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年豪强恐降级(外戚执政,宦官篡权,东汉国祚要到头了)


144年豪强恐降级(外戚执政,宦官篡权,东汉国祚要到头了)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29,《秦汉史话》连载39,欢迎收看。

东汉初年的功臣勋贵,尽管刘秀为了加强皇权,在政治上对他们加以限制。但是,随着其势力的发展,事实上无法阻止他们夺取政治权力。相反,他们利用各种手段,终于执掌最高的政治权力。

01、外戚借势豪夺

东汉时期,皇室往往与世家豪族联姻,帝后多出自功臣勋贵。这些功臣勋贵原来就是大贵族豪富,一旦与皇室通婚即成为外戚,于是他们凭借权势大力发展自己的经济力量。

如汉章帝时,外戚窦氏一族,原来就是显贵之家。东汉初年,窦融官至大司空,窦融及其弟窦友,均封为列侯。窦融的子、孙、侄三人,与皇室通婚。窦氏还有四人,官至二千石。到章帝时,窦融的曾孙女被立为皇后,她的兄弟窦宪等人,宠贵日盛,掠夺土地财富,更加肆无忌惮,连皇室的成员,以及其他外戚无不怕他三分。

窦宪曾以贱价强夺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田,而公主竟不敢跟他计较。汉章帝知道后,说“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那时,甚至窦氏的奴客,也依仗主人权势,“侵陵小人,强夺财货,篡取罪 人,妻略妇女,商贾闭塞,如避寇仇”,以至官府畏懦,不敢举奏。

贵戚依仗权势掠夺土地,是东汉中后期土地兼并的特点,到外戚梁冀擅权时达到了高峰。

梁氏一族原是边地豪强。东汉初年,梁统随窦融归附刘秀,官至太中大夫。顺帝时,立梁统的玄孙女为皇后,梁后之父梁商以外戚执掌朝政,梁氏的权势不断扩大。到梁后兄梁冀掌权时,竟公然收杀扶风豪富士孙奋兄弟,强夺其资财1.7亿。又霸占“西至弘农,东界荥阳,南极鲁阳,北达河、淇”近千里之地。

梁冀一家被剪灭时,家财多达30多亿,相当全国一半租税,可见他侵夺财富之惊人。

正是由于功臣贵戚利用权势,疯狂地兼并土地,侵夺社会财富,因而使土地高度集中愈演愈烈。

02、利用察举选官发展势力

东汉自和帝以来,察举制度进一步扩大,尤其岁举孝廉一科,实行按郡国人口比例举荐,开阔了士人入仕的途径,反映了豪强地主的政治要求。一些累世公卿的官僚,通过举荐士人为官,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各自的政治势力,发展为世家豪族。

如弘农的杨氏(杨震)、汝南的袁氏(袁安),就是典型的两例。东汉中期以后,由于朝政日益腐败,外戚和宦官交替执政,察举选官的制度,也变成他们发展各自政治势力的工具。尤其像窦宪这样的外戚,“刺史守令多出其门”,他们把持地方行政大权,每年由郡国察举孝廉的选官,自然更容易受其左右。后来的事实正是如此。

汉顺帝时,河南尹田歆当察举六名孝廉,其中由“贵戚书命”者,即贵戚直接指定的就占了五名。田歆对此俯首听命,声称“不宜相违"。当时的察举制被贵戚所左右,成为外戚集团营私的工具。官僚贵戚如此,宦官也不例外。只是宦官势力后起,到东汉末达到鼎盛,他们同样利用察举扩大势力。如汉桓帝时期,“宦官方炽,任人及子弟为官,布满天下”,察举制更加腐败。

随着贵势豪族的经济力量、政治势力的迅速发展,他们终于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夺取最高统治权力。永元元年(89),汉章帝死后,年仅10岁的和帝继位。


144年豪强恐降级(外戚执政,宦官篡权,东汉国祚要到头了)

03、外戚与宦官交替夺权

汉和帝年幼即位,由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后兄窦宪执掌朝政。那时候,窦宪官为大将军,“威权震朝廷,公卿希旨"。在征伐北匈奴后,窦宪权势更盛,以至“朝臣震慑,望风承旨"。窦氏一族,专总朝政,“权贵显赫,倾动京师”。朝中的高官要职,几乎由窦氏充任。他们对小皇帝,则严加监管,以至“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阉宦而已”。

幼弱的和帝,成了傀儡,有名而无实。永元四年(92),和帝不满窦氏专权,与 宦官郑众共谋,逼令窦宪兄弟自杀,并剪除窦氏外戚集团。而郑众因功封侯,从此宦官开始参与朝政。

