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自二月下旬爆发以来,至今已持续了三个半月的时间。虽然现在冲突的激烈程度已有所下降,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旧没有停止向乌克兰提供资金和武器援助。就在昨天,华盛顿又宣布将向乌克兰援助一批先进的中程火箭系统。
德国准备向乌克兰援助的“猎豹”防空装甲车
对比所有西方国家在俄乌冲突上的态度和立场,其中最让人觉得“意外”的当属德国。冲突初期,德国虽然和其他西方国家一道严厉谴责了俄罗斯,并积极声援乌克兰,但柏林在援助武器问题上却非常谨慎,最初他们只表示会给乌克兰提供一批“非进攻性”军事物资。并且此时的德国还在积极斡旋俄乌对话。
朔尔茨对俄罗斯态度强硬
但是随着冲突的深入,德国的态度开始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2月26日,德国总理朔尔茨表示将向乌克兰提供1000枚反坦克导弹和500枚地对空导弹;3月9日,德媒报道称“约有1000名德国人加入了乌克兰志愿军”;3月14日,德国年度国防预算创历史新高,而增加国防预算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支援乌克兰......
冲突初期 各国对乌克兰军事援助承诺占比(来自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
自此之后,德国便不断加强了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力度:火箭助推榴弹发射器、PBV-501装甲车、单兵防空导弹、“豹”1A5主战坦克以及昨天刚批准的IRIS-T防空系统等一大批重型、轻型武器,相继从德国的武器库中被送往乌克兰战场。
德国武器库中的PzH-2000自行榴弹炮
相比德国在军事援助上的态度变化,外界其实更关注德国政治家们的态度。才接手德国不久的朔尔茨其实从一开始就表现得非常强硬,多次将冲突的矛头直接指向俄罗斯。也正是因为朔尔茨的“新人”身份以及他的强硬,所以人们非常想知道在俄乌冲突爆发前不久才卸任的默克尔对这场冲突持何种态度?
卸任仪式上的默克尔(左)
或许是觉得卸任后不便再参与国际事务,所以默克尔沉默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就在昨天(6月1日),路透社报道称,沉寂数月的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在一场活动中表示,她不会对俄乌冲突提供具体的建议,但自己声援乌克兰,而且她也认可“泽连斯基政府为结束这场野蛮的战争所做出的努力”。
众所周知,默克尔在担任总理期间,德国相比其他北约国家一直与俄罗斯保持较好的外交关系。甚至默克尔还推动了“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的建设计划,但却因此得罪了美国和其他西方盟友。
普京几乎每次都会给默克尔准备手捧花
俄乌冲突爆发后,默克尔和俄罗斯达成的能源合作一度遭到批评,被朔尔茨政府认为是“阻挡德国摆脱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主要障碍”,也是因为有这个“障碍”的存在,德国直到冲突爆发一百多天后才通过了对俄罗斯的能源制裁。
现如今,随着朔尔茨对俄罗斯的持续强硬,以及默尔克时隔数月后对俄罗斯的批评,曾被认为是“最有可能促成俄乌和解”的德国,反而成了最积极的“主战派”。许多人不禁疑惑:面对乌克兰境内新纳粹势力的崛起,德国到底怎么了?
一名德国妇女在柏林的苏联战争纪念碑前
对此朔尔茨的回答是:历史原因只能让德国站在被攻击的一方!这个说法其实很含糊:当年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被攻击的一方,而纳粹德国是发动攻击的一方。朔尔茨的说法似乎有“同情弱者、反思历史”的意味,但也免不了让人觉得德国是在借机“报仇”。
另外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在柏林决定向乌克兰提供武器援助、提升国防预算之后,刚上任的朔尔茨政府做出的这个决定,竟然就得到了德国各大党派空前的一致支持——你很难想象其他同样有着执政想法的党派,会合力支持立足未稳的社会民主党;甚至有德国人毫不避讳地表示:终于可以做回正常大国了!
著名的“华沙之跪”被视为是德国认真反思战争的“力证”
显然,德国虽然被认为是“战后反思工作做得最好的战败国”,但和日本一样,德国国内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并不认可战后被强加的束缚和制约,这些人非常渴望德国可以回归到“正常国家”的地位。或许在朔尔茨等人看来,俄乌冲突就是德国冲破束缚的一个“良机”。但这也让许多人不由得质疑:战后的德国人真的发自内心地反思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