七,或是誰家來問親,那家來做媒,你教女孩兒羞答答說甚的。”○《忍字記》第四摺:“去時節這一科松柏樹兒高似我,至如道是長得疾,莫不是雨水多。”◆4.極像。○《論衡‧宣漢》:“三年,帝祭南郊,神光並見,或興子谷,燭耀齋宮,十有餘日。明年祭后土,靈光復至,至如南郊之時。”

至日,◆指冬至、夏至。○《易‧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疏:“以二至之日閉塞其關也,商旅不行於道路也。”○《冬至》詩:“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南至日太史登臺書云物》詩:“至日行時令,登臺約禮文。”按,南至日,即夏至。

至任,◆最重要的職責。○《孫子‧地形》:“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注:“六地之形,將不可不知。”

至人,◆1.道家指超凡脫俗,達到無我境界的人。○《莊子‧齊物論》:“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風振海而不能驚。”○《莊子‧外物》:“唯至人乃能遊於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2.舊指思想或道德修養最高超的人。○《荀子‧天論》:“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至人遺物兮,獨與道俱。”○索隱引曰:“體盡於聖,德美之極,謂之至人。”○《聲無哀樂論》:“若夫聲,是音聲之至妙。妙音感人,猶美色惑志,耽槃荒酒,易以喪業,自非至人,孰能禦之!”

至親骨肉(至亲骨肉),◆指血緣關係最近的親屬。如父母之與子女,以及兄弟姊妹之間,均可稱為“至親骨肉”。○《西湖佳話‧斷橋情跡》:“小姐聽得母親也在這裏,急欲上前一見。○扯住道:‘未可造次……’小姐不好拂丈夫之意,只得忍耐。然至親骨肉,一朝見了,如何勉強打熬得住?”◆补证条目■指血缘关系最近的亲属。如父母之与子女,以及兄弟姊妹之间,均可称为“至親骨肉”。○宋江公望《论蔡王府狱奏》:“伏望陛下勿以靄昧無根之言,而加諸至親骨肉之間,俾陛下有魏文相煎太急之隙,而忘大舜親愛之道,豈治世之美事也?”

至親(至亲),◆1.最親近的親戚。○《禮記‧三年問》:“至親以期斷。”此指父母。○《漢書‧孔光傳》:“上即位二十五年,無繼嗣,至親有同產弟及同產弟子在。”○《近事會元》卷八:“十年九月,禁諸王、公主、駙馬外戚家,除非至親以外,不得出入門庭,妄說言語。”◆2.指其他關係非常親密的人。○《後漢書‧橋玄傳》:“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胡肯為此辭哉!”○《周書‧晉蕩公護傳》:“天下至親,不過兄弟。若兄弟自搆嫌隙,他人何易可親?”◆3.最親密。○《後漢書‧申屠剛傳》:“夫子母之性,天道至親。”

至情,◆極其真實的思想感情;真情。○《六韜‧文師》:“言語應對者,情之飾也。言至情者,事之極也。今臣言至情不諱君,其惡之乎?”○《三國志‧魏志‧袁術傳》:“吾備舊知,故陳至情,雖逆于耳,骨肉之惠也。”○《重刻<金陀粹編>序》:“雖出於私門赴愬迫切之至情,而人莫不以為大信大公者,蓋天理也。”○《寄小讀者》十八:“小朋友,從至情中流出的眼淚,是世界上最神聖的東西。”

至清,◆1.過於清澈;極其清澈。○《答客難》:“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送鄭說之歙州謁薛侍郎》詩:“俗變人難理,江傳水至清。”◆2.謂上升到天庭。清,太清,指天庭。○《楚辭‧遠游》:“超無為以至清兮,與泰初而為鄰。”○注:“登天庭也。”一說,至清,謂“俟時之清”。見《楚辭通釋》卷五。3.極其清虛的境界。即天庭。○《淮南子‧精神訓》:“契大渾之樸,而立至清之中。”

至平,◆1.舊指賢君在位,公道大行,人盡其力的治世。○《荀子‧榮辱》:“故仁人在上,則農以力盡田,賈以察盡財,百工以巧盡械器,士大夫以上至於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盡官職,夫是之謂至平。”○《荀子‧君道》:“故藉歛忘費,事業忘勞,寇難忘死,城郭不待飾而固,兵刃不待陵而勁,敵國不待服而詘,四海之民不待令而一,夫是之謂至平。”○《漢書‧元帝紀》:“五帝三王,任賢使能,以登至平。”◆2.極其公平;極其清平。○《為鄭沖勸晉王箋》:“至公至平,誰與為鄰,何必勤勤小讓也!”《財總論二》:“夫當四十二年,號為本朝至平極盛之世,而財用始大乏,天下之論擾擾,皆以財為慮矣。”

至謀(至谋),◆極好的謀略。○《後漢書‧和帝紀》:“陰陽不和,水旱違度,之域,凶饉流亡,而未獲忠言至謀,所以匡救之策。”

至明,◆1.極賢明。○《荀子‧正論》:“天下者……至眾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漢書‧文帝紀》:“昔先王遠施不求其報,望祀不祈其福,右賢左戚,先民後己,至明之極也。”○《國子祭酒李公墓志銘》:“尹言過矣。上至明,豈重輕尹哉!”◆2.以指賢明的君主。○《用天下心為心賦》:“至明在上,無遠弗賓。”◆3.極光明。○《春秋繁露‧觀德》:“天出至明,眾知類也,其伏無不炤也。”

