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余温未散,寒窗苦读十余年的考生们最为渴望踏入理想中的学府,在大学生涯中继续挖掘青春记忆中的美好事物。如今,当年的“学霸”们成长为在抖音平台上的科普内容创作者,励志用“15秒讲明白一个有趣的知识”,有个名为@柴知道 的抖音科普账号,就因为做科普内容而在网络中蹿红,截至目前他们累积发布了近540多个短视频,获赞560余万,收获了不少粉丝与人气。
“如何逃离旁观者效应”、“杨振宁为什么能得诺贝奖”、“为什么电影是24帧游戏却要30帧”,快速浏览该账号,在短短几分钟之内便能收获到一些生活中令人深思的冷门知识。提到为什么要投身科普事业,@柴知道 负责人汪振兴讲述了属于他和队友们的“求知梦”。
@柴知道 团队工作日聚餐照
短视频创作风格不限,科普向仍待挖掘
身为一名90后“学霸”,汪振兴选择了自主创业,与其教育背景有很大关系。“因为接受过新闻传播学的专业训练,做科普内容还算是熟门熟路,能够从事和兴趣、专业相关的工作,可以说是一份荣幸”,年仅27岁的汪振兴是武汉大学新闻学院硕士,喜欢宠物,热衷于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对实事的见解。
汪振兴毕业与导师合影
接触抖音不久,汪振兴偶然萌生了想要自己投稿创作的念头。他坦言,“抖音平台用户在泛化,内容也需要泛化,如果做科普给大家讲知识的话,或许探索出一条差异化的道路”,正是抱着这样的初衷,汪振兴集结了4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朋友,创办柴知道工作室,经营起了一份宝贵而难得的事业。
团队的分工也十分明确,由陈铭耀(同济大学地球科学本科生)与杨潇(北京工业大学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生)负责策划选题,汪振兴担任执笔主编,王云坤(河南大学经济学本科生)完成后期剪辑,还有一位叫做王品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硕士协助画师一职。
团队工作照
内容严谨是创作前提,幕后需多次考证
让汪振兴感到颇为意外的是,在抖音平台试水发布了几个内容后,用户的反响令团队喜出望外,看到频繁的留言和互动,@柴知道 团队更加坚定了把账号“精耕细作”的决心。对于科普作者们而言,保持内容严谨是首要任务,作为接受过专业学术训练的高材生,这些平均年龄仅为24岁的90后似乎更懂得如何做到客观地分享知识见解。
汪振兴在拍摄显微镜画面
打从前期策划选题开始,汪振兴和团队会按照撰写学术论文的标准仔细把关,确保视频中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够追溯到引用来源,而这些资料多数出自文献、书籍或是权威媒体的新闻报道。依汪振兴所言,“其实只要做到这几点硬指标,很大程度上就能保证内容的严谨与专业性”。
不过也会遇到能力之外的题材,通常发生这种情况,@柴知道 的“学霸”们首先联想到的解决方案便是求助博士专家。制作《牛和牛肉为什么不是一个英语单词》的系列栏目时,柴知道邀请到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者“友情助阵”,在导师、好友的齐力帮助下,很快就轻松完成了这支视频。
当然也有求证相对复杂,资料晦涩难懂的创作瓶颈期,譬如两个月前发布的视频《杨振宁为什么能得诺贝奖?》,柴知道团队以搜索1956年的论文《Questions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Weak Interaction》入手,并翻阅了讲述杨振宁学术成就的专业物理学书籍,考虑到涉及尖端原理,特意邀请浙江大学与北理工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协助审稿,可以称得上是过五关斩六将,才确保了内容严谨不出差错。
柴知道济州岛团建合影
回想起最初在抖音发布的第一支视频,汪振兴表示:“或许大家都想过动车和高铁到底有什么区别,但是面临这个疑问多数人并不知道答案,我们想去帮助各位解读一些感兴趣的迷思和话题”,提到未来的发展规划,柴知道的“学霸”团队希望能够得到更长时间的视频权限,进一步输出深度、有趣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冷门知识,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形式做好科普工作,用事实打破网络中的“伪科学”传闻。 (图片由字节跳动授权发布)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