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也有段子手(漫谈|原来孔子也是“段子手”)

国外也有段子手(漫谈|原来孔子也是“段子手”)

一提到“子曰”,有没有穿越回初中语文课堂的感觉?全班集体背诵的朗朗书声仿佛还萦绕于耳,手执教鞭小棍儿、表情严肃的语文老师你还记得么?

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孔子就是一位严肃的老夫子,总是对学生谆谆教导。好像他说出的每句话都是“金玉良言”,做过的每件事都是后世儒生的“典范”。一句话翻来覆去地讲,“你要这样、你要那样” “磨磨唧唧”,就像电影《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一样。

倘若细读《论语》便会发现,孔子教弟子的时候往往采取启发式教学,语言活泼,课堂氛围轻松,且不乏幽默。如果把论语中很多对话进行场景还原会发现,原来孔子的幽默,你不懂。

有一天孔子心情不好,说:我不想说话啦。子贡说:您要是不说话了,让我们怎么记啊?孔子说:天还不说话呢,四季轮转,万物生长,天还不说话呢?于是,子贡把孔子这句话记了下来。这就是孔子的寓教于乐吧。

国外也有段子手(漫谈|原来孔子也是“段子手”)

孔子的幽默,还表现在自我嘲讽上。《史记》有段记载,孔子晚年到郑国去,与弟子们走散了,一个人站在东城门外。有人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个人,他的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比禹少了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没人搭理、不得志的样子,像是正在办丧事的人家家里的狗。子贡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欣然而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并不看重对他形象的描述,反而对被称作丧家之狗感觉很高兴,认为真实表达了他的生存状态。

十多年前,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出了一本读《论语》的书,书名就叫《丧家狗》,结果引来一些卫道人士的批评,其不知“丧家之狗”正是夫子自道也。

国外也有段子手(漫谈|原来孔子也是“段子手”)

面对困境时,孔子的幽默表现为“笑看风云、淡然处之”。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微笑着面对已经十分困难的局面,非常平静。

《论语》中的孔子四处奔走、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南北东西呼号宣传,无不体现着他的乐观精神。孔子一生的迁徙漫游中,有不少幽默诙谐的行为艺术,就连拒绝都显得别具一格。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委婉地批评了卫灵公。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琴而歌,使之闻之。不想见的人不说不见,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似乎有些调皮,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国外也有段子手(漫谈|原来孔子也是“段子手”)

遗迹犹在,余音已杳。读《论语》得读出其中的幽默感,才能更好地读懂孔子,这与孔子思想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乐观主义是相联系的。他“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视“不义而富且贵如浮云”,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向望“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肯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于这样一个有自己生命乐处的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他怎么会没有自己的幽默感呢?

国外也有段子手(漫谈|原来孔子也是“段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