至論(至论),◆指高超的或正確精闢的理論。○《淮南子‧精神訓》:“藏《詩》《書》,修文學,而不知至論之旨,則拊盆叩瓴之徒也。”○徐幹《中論‧貴言》:“或有周乎上哲之至論,通乎大聖之洪業,而好與俗士辨者何也?”《隨園詩話》卷八:“奉為至論,笑為謬談:皆非知詩者。”

至靈(至灵),◆1.極靈妙。○《白虎通‧封公侯》:“天雖至神,必因日月之光;地雖至靈,必有山川之化。”◆2.指極靈異的神物。○《山海經圖贊‧燭龍》:“天缺西北,龍銜火精。氣為寒暑,眼作昏明。身長千里,可謂至靈。”舊題《龍城錄‧神堯皇帝破龍門賊》:“信知聖王所向,至靈亦先為佐佑焉。”

至禮(至礼),◆謂達到最高境界的禮。○《莊子‧庚桑楚》:“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注:“不人者,視人若己。視人若己,則不相辭謝,斯乃禮之至也。”○《孔子家語‧王言解》:“至禮不讓而天下治。”

至理名言,◆包含着真理的極精闢的話。○《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愛護幹部與維持紀律》:“‘幹部決定一切’,這是句顛撲不破的至理名言。”○《緣緣堂隨筆‧樓板》:“‘隔重樓板隔重山。’當時我並不敢確信‘板’的效用如是其大……後來我在租住房子,才曉得這句古典語的確是至理名言。”◆补证条目■包含着真理的极精辟的话。○《歧路灯》第四十回:“俗語云:‘揭債要忍,還債要狠。’這兩句話雖不是聖經賢傳,却是至理名言。”○清袁枚《答王梦楼侍讲书》:“每至兩人論詩,如石鼓扣桐魚,聲聲皆應,而且至理名言,皆得古人所未有。”

至理,◆1.猶真理;正常的道理。○《崇有論》:“以為文不足若斯,則是所寄之塗,一方之言也。若謂至理信以無為冠,則偏而害當矣。”○《新唐書‧盧承慶傳》:“死生至理,猶朝有暮。”○《菌說》:“輪迴之說,非無至理,而由人身各質所化,非如佛家所謂靈魂所化也。”◆2.最精深的道理。○《抱樸子‧喻蔽》:“言少則至理不備,辭寡即庶事不暢。是以必須篇累卷積,而綱領舉也。”○《與陶弘景書》:“至理深微,曖焉難睹。”◆3.猶至治。舊題《忠經‧天地神明》:“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懲天休,忠之道也。”○《觀兵部馬射賦》:“雖當至理,不忘庸功。”○《舊唐書‧代宗紀》:“至理之代,先德後刑。”

至精,◆1.我國古代哲學家指一種極其精微神妙而不見形跡的存在。○《呂氏春秋‧君守》:“天無形而萬物以成,至精無象而萬物以化。”○《淮南子‧主術訓》:“至精之象,弗招而自來,弗麾而自往,窈窈冥冥,不知為之者誰,而功自成。”○《文選‧王褒<洞簫賦>》:“吸至精之滋熙兮,稟蒼色之潤堅。”○注引《周易》:“精氣為物。”◆2.指其他精妙絕倫的人或事物。○《易‧繫辭上》:“《易》有聖人之道四焉……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漢書‧律曆志上》:“銅為物之至精,不為燥溼寒暑變其節,不為風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於士君子之行。”

至今,◆直到現在。○《楚辭‧九章‧抽思》:“初吾所陳之耿著兮,豈至今其庸亡。”○《燕歌行》:“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三十初度》詩:“三十歲,來的快!三歲唱的歌,至今我還愛。”

至節(至节),◆1.冬至或夏至。○《隋書‧房陵王勇傳》:“其後經冬至,百官朝,張樂受賀。○知之,問朝臣曰:‘近聞至節,內外百官相率朝東宮,是何禮也?’”此指冬至。2.卓絕的操守。○《爵封田疇令》:“令,至節高尚。”◆补证条目■冬至或夏至。多指冬至。○宋周遵道《豹隐纪谈》:“吴門風俗,多重至節,謂曰:肥冬瘦年,互送節物。寓官顔侍郎度有詩曰:‘至節家家講物儀,迎來送去費心機。脚錢盡處渾閒事,原物多時却再歸。’”

至教,◆1.最好的教導。○《禮記‧禮器》:“天道至教。”○集說:“天道,陰陽之運,極至之教也。”◆2.謂極其高明的道理和見解。○《莊子‧漁父》:“無所得聞至教,敢不虛心。”○疏:“未聞至道,所以恭謹虔恪虛心矣。”○《雜器銘》:“蓋道本無垠,物各有理,故觕跡有至教,末器有鴻法。”

至交,◆1.交誼最深的朋友。○《與呂長悌絕交書》:“昔與足下年時相比,以數面相親。足下篤意,遂成大好,猶是許足下以至交。”○《李姬傳》:“妾少從假母識,其人有高義,聞尤錚錚,今皆與公子善,奈何以負至交乎?”《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我和他們,是新近才認識的,都由於文學工作上的關係,雖然還不能稱為至交,但已可以說是朋友。”◆2.交誼最深厚。○《金線池》楔子:“,這是我至交的朋友。”

