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版青花瓷(文化传承的瑰宝 瓷器———影青釉)

青白釉为什么又称作“影青”?

青白釉以含铁量很低的氧化铁为着色元素,釉色介于青白两色之间,白中泛青,青中有白,若隐若现,再加上瓷质极薄,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故人称“影青”“隐青”或者“罩青”。

被称作“色白花青”的影青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清丽光结,胎质坚实,洁白,细腻,色泽温润如玉,所以有“假玉器”之称。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以湖田窑烧制最为著名,其次有湘湖,胜梅亭,柳家湾等窑。安徽,福建,湖北等地瓷窑也都有烧制,形成南方的青白瓷系。

影青瓷的釉色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白中闪淡青色,厚处闪深绿色,莹润精细,晶亮透彻,前人称为“假玉器”的通常是这一类,有莹润如玉的特点;二是淡青闪黄,这种釉色的影青瓷产量很大。另外,影青釉中还有一种在器物四周加绘褐色的品种,被称为“点彩”。宋时点彩位置随便,自然,面积往往较小,彩色有非常明显的浓淡区别,中心处最浓,呈铁板色。

国足版青花瓷(文化传承的瑰宝 瓷器———影青釉)

影青瓷的纹饰主要用刻花,划花,印花三种手法,也有少量的堆塑花纹。宋早期器皿一般素面,没有纹饰,或有少量刻划几位简单的缠枝纹,水波纹等。宋代中期以后,花纹变得繁杂,刻花,印花大量出现,常见的有菊瓣纹、莲瓣纹、石榴花、芙蓉花、萱草纹、云龙纹、缠枝花、缠枝莲纹、缠枝菊花、缠枝牡丹、婴戏牡丹、海浪纹、海浪鱼纹、鱼莲纹等。

影青瓷的刻花,划花一般构图比较简练。例如波浪纹,往往是用梳篦之类工具随意在器皿上划几下,再用尖头形工具在其上划一些弧度,即出现一副汹涌澎湃的水波浪图画,有的再配上几条小鱼,情趣盎然。而婴戏牡丹则较为精美,常常刻划小孩嬉戏于花丛中。刻划艺人刀法娴熟,线条流畅,形象刻画往往栩栩如生。

国足版青花瓷(文化传承的瑰宝 瓷器———影青釉)

影青瓷的器型非常丰富,主要有盘、碗、洗、盏、钵、盒、瓶、壶、罐、枕、注子、博山炉、动物、堆塑人物等。

从窑址调查和纪年墓出土情况来看,影青瓷草创时期是在宋太祖建隆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这一时期产量小,器类简单,主要为碗、盘、碟之类,也有盒、钵、注子、注碗等。器物造型多承袭晚唐、五代遗风,器型低矮,国足宽大,唇口及壁都较厚。为防止烧时变形,在器物口沿下常留有一道厚纹,俗称。撑口泥",这种做法至今尚存。也有的器型仿金属器,如瓜棱形的壶身、细长弯曲的壶流、盘碟腹壁的棱线及五出或六出花口碗、盘等。北宋前期的青白瓷并无花纹,主要靠规整的器型和玉一般的釉质取胜。而宋真宗天禧至宋神宗熙宁年间,影青瓷产量大增,器类也变得多种多样。这时期的产品多为广口小底,圈足窄而高,器壁弧度加大,胎体多上薄下厚,与前一时期的厚唇形成鲜明对比。器型以盘、碟、碗居多,较多见的还有盆、炉、钵、罐、孟、盏托、盒子、注子、注碗、盘盏、台盏等,堆塑瓶也偶有出现。其中,注子、注碗是配套使用的一套饮酒器,注子的流为曲线形,带把,注身作瓜棱形,盖项饰以狮钮,注碗则多呈仰莲形,造型生动,恰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盘盏与台盏则是与注子、注碗相配使用的酒具,相当于现在的酒杯。

南宋时影青瓷大量生产,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当时的影青瓷绝大部分用薄剔而成的透明飞凤花纹装饰。这些花纹由技艺高超的陶瓷艺人在坯体上刻制之后,施以透明青釉,以高温烧制而成。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京都汴梁与临安都有专门出售白瓷的店铺,出售供人们日常生活中饮食、饮茶及饮酒用的器皿。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窗''词句,“玉枕”指的就是青花瓷 。元代的青白瓷产品有的还印有“玉出昆山”和“玉出昆冈”铭款。

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由半透明的釉,发展到半透明的胎,青白瓷的制作为青花瓷的出现和发展打下基础,在我国的瓷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如有相关瓷器咨询微信ID:syz910546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