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是中国的吗(珠穆朗玛峰一半在尼泊尔,一半在中国,那珠穆朗玛峰的主权归谁)

全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主权归谁?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尼泊尔曾经和我国爆发过矛盾,因为他们声称珠穆朗玛峰完全都是属于他们的,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尼泊尔曾与我国争论,伟人一出手,轻松化解这个矛盾,珠穆朗玛峰的位置正好是在两个国家的交界处南坡在尼泊尔境内,北坡在我国境内。

珠穆朗玛峰是中国的吗(珠穆朗玛峰一半在尼泊尔,一半在中国,那珠穆朗玛峰的主权归谁)

尼泊尔竟然声称珠穆朗玛峰是他们国家的,我国坚决反对,在西方国家的挑唆下,矛盾甚至一度开始激化尼泊尔的态度也很敌对,那么尼泊尔态度坚决很难说通道理,中国的毛主席怎样化解这么大的矛盾呢?

尼泊尔认为珠穆朗玛峰是高到天上的山峰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整座山峰都应该归属他们这个小国家,我国早在清朝康熙年间,绘制的江山全景图,派人到西藏就画出了珠穆朗玛峰,从那时起,珠穆朗玛峰一直是在中国境内。

珠穆朗玛峰是中国的吗(珠穆朗玛峰一半在尼泊尔,一半在中国,那珠穆朗玛峰的主权归谁)

当我国拿出这份证据时,尼泊尔反而中国人却没有登上过自己国家的珠穆朗玛峰吗?而世界上首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是尼泊尔人,丹增尼尔盖,尼泊尔争夺珠穆朗玛峰的归属权,想以此来树立外交形象。

尼泊尔是被印度围困的文化和经济都受到印度的影响当时印度和我国关系紧张,不排除印度借机生事,企图和西方国家在一起,以珠穆朗玛峰为由激化矛盾,直接导致我国和尼泊尔就此事谈不拢。

珠穆朗玛峰是中国的吗(珠穆朗玛峰一半在尼泊尔,一半在中国,那珠穆朗玛峰的主权归谁)

毛主席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按照两国南坡和北坡划分每个国家一半,尼泊尔最终同意了这个划分的方法,但是提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中国必须从珠穆朗玛峰北坡登顶成功,尼泊尔就认可,在他们看来,这是根本完不成的任务。

因为尼泊尔人能够在1953年登顶珠穆朗玛峰,当时是有英国一个团队来进行后勤保障和提供最先进的设备我们国家根本没有这些设备而且珠穆朗玛峰在尼泊尔境内的南面非常温暖植被茂盛,尼泊尔人登顶是在南面出发的。

珠穆朗玛峰是中国的吗(珠穆朗玛峰一半在尼泊尔,一半在中国,那珠穆朗玛峰的主权归谁)

珠穆朗玛峰在我国境内的北坡终年冰冻的雪山,从来不会融化,极度的严寒环境,缺少专业的设备,这个条件下登顶,简直像天方夜谭一样。

我国开始筹建登山队,恰巧前苏联得知这个消息也想成为能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国家和我们国家,共同组建了登山队,由前苏联提供了登山的全部设备,还有适合高海拔地区补充能量的食物,我国负责把人员和物资护送到山下。

珠穆朗玛峰是中国的吗(珠穆朗玛峰一半在尼泊尔,一半在中国,那珠穆朗玛峰的主权归谁)

当时的运送工具只有牦牛而且没有任何路这次的攀登任务,总共物资重40吨需要牲口500匹,考虑到如果珠穆朗玛峰附近修建一条道路的话,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当地的建设都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特意拨专款来先修路。

出乎意料的是,当时前苏联和我国关系变得紧张,苏联违反承诺中途退出攀登计划,我国独自面对攀登珠穆朗玛峰,困难可想而知,登山队当时没有任何的设备,只有英国和瑞士才有海拔8千米以上先进的装备,我国筹集了400万元,从瑞士购买了装备运送回国。

珠穆朗玛峰是中国的吗(珠穆朗玛峰一半在尼泊尔,一半在中国,那珠穆朗玛峰的主权归谁)

1960年,我国登山队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在海拔7300米位置遇到极大冰风暴,极端天气严重冻伤了所有登山队员,一位北大的邵子庆牺牲在雪山之上,第1次攀登珠穆朗玛峰失败了。

休整一段时间,第2次攀登开始冲击这一次攀升到海拔8500米,每行一步都异常艰难万年不化的坚冰和风雪,带来的严酷考验,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登山队长体力耗尽倒在了途中,只剩下4名队员,向着最后路段冲刺。

珠穆朗玛峰是中国的吗(珠穆朗玛峰一半在尼泊尔,一半在中国,那珠穆朗玛峰的主权归谁)

这时所有人的力气已经快耗光了,但是面前是20米高的石壁水平垂直全是冰面,光滑陡峭,旁边就是万丈深渊错一分一毫都有性命危险,当时消防员刘连满急中生智,用肩膀把另外三位队员扛了上去,刘连满只能艰难地挪到角落等待队员们返回。

此时天完全黑了,距离登顶百米的时候,九个小时没有休息过的队员们早就累到极限,仅凭为国家荣誉的意志力强撑着。

一直熬到凌晨天亮了,眼前已经没有路了,队员们终于发现自己成功登顶了终于代表中国赢得了荣誉在珠穆朗玛峰上放上了五星红旗和毛主席的石膏像当时甚至没有相机能够留念,队员捡回了山顶的石头留作纪念。

珠穆朗玛峰是中国的吗(珠穆朗玛峰一半在尼泊尔,一半在中国,那珠穆朗玛峰的主权归谁)

毛主席得到喜讯,特意派了飞机来接他们回去,群众们欢呼迎接他们的凯旋,夸赞他们是人民英雄。正是这次成功登顶,队员们有的牺牲有的重伤,但是为了国家荣誉,他们英勇无畏,为我国争取到了珠穆朗玛峰的主权,人民永远铭记英雄们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