至計(至计),◆1.最好的計策、辦法。○《漢書‧西域傳上‧康居國》:“、小郡及南道八國,給使者往來人馬驢橐駝食,皆苦之。空罷耗所過,送迎驕黠絕遠之國,非至計也。”○《東周列國志》第七九回:“二卿言守言和,皆非至計。”◆2.根本大計。○《後漢書‧何敞傳》:“駙馬都尉,雖在弱冠,有不隱之忠,比請退身,願抑家權。可與參謀,聽順其意,誠宗廟至計,之福。”○《擬進士對御試策》:“臣伏見陛下發德音,下明詔,以天下安危之至計,謀及于布衣。”○《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理學諸儒,如、、、輩,時有獻替,而其所因革,未有關於至計者。”

至極(至极),◆1.終極;達到極點。○《莊子‧逍遙游》:“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漢書‧敘傳上》:“之貴,傾動前朝,熏灼四方,賞賜無量,空虛內臧,女寵至極,不可尚矣。”○《辯命論》:“寧前愚而後智,先非而終是,將榮悴有定數,天命有至極,而謬生妍蚩?”◆2.指君位。○《皇告》:“皇帝告萬國:朕祗命上帝,乃御至極。”

至機(至机),◆1.最緊要的關鍵。○《管子‧揆度》:“人君失二五者,亡其國;大夫失二五者,亡其勢;民失二五者,亡其家:此國之至機也。”◆2.極其微妙的奧秘。○《文選‧成公綏<嘯賦>》:“於是延友生,集同好,精性命之至機,研道德之玄奧。”○注:“至機,猶幾微也。”

至會(至会),◆最好的運會。○《後漢書‧皇甫嵩傳》:“實神機之至會,風發之良時也。”

至化,◆極美好的教化。○《後漢書‧仲長統傳》:“今欲張太平之紀綱,立至化之基址。”○《晉書‧阮種傳》:“旁求俊乂,以輔至化,此誠之用心也。”○《進端拱箴表》:“陛下聖德昭被,神功著明,四輔無私而秉大鈞,百姓不知而歸至化。”

至和,◆1.極和諧、安順。○《大戴禮記‧王言》:“所謂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新書‧服疑》:“制服之道,取至適至和以予民,至美至神進之帝。”◆2.指天地間祥和之氣。○《宋書‧樂志二》:“體至和,感陰陽,德無不柔,繁休祥。”○《唐故朝議郎贈司空奚公神道碑》:“天以大運生萬物,而以正氣鍾賢人。至和來宅,其德乃具,公實有焉。”○《郊祀頌》:“還坐法宮,端拱受朝。至和盈庭,如聞《九韶》。”

至好,◆1.極其要好的朋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第四回:“我們是同窗至好,我自然要好好的招呼你。”◆2.謂交情極好。○《老殘游記》第四回:“或者分送幾個至好朋友,或者今晚趕寫一個帖子,請幾位體面客,明兒帶到上去吃。”

至行,◆卓絕的品行。○《晉書‧朱沖傳》:“少有至行,閑靜寡欲,好學而貧,常以耕藝為事。”○《南史‧沈顗傳》:“字,幼清靜有至行。”○《上宋相公書》:“伏惟閣下以直道相先帝,雖已不在政事之地,然純德至行,九州四海所共矜式。”

至公無私(至公无私),◆猶大公無私。舊題《忠經‧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無私。”○《後漢紀‧光武帝紀七》:“統體之道,在乎至公無私,與天下均其欲。”○《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至公無私,議將此樹砍倒,將粗本分為三截,每人各得一截,其餘零枝碎葉,論秤分開。”亦作“至公無我”。○《歸潛志》卷七:“士大夫為吏者,當以至公無我處之,事自理,民自服。”◆补证条目■犹大公无私。○《管子·形势解》:“風漂物者也,風之所漂,不避貴賤美惡;雨濡物者也,雨之所墮,不避小大强弱。風雨至公而無私。”

至公堂,◆科舉時代試院中的大堂。○《燕子箋‧入闈》:“到至公堂上,高宴春風。”○《凰求鳳‧冥冊》:“仰體得上天心,纔坐得至公堂。”

至公,◆1.最公正;極公正。○《管子‧形勢解》:“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呂氏春秋‧慎大》:“立為天子,民大說,如得慈親,朝不易位,農不去疇,商不變肆,親如,此之謂至公。”○《後漢書‧荀彧傳》:“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2.科舉時代對主考官的敬稱。謂其大公無私。○《獻主文》詩:“不知歲月能多少,又著麻衣待至公。”○《與吳正獻公書》:“某向以孤危之跡,當群論洶湧之時,猶賴至公遏以清議,保全至此,恩德可量。”

至高無上(至高无上),◆最高;無可再高。○《淮南子‧繆稱訓》:“道至高無上,至深無下。”○《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六:“我從來把民族大義看得至高無上,所以一碰到帝國主義侮辱的事情,便馬上拋棄了過去對它比較友好的感情,轉而和它鬥爭。”

至感,◆1.極誠摯的情感。○《南史‧梁紀上‧武帝》:“公永言惟孝,至感通神。”○《宋史‧樂志十》:“至感祥開,洪輝物睹。”◆2.書信及公文中常語。極感激。如:是所至感。