延平元年(106),和帝死后,邓皇后立百日的幼婴为帝,即汉殇帝,自己以太后临朝。这年八月,不满周岁的殇帝,又告夭折。邓太后与其兄邓骘、邓悝等商定,立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为帝,这就是汉安帝。

安帝即位,年仅13,邓太后临朝。邓骘四兄弟,均封列侯,官至大将军、城门校尉、虎贲中郎将,以及侍中等,并把持朝政。

建光元年(121),邓太后病死,汉安帝亲自掌权。他的乳母王圣、宦官李闰、江京等人,合谋告发邓氏。因此邓氏一族,或废为庶人,或先后被迫自杀。于是,安帝任用新的外戚、阎皇后的兄弟阎显、阎景和阎耀等,与宦官江京、李闰等共同执掌朝政,开了外戚、宦官联合专权的局面。

延光四年(125),安帝南巡,病死叶县(今河南叶县南)。阎皇后及其兄弟,还有江京、樊丰等人,唯恐有变,秘不发丧,并兼程赶回洛阳。他们定策另立济北王的儿子、北乡侯刘懿为帝后,才正式为安帝发丧。

刘懿年幼即位,阎太后临朝。阎显以车骑将军执掌大权,并处死宦官樊丰、周广等人,由阎氏兄弟把持朝政。

过了几个月,刘懿又病死。以孙程为首的另一伙宦官,共19人,乘机起事,迎立被废太子、济阴王刘保为帝,即汉顺帝。他们将阎显兄弟下狱处死,又幽禁阎太后于离宫,不久她就死了。孙程立帝有功,19人均封列侯。宦官再度把持朝政,其势力也进一步发展了。

顺帝即位后,立皇后梁氏。梁后父亲梁商、兄梁冀先后任大将军,执掌朝政。建康元年(144),顺帝死了,2岁的冲帝即位。过了四个月,冲帝又死去,汉顺帝无嗣继位。大将军梁冀与太后定策,选立渤海王刘鸿的儿子、年仅8岁的刘缵为帝。这就是汉质帝。

梁皇后以太后临朝,梁冀“侈暴滋甚”,实际上控制了朝政。在此后的20余年间,梁冀权势越来越大,外戚擅政发展到了顶峰。

梁冀专横侈暴,质帝少而聪慧,曾对群臣目指梁冀,称他为跋扈将军。梁冀知道后,怀恨在心,便派人将质帝毒死。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汉家国祚三绝,公卿一再请立清河王刘蒜为嗣。 但是,梁冀为了把持朝政,遂立未来的妹夫、蠡吾侯刘志为帝,这 就是汉桓帝。

15岁的刘志即位,又是梁太后临朝,朝政完全控制在梁冀手里。

那时候,梁冀专擅威柄,事无巨细,都由他决断。官吏如得到召迁,要先到梁家谢恩,然后才敢到尚书台。当时的官吏只能唯命是从,如敢有异辞,则随时可能遭到不测。

梁冀对于桓帝,也是严加控制。皇帝的宫卫近侍,由他亲自安排。皇帝的言行,更是受到严密的监视。梁冀一家,爵高位重,官居要职。其中有7人封侯;3人为帝后;6人做贵人;两人官至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7人;娶公主为妻者3人;还有57人任卿、将、尹、校等官职。终东汉之世,外戚如此煌赫显贵,梁氏首屈一指。

梁冀专擅朝政,桓帝非常不满。延熹二年(159),梁皇后死去,桓帝与宦官单超共谋剪除梁冀。他们发兵围攻梁家,逼迫梁冀夫妇自杀。梁氏宗亲均被捕弃市,与梁冀关系密切的公卿、列校、 刺史、郡守被杀数十人。他的故吏、宾客被黜免者300余人。

宦官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等5人,因诛灭梁氏有功,同日被封为列侯,即所称“五侯”。

此后至灵帝末年的30年间,东汉的朝政一直为宦官所把持,宦官势力达到鼎盛。宦官为后起势家,作恶比外戚更甚。他们专揽权柄,朝政日乱;安插亲信,培植党羽;兼并土地,掠夺民宅;收受货财,竞起第宅;以至“兄弟姻戚皆宰州临郡,辜较百姓,与盗贼无异";"宗族宾客虐遍天下,民不堪命"。