至法,◆1.謂使法制完善。○《荀子‧君道》:“至道大形,隆禮至法,則國有常;尚賢使能,則民知方。”◆2.謂至高無上的法律。○《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后》:“洿穢不修,曠職尸官,數逆至法,踰越制度,當伏放流之誅,不足以塞責。”◆3.謂最神妙的佛法或法術。○《明佛論》:“今曾無暫應,皆咎在無緣,而反誣至法空構。”○《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你有些小福分,該在我至法中進身,卻是面有敗氣未除,也要謹慎。”

至等,◆猶相等,相當。○《列子‧仲尼》:“髮引千鈞,勢至等也。”○注:“以其至等之故,故不絕。絕則由於不等。”

至德要道,◆最美好的道德和最精要的道理。○《孝經‧開宗明義》:“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注:“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疏:“言先代聖帝明王皆行至美之德,要約之道,以順天下人心而教化之。”○《新五代史‧南平世家‧高從誨》:“()以印本五經遺,謝曰:‘予之所識不過《孝經》十八章爾。’曰:‘至德要道,於此足矣。’”《檢論‧商鞅》:“昔者,相行術,至德要道弗踣焉。”

至德,◆最高的道德;盛德。○《易‧繫辭上》:“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論語‧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史記‧商君列傳》:“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世說新語‧德行》:“清識難尚,至德可師。”

至道,◆1.指最好的學說、道德或政治制度。○《禮記‧學記》:“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禮記‧表記》:“道有至,義有考。至道以王,義道以霸,考道以為無失。”○注:“此讀當言‘道有至,有義,有考’,字脫一有耳。”○集說引曰:“至道,即仁也。至道渾而無跡,故得其渾全精粹以為王。”○《演連珠》之六:“是以至道之行,萬類取足於世;大化既洽,百姓無匱於心。”◆2.最高的原則、准則。○《荀子‧儒效》:“以從俗為善,以貨財為寶,以養生為己至道,是民德也。”◆3.佛、道謂極精深微妙的道理或道術。○《莊子‧在宥》:“來!吾語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理惑論》:“﹝﹞曰:‘用其光,復其明,無遺身殃。’此道生死之所趣,吉凶之所住。至道之要,實貴寂寞,佛家豈好言乎!”《東城老父傳》:“讀釋氏經,亦能了其深義至道,以善心化市井人。”○《夷堅丁志‧司命府丞》:“及見曰:‘汝以夙契得遇我。’命長跪傳至道。”

至當(至当),◆最恰當。○《<春秋穀梁傳>序》:“凡傳以通經為主,經以必當為理。夫至當無二,而三傳殊說,庸得不棄其所滯,擇善而從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三》:“每遇名流,必質問辯難,以求至當。”○《熱風‧隨感錄四十八》:“前幾年謂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幾年謂之‘因時制宜,折衷至當’。”

至策,◆最好的計策;上策。○《漢書‧成帝紀》:“常侍()前為大司農中丞,數奏不可成,侍中衛尉()數白宜早止……公卿議者皆合計。﹝﹞首建至策,典主省大費,民以康寧。”

至兵,◆最好的軍隊。○《呂氏春秋‧論威》:“古之至兵,民之重令也,重乎天下,貴乎天子……不可搖蕩,物莫之能動。若此,則敵胡足勝矣!”注:“至兵,至德君之兵也,令無不化。”○《上河陽李大夫》詩:“上將秉神略,至兵無猛威。”

至寶(至宝),◆最珍貴的寶物。○《後漢書‧陳元傳》:“至寶不同眾好,故泣血。”○《李都尉古劍》詩:“至寶有本性,精剛無與儔。”○《出身小資產》詩:“二十二文件,是我新武器,革命稱至寶,應比匕首利。”

直至,◆直到。○《二刻拍案驚奇》卷九:“世間好事必多磨,緣未來時可奈何!直至到終正果,不知底事欲蹉跎?”《關於“三反”“五反”的鬥爭》三:“輕者批評教育,重者撤職,懲辦,判處徒刑(勞動改造),直至槍斃一批最嚴重的貪污犯,才能解決問題。”

知至,◆1.謂懂得事物將發展至某種程度。○《易‧乾》:“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注:“知至,預知事業發展將到某種地步。”◆2.謂盡知。○《禮記‧大學》:“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集注:“知至者,吾心之所知無不盡也。”

真至,◆謂情感真摯。○《峴傭說詩》四六:“《羌村三首》,驚心動魄,真至極矣。○真至,寓於平淡;真至,結為沈痛。”

遠至(远至),◆謂日後能大成。○《三國志‧魏志‧崔琰傳》:“從弟,少無名望,雖姻族猶多輕之,而常曰:‘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北齊書‧崔昂傳》:“年七歲而孤,伯父吏部尚書嘗謂所親曰:‘此兒終當遠至,是吾家千里駒也。’”《林正仲墓志銘》:“材富位狹,所至有紀;名,敏業精識,眾尤以為當遠至,然皆止於選人。”

陰至(阴至),◆陰氣極盛。○《國語‧越語上》:“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注:“至謂極也。”

以至,◆亦作“以至于”。亦作“以至於”。◆1.連詞。猶言直至,直到。表示在時間、程度、範圍、數量上的延伸。○《左傳‧昭公十六年》:“恃此質誓,故能相保,以至於今。”○《五經辨惑上》:“蓋人之所以陷於禍敗以至失身者,由其愚暗妄行,不知理義故耳。”○《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八》:“古者婦人屨與男子同,自后妃以至命婦,制度質采,咸有等差,不得踰僭。”○《大學問》:“君臣也,夫婦也,朋友也,以至於山川鬼神鳥獸草木也,莫不實有以親之。”如:生產效率提高幾倍以至十幾倍。2.連詞。表示由於上文所說的情況,引出了下文的結果。○《唐語林‧補遺二》:“時,、為宰相,皆奸邪用事,樹立朋黨,以至天子播遷,宗社幾覆。”○《五峰如指翠相連》:“黎族人民對革命的忠誠,以及對建設山區的遠大理想,激勵着我,以至於使我忘記了山路的艱險。”

一至,◆1.一到。○《管子‧幼官》:“三千里之外,諸侯世一至。”○《論衡‧恢國》:“,鳳凰一至。”○《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老夫只恐大限一至,不能發言,故今日為君敘及此也。”○《宋史‧晁迥傳》:“方盛暑,為蠲宿直,三五日一至院。”◆2.竟至;乃至。○《戰國策‧齊策一》:“之於寡人,一至此乎?”○《紅樓夢》第一一二回:“嘆口氣道:‘我不料家運衰敗,一至如此!’”◆3.猶言小善,偏材。○《人物志‧九徵》:“一至謂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質也。”○注:“未能兼濟,各守一行。”○《抱樸子‧廣譬》:“理盡者不可責有餘,一至者不可求兼濟。”○《為齊明帝讓宣城郡公表》:“愚夫一至,偶識量己。”◆4.指忠正鯁直。○《晉書‧王沈傳》:“若達一至之言,說刺史得失,朝政寬猛,令剛柔得適者,給穀千斛。”○《北史‧高道悅傳》:“居法樹平肅之規,處諫著必犯之節。王公憚其風鯁;朕實嘉其一至。”

小至,◆冬至後一日。一說冬至前一日。○《小至》詩題解:“《唐會要》:‘八年,中書門下奏《開元新格》,冬至日祀圜丘,遂用小至日視朝。’相傳小至為冬至前一日,據《會要》小至是第二日。○《杜臆》:若以小至為冬至前一日,則詩不當云添線、動灰矣。”○心解:“玩詩意,當指至後一日,更以卷後《小寒食》詩證之,益信。”○箋注引曰:“小至謂至前一日,如小寒食之類。”○《念奴嬌》詞:“帆影拖霜逢小至,畫舫水嬉微怯。”

五至,◆1.謂志、詩、禮、樂、哀達到的最高境界。○《禮記‧孔子閑居》:“曰:‘民之父母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五至?’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哀樂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志氣塞乎天地,此之謂五至。’”疏:“此經,問五至之事,為說五至之理……云凡言至者,謂經中五事至者也,云至於民者,君行五事至極於民。”◆2.五種標准。○《鶡冠子‧博選》:“權人有五至,一曰伯己,二曰什己,三曰若己,四曰廝役,五曰徒隸。”○《題鶡冠子》:“其書言四稽五至,欲人主之知人。”

無至(无至),◆無所不至,沒有止境。○《中說‧天地》:“或問彼之說,子曰:‘彼,道之方也,必也無至乎?’”注:“聖人與神道並行,無所至,無不至。”

無所不至(无所不至),◆1.猶言無所不為,什麼事都幹得出來。多作貶詞。○《論語‧陽貨》:“鄙夫可與事君也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奏畫守襄陽等郡營田札子》:“人累年之間貪婪橫逆,無所不至。”○《兩個家庭》:“孩子們也沒有教育,下人們更是無所不至。”◆2.無處不到。極言所到之廣。○《史記‧貨殖列傳》:“人既纖,而尤甚,轉轂以百數,賈郡國,無所不至。”◆3.猶言無微不至。極言其周到。○《陳書‧孝行傳‧殷不害》:“事老母,養小弟,勤劇無所不至。”○《上蜀府箋》:“臣聞古賢君之於臣,愛之而欲其久生,故待之亦無所不至。”○《壺天錄》卷下:“慈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

至(头至),◆猶投至。到,達於某一點。○《醒世恒言‧鬧樊樓多情周勝仙》:“自十一月二十日,至次年正月十五日。”○校注:“或作‘投至’;到。”參見“投至”。

通前至後(通前至后),◆見“通前徹後”。

天至,◆出於天性,天生而成。○《後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孝性淳篤,恩性天至,母子慈愛,始終無纖介之間。”○《梁書‧昭明太子統傳》:“太子孝謹天至,每入朝,未五更便守城門開。”○《清异錄‧君子》:“生五子,等友愛天至。”

所至,◆1.所致,使其然。○《後漢書‧逸民傳序》:“然觀其甘心畎畝之中,憔悴江海之上,豈必親魚鳥樂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孝始人倫,忠為令德,公實體之,非毀譽所至。”◆2.結局。○《桯史‧楊艮議命》:“時得君,權震天下,因扣以所至,屏人愀然曰:‘是不能令終。’”

四至八道,◆舊時標志土地界域的用語。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處及通往的道路。○《三國演義》第九五回:“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蕩寇志》第七一回:“就在空地上安放羅經,打了向樁,另畫了四至八道的界限。”