在宦官专权之下,东汉的朝政更加腐败,也更黑暗混乱。

总之,自东汉中期以来,随着贵势豪族势力的发展,他们以外戚身份,拥立幼弱皇帝,以取代皇帝专政,夺取最高统治权。当幼小皇帝长大之后,因不满外戚专擅朝政,便依靠宦官夺取政权,又引出一批更残暴的势家,形成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政的局面。

汉桓帝以前,以外戚的势力最盛;桓帝以后,则宦官势力达到高峰。这两股势力的斗争,反映上层豪族与下层豪强的矛盾,其结果使东汉王朝日益衰败下去。

04、“党锢”事件

桓、灵之际,宦官独揽朝政,引起世家豪族的不满,也引起与官僚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士人的不满,反对宦官黑暗统治的事件,层出不穷;宦官对于官僚和士人,也大肆进行镇压。这是继外戚与宦官斗争之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继续。

当时,官僚与宦官的斗争,针锋相对。如司隶校尉李膺捕杀张朔,就是一例。原来,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曾任野王(今河南泌阳县)令。他贪残无道,杀害百姓,后来逃回京师,藏在张让家的合柱中。李膺知道后,便率吏卒破柱,捕获张朔,交洛阳狱处死。

李膺处死宦官党羽的事件,引起宦官的仇恨。但是李膺的举动,却受到士人的支持。那时候,京师洛阳的太学,有太学生三万余人。他们以郭泰、贾彪为首,“品核公卿,裁量执政" ,公开抨击时政,形成一股“清议”之风。

太学成为反对宦官活动的中心。他们拥戴反对宦官的官僚,为之大造舆论。李膺捕杀张朔,太学生誉之为“天下模楷"。这种褒贬议论,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受到官僚的支持。宦官对此非常仇视,便寻机进行镇压。东汉末的两次“党锢”事件, 就是在这种情况发生的。

第一次“党锢”事件,发生在延熹九年(166)。当时,宦官党羽张成,善于占卜术。他预卜将有大赦,便教唆儿子杀人,被司隶校尉李膺捕杀。于是,宦官指使张成的弟子牢修上书,诬告李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汕朝廷, 疑乱风俗"。桓帝诏令郡国逮捕"党人",被捕的有李膺、 杜密等200余人。同时,还派使者四处追捕在逃的"党 人",或悬赏缉捕。直到第二年,贾彪回到洛阳,请求外戚窦武上书申诉,桓帝才下令赦免李膺等人。结果李膺及党人200余人,被遣归乡里,禁锢终身不许做官。

但是,官僚反对宦官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建宁元年(168),桓帝死后,12岁的灵帝继位,窦太后临朝听政,以窦武为大将军、陈蕃为太傅共辅朝政。陈蕃、窦武起用李膺等人,共参政事。他们计欲诛除宦官,终因机密泄露,宦官曹节、王甫迫使太后交出玺绶,又派人持节收捕窦武。

窦武发北军数千人征讨,王甫将虎贲、羽林千余人对阵。最后,窦武被围自杀,陈蕃先于窦武遇害。从此宦官气焰更加嚣张,对党人的镇压变本加厉。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次的"党铜”事件,终于发生了。

事情是这样:宦官侯览作恶多端,山阳督邮张俭两次上书告发,但奏章都被扣下,侯览对此怀恨在心。建宁二年(169),侯览指使乡人朱并上书,诬告张俭与同乡24人结党谋反。灵帝下令逮捕"党人”,张俭被迫逃往塞外。

宦官曹节借机指使官府奏请将过去的“党人”李膺、杜密、朱寓、范滂等一起收捕下狱治罪。结果有百余人死于狱中,其家属都被流徙边地。当时在各地收捕的“党人",被杀、流徙、监禁的多达六七百人。

熹平元年(172),窦太后死去,有人在朱雀阙上书写道:“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常侍侯览多杀党人,公卿皆尸禄,无有忠言者" ,揭露宦官统治的黑暗。于是,宦官再次收捕"党人”,又有太学生1000余人被捕。

熹平五年(176),永昌(郡治今云南保山东北)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申冤,要求赦免他们,却遭到逮捕并掠杀。于是,宦官又借机让灵帝下令州郡,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甚至包括五服之内的亲属,都一律免官禁锢。这次“党锢”事件,延续十余年之久, 株连甚广。

东汉末年的"党锢”事件,是东汉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政治集团争权夺利的斗争。它反映东汉的政治危机日益加深,并加速了这个王朝的败亡。

《经典中国通史》(16册) 名家书法 ¥198 购买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秦汉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