四至,◆1.從四方來到。○《呂氏春秋‧不屈》:“士民罷潞,國家空虛,天下之兵四至。”◆2.猶四極。指四方極遠之地。◆3.舊指田地、住宅等四周的界限。○《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凡是老圈地,都部頒龍票,那上面東西南北的四至,都開的明白。”◆补证条目■旧指田地、住宅等四周的界限。○《朱子语类》卷一一七:“某在漳州有訟田者,契數十本,自崇寧起來,事甚難考。其人將正契藏了,更不可理會,某但索四畔衆契比驗,四至昭然。”○明海瑞《量田则例》:“畫流水圖、魚鱗圖,凡方圓斜曲必須一一與山塘形象結合,并四至皆不可少差分寸。”

思至,◆1.謂靈感到來,思想集中。○《後漢書‧朱穆傳》:“及壯耽學,銳意講誦,或時思至,不自知亡失衣冠,顛隊阬岸。”◆2.謂由思考而得。○《謝靈運傳論》:“至於高言妙句,音韻天成,皆闇與理合,匪由思至。”

勢至(势至),◆佛教語。○的省稱,為“西方三聖”(、、)之一,的右脅侍。○《壇經‧疑問品》:“慈悲即是,喜捨名為,能凈是,平直是。”○《雷陽與吳元中書》:“散佛之體,則得其理,得其行,得其悲,得其智;合之則佛也。”

實至名歸(实至名归),◆謂有了實際成就,就會有相應的聲譽。○《儒林外史》第十五回:“敦倫修行,終受當事之知;實至名歸,反作終身之玷。”○《圍城》三:“要電報看了,贊他實至名歸。”◆补证条目■谓有了实际成就,就会有相应的声誉。○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四:“七言,唐人如崔司勳《黄鶴樓》,杜工部《登樓》、《閣夜》,李義山《籌筆驛》、《重有感》諸篇,此千古傑作,實至名歸,勿庸多讚。”

時來運至,◆时机来临,好运气到了。○明沈采《千金记·北追》:“老丞相言之當也。倘時來運至,一朝榮顯。”

神至之筆(神至之笔),◆形容藝術作品的技法非常奇妙。○《倪雲林十萬圖記》:“《萬松疊翠》、《萬橫香雪》二圖,寄顏設色,并極神秀,《萬松》尤有勢。蓋畫多得之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此獨峰巒渾厚,勢狀雄強。其皺擦勾斫、分披糾合,無一不備神至之筆,豈可以一律論耶!”

三至,◆1.三原則;三項法則。○《荀子‧議兵》:“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完,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謂三至。”○注:“至謂一守而不變。”○《大戴禮記‧主言》:“問:‘敢問何謂三至?’曰:‘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說,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2.《戰國策‧秦策二》:“人有與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母曰:‘殺人。’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殺人。’其母懼,投杼踰牆而走。”後以“三至”謂謠言多次傳播,也會艇芞v響。○《後漢書‧班超傳》:“身非而有三至之讒,恐見疑於當時矣。”○《當墻欲高行》:“讒言三至,慈母不親。”○《戒勵風俗德音》:“語稱訕上之非,律有慝名之禁,皆所以防三至之毀,重兩造之明。”○《答司空雷古》:“幸逢英明之主,不揣綿力,欲一舉而振之,乃以此致恨於群小,流言不啻於三至矣。”◆3.謂以游兵不時出入敵境,使敵困憊。○《管子‧參患》:“故凡用兵之計,三驚當一至,三至當一軍,三軍當一戰。”○今詮:“三至者,以游兵不時出入敵境,彼來則我退,彼退則我往,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誤之也。”

日至,◆1.指夏至或冬至。古人認為,天行赤道(天球赤道),日行赤道南北,於夏至運行到極北之處,於冬至運行到極南之處,故稱日至。夏至日照最長,稱長至;冬至日照最短,稱短至。○《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土功……日至而畢。”○注:“日至,冬至。”○《孟子‧告子上》:“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時,皆熟矣。”○譯注:“日至,此指夏至。”◆2.天天來到。○《墨子‧尚賢中》:“夫治之法將日至者也。日以治之,日不什脩。”○《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居三月,諸侯攻軍急,軍數卻,使者日至。”

日短至,◆指冬至。○《禮記‧月令》:“﹝仲冬之月﹞日短至,則伐木取竹箭。”○《呂氏春秋‧仲冬》:“是月也,日短至。”○注:“冬至之日,晝漏水上刻四十五,夜水上刻五十五,故曰日短至。”

日長至(日长至),◆指夏至。○《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疏:“長至者,謂此月之時日長之至極,大史漏刻,夏至晝漏六十五刻,夜漏三十五刻,是日長至也。”○《呂氏春秋‧仲夏》:“是月也,日長至。”○注:“夏至之日,晝漏水上刻六十五,夜漏水上刻三十五,故曰長至。”○校釋:“《仲冬》謂冬至為‘日短至’,明此夏至當可稱‘日長至’也……‘日長至’亦稱‘日至’。”○《舊唐書‧代宗紀》:“甲子,日長至,上御,下制大赦天下,改二年為元年。”

曲至,◆周到。○程大昌《演繁露‧秉心塞淵馬三千》:“凡為人上而存心審當,則遇事無不曲至。”

秋至,◆秋分。○《管子‧輕重己》:“以夏日至始,數九十二日,謂之秋至。”

迄至,◆至,到。○《文心雕龍‧時序》:“自已下,迄至,則有、三、、、、,磊落鴻儒,才不時乏。”○《禘祫議》:“自之初,迄至今歲,屢經禘祫,未合適從。”

平至,◆謂公平至善。○《書‧君奭》“天壽平格”傳:“言天壽有平至之君,故安治。”○疏:“平謂政教均平,至謂道有所至也。”

率至,◆直率,爽直。○《世說新語‧政事》“亦尋為賄敗”注引《晉諸公贊》曰:“字,人,太常兄也。性高明而率至,為所親待。”

禮至(礼至),◆古樂章名。○《漢紀‧惠帝紀》:“皇帝入廟門,奏《禮至》,以為行步之節,猶古《采薺》、《肆夏》也。”按,《漢書‧禮樂志》、《宋書‧樂志一》、《北史‧儒林傳下‧何妥》“禮至”均作“永至”。○認為“永至”之“永”為“禮”之形訛。參閱《辭通》卷十六。

理至,◆謂說理周全。○《文心雕龍‧論說》:“之說,喻巧而理至,故雖危而無咎。”

來至(来至),◆來到。○《禮記‧月令》:“﹝季秋之月﹞行春令,則煖風來至。”○《漢書‧揚雄傳贊》:“初,年四十餘,自來至游京師。”○《紗窗恨》詞:“新春燕子還來至,一雙飛。壘巢泥濕時時墜,涴人衣。”

款至,◆真誠懇切。○《三國志‧蜀志‧許靖傳》:“申陳舊好,情義款至。”○《周書‧庾信傳》:“至於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太平廣記》卷九五引《紀聞》:“王因請入宮,更設供具,談話款至。”

景至,◆冬至之景。○《漢書‧兒寬傳》:“將建大元本瑞,登告,發祉闓門,以候景至。”○注引曰:“以候景至,冬至之景也。”

精至,◆工巧細緻。○《呂氏春秋‧誣徒》“從師苦而欲學之功也”注:“苦不精至也。”○校正:“精至,即精致。”○《水經注‧穀水》:“又石工細密,非今知所擬,亦奇為精至也。”

金石至交,◆見“金石之交”。

交至,◆一齊來到。○《世說新語‧賞譽》:“云:‘見警悟交至,使人不得住,亦終日忘疲。’”《潮州謝孔大夫狀》:“開緘捧讀,驚榮交至。”○《與納齋先生書》:“伏審義門嘗有不虞之災,繼沐殊常之澤,驚喜交至。”

極至(极至),◆頂點。多謂達到最佳境界或最高、最深的程度。○《李章武傳》:“﹝﹞生而敏博,遇事便了。工文學,皆得極至。”○《鶴林玉露》卷十六:“來諭欲漱六藝之芳潤以求真澹,此誠極至之論。”○《滹南詩話》卷下:“《牧牛圖詩》,自謂平生極至語。”○《兩般秋雨盦隨筆‧粵歌》:“俗好歌……詞必極艷,情必極至,使人喜悅悲酸而不能已已,乃為極善。”

積金至斗(积金至斗),◆形容金錢極多。斗,指北斗星。○《舊唐書‧尉遲敬德傳》:“、將謀害,密致書以招曰:‘願迂長者之眷,敦布衣之交,幸副所望也。’仍贈以金銀器物一車……尋以啟聞,曰:‘公之素心,鬱如山嶽,積金至斗,知公情不可移。送來但取,寧須慮也,若不然,恐公身不安。’”

行至,◆I到達。○《古今小說‧明悟禪師趕五戒》:“行至十歲來,五經三史,無所不通。”◆II謂行為臻於至善之境。○《荀子‧子道》:“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

還至(还至),◆歸來;回到。○《國語‧楚語上》:“師還至,則以王如,殺二子而復王。”○《史記‧大宛列傳》:“引兵而還,往來二歲,還至,士不過什一二。”○《奏彈劉整》:“二年六月從還至,復奪取。”○《百喻經‧為熊所嚙喻》:“困急出林,還至伴邊。”○《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就空中還至,到了家裏。”

骨肉至親,◆喻指有血缘关系的最近的亲属。○《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諸侯王自以骨肉至親,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爲盤石宗也。”○《三国志·魏志·鲜卑传》:“我與汝是骨肉至親,豈與仇等?”○《魏书·邢峦传》:“況淵藻是蕭衍兄子,骨肉至親,若其逃亡,當無死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雖是你們骨肉至親,我却不敢與他共事。”○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六:“萧队长又说,贫雇中农是骨肉至亲,我才敢说话。”

分至點(分至点),◆天文學上春分點、秋分點、夏至點、冬至點的總稱。

分至,◆指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左傳‧僖公五年》:“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注:“分,春、秋分也。至,冬、夏至也。”○《漢書‧律曆志上》:“時所以記啟閉也,月所以紀分至也。啟閉者,節也。分至者,中也。”○《渾天賦》:“分至啟閉,聖人於是乎範圍。”

二至,◆指冬至和夏至。○《左傳‧昭公二十一年》:“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為災。”○注:“二至,冬至、夏至。”○《抱樸子‧博喻》:“之艷,粉黛無以加;二至之氣,吹噓不能增。”○《駁萬氏分至不係時說》:“兼用六代之禮樂,用四代,其祭天之月,亦宜損於,故二至之日不祭天地也。”

獨至(独至),◆獨到。謂達到某種境界,與眾不同。○《著作正字二劉公墓志銘》:“而《春秋》於三家凡例外自出新義,爾雅獨至,無能及者。”

得至寶(得至宝),◆樂曲名,一名《康老子》。○《樂府雜錄‧康老子》:“者,本富家子,酷好聲樂,落魄不事生計,常與國樂游處。一旦家產蕩盡,因詣西廊,遇一老嫗,持舊錦褥貨鬻,乃以半千獲之。尋有見,大驚,謂曰:‘何處得此至寶?此是冰蠶絲所織,若暑月陳於座,可致一室清涼。’即酬價千萬,得之,還與國樂追歡,不經年復盡,尋卒。後樂人嗟惜之,遂製此曲。亦名《得至寶》。”

迨至,◆及至,等到。○《元史‧文宗紀一》:“迨至,爵賞益濫。”○《祭麗宇韓先生文》:“迨至晚忘世味,早悟法門;惱脫十纏,心空五薀。”○《淞南夢影錄》卷二:“迨至銅龍將盡,玉兔漸低,而青樓之姍姍來遲者,猶復蘭麝煙迷,綺羅雲集。”

大至,◆謂顯達。○《南齊書‧張岱傳》:“親貧須養,所以棲遲下邑。然名器方顯,終當大至。”○《魏書‧崔亮傳》:“大寬和篤雅,汝宜友之;小峭整清徹,汝宜敬之。二人終將大至。”

大四至,◆猶大廝八。○《調風月》第三摺:“怎當那廝大四至鋪排,小夫人名稱。”

大勢至(大势至),◆佛教菩薩名。梵語Mahāsthāma-prāpta的意譯,又譯“得大勢”。阿彌陀佛右脅侍,與阿彌陀佛及左脅侍觀音合稱“西方三聖”。○《觀無量壽經》:“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涂,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亦省稱“大勢”。○《皇太子敬靈龕文》:“頃來留瑞,久現彌陀。踵武觀音,連衡大勢。”參閱《翻譯名義集‧菩薩別名》。

大成至聖先師(大成至圣先师),◆代所定尊號。○九年,尊為“至聖先師”。○二年,更尊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見《清史稿‧禮志三》。後多省稱為“大成至聖先師”。○《漩渦》:“墻上挂着一幅被灰塵飛沾得黑舊了的石印的像。”

春至,◆1.即春分。○《管子‧輕重己》:“以冬日至始,數九十二日,謂之春至。”參見“春分”。2.春天來到。○《桓公井詩》:“秋來桐暫落,春至桃還發。”○《柳》詩之一:“人事推移無舊物,年年春至綠垂絲。”

長至(长至),◆指夏至。夏至白晝最長,故稱。○《禮記‧月令》:“﹝﹞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集解:“曰:長至者,謂日長之至極。大史漏刻,夏至晝漏六十五刻,夜漏三十五刻。愚謂以昏明為限,則夏至晝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以日之出入為限,則晝六十刻,夜四十刻也。”一說指冬至。自夏至後日漸短,自冬至後日又漸長,故稱。○《太平御覽》卷二八引《女儀》:“近古婦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襪於舅姑,踐長至之義也。”○《謫官辰州冬至日有懷》詩:“去年長至在,策杖曾簪獬豸冠。”○《小至日京口舟中》詩:“偶逢客酒澆長至,且撥寒鑪泥。”參見“長日”。

不至,◆1.不到。○《禮記‧坊記》:“以此坊民,婦猶有不至者。”○《世說新語‧方正》:“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2.不必。○《鹽鐵論‧憂邊》:“夫治亂之端,在於本末而已,不至勞其心而道可得也。”○《漢書‧儒林傳‧申公》:“為治者不至多言,顧力行如何耳。”◆3.不至於,表示不會出現某種結果。○《二刻拍案驚奇》卷九:“終是留心,不至大醉。”○《子夜》五:“兄弟本來以為和兩位是買辦出身,手面總不至十分小,所以存心拉攏。”

比至,◆及至;到。○《禮記‧雜記下》:“諸侯出夫人,夫人比至于其國,以夫人之禮行。”○《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比至,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舊唐書‧忠義傳下‧顏杲卿》:“怒甚,令縛於中橋南從西第二柱,節解之,比至氣絕,大罵不息。”○《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五:“比至酒散,見茶酒如此參前失後,心中不喜。”○《<復堂詞錄>序》:“自創詞調,比至初,慢詞尚少。”

北至,◆即夏至。因夏至日太陽位置在赤道最北面之點,其後即南移,故稱。○《西京賦》:“日北至而含凍,此焉清暑。”○《天對》:“凝凝,冰於北至。”○《學禮管釋‧釋冬夏致日春秋致月》:“致,極也。測量之法須逐日為之,久乃得日、月之真度。春、秋非不測日,但日行出入於赤道,有北至、南至之殊,而以冬夏為之極。”

拜至,◆古代賓客始到時賓主升堂主人拜賓的禮儀。○《儀禮‧聘禮》:“禮不拜至。”○疏:“此文承執玉帛之下聘臣事,據《鄉飲酒》,賓主升堂,主人有拜至之禮。此賓昨日初至之時,主人請賓行禮,賓言俟閒,此時賓已至矣,故聘時不拜至。”○《禮記‧鄉飲酒義》:“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注:“拜至,謂始升時拜,拜賓至。”○集解:“拜至,主人於賓之初至而拜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