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开幕式大叔(冬奥会开幕式幕后故事浮出水面,72岁的张艺谋这回有多冒险)

| 作者:秋叶大叔 | 编辑:林琳

2月4日晚上的冬奥会开幕式大家看了吗?网友们都说,张艺谋太懂中国人的浪漫了。

时隔14年,张艺谋再次给了我们惊喜。

最令人意外的是点火仪式,所有人都期待着点燃仪式,然而居然不点了......用微火代替了熊熊烈焰。

网上评论对此充满了各种解读,也有一些质疑之声,毕竟这是百年奥运史上从未发生过的。

一天之后,相关访谈和纪录片播出,我们才得以获知更多的幕后细节。

72岁的张艺谋,顶着成功执导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光环,他本不需要这一次机会来证明自己。

毕竟超越很难,失败了却要被万人唾弃,但是,他依然甘愿冒险。


1.

展示五环是奥运会开幕的重头戏。当冰雪奥运五环破冰而出时,如明月照亮川河湖海,多么令人震撼。

但这个五环却曾让项目工作人员受尽折磨。

按照张艺谋的要求,防雨防水,安全可靠,在极端天气中也要晶莹透亮。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工程师想尽办法,不停地试验透光度,一点点地把材料的厚度降低。

最后做到,让这个长度19米,高度8.75米的五环,厚度仅仅35厘米。

为防止刮大风时五环晃动太厉害,工程师设计了两条钢丝从下方牵引着它,一方面是保证供电,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

结果这个设计让张艺谋痛批——老土!

怎样才能“洋气”呢?上面不能走线,下面不能走线,那第二个方案就是靠电池供电。

可是用什么电池呢?在冬天的低温之下,供电时间难以保证五环连续展示80多分钟,安全性和可靠性都存在问题。

后来,团队想方设法,彻底改变了五环的供电,改为从上方供电,但这个方案就要求五环进一步减轻重量,以保证威亚吊装的安全性。

最后,五环项目出来了一张减重的excel表,精细到什么程度?

连每一个尼龙的小螺钉都要精确到零点零几克,数量也做了严格的规定。生生把3.5吨重的五环降到了3吨。

从首次采用的航天强化电池,到新的承重方案,工作人员为了取保万无一失,经过了无数次测试。

最终,冰五环冉冉升起,成为了冬季奥运开幕的记忆点。张艺谋和工作人员这一口气才算松了下来。

比五环更让人悬着一颗心的,是地面的LED大屏。

LED地屏方便,影像可以呈现丰富的内涵,可以营造出一块巨大的冰面的感觉。

其实地屏的创意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就曾经使用,当时呈现的是一副巨幅画卷。

但再次使用地屏,本身就是一个大胆且冒险的决定。因为地屏散热、防滑、防踩踏、检修、信号等,即使到了今天仍然存在不可控的因素。

2008年其实没有解决好,开幕那一天没有出现黑屏,已经是老天爷保佑。

可是为了艺术效果,2022年他还是决定再一次运气。

张艺谋这种强大的坚定也反映在点火仪式上。他说过,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传达的低碳环保的理念是如此清晰。

为了说服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组委还冒着疫情的风险派专人前往瑞士洛桑,沟通阐释,才最终实现了这个新颖、独特、载入史册的创意。

奥运开幕式总导演这个头衔听上去是十分的威风,但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他实际上要承担的风险和责任,远远大过手中的权限。

很多构想能够得到实现,靠的不是所谓的艺术天赋,而是强大坚定的内心,和力排众议的勇气。

2.

很多张艺谋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公开抱怨过,跟张艺谋干活,相当于接受某种程度的劳动教养。

一通锻炼之后,你会面临两种结果,“或什么苦都能吃,举重若轻;或因公致残,生活不能自理”。

这当然是夸张的玩笑话,但也足见张艺谋对工作要求之严苛程度,一定超越寻常人的想象。

他的想法来得又多又快,一有想法就要开会,是出了名的“开会魔王”。

北京冬奥会开幕的筹备会,他经常一天要开好几回,不分白天黑夜。

会议开到凌晨3点,好多人开始反应迟钝、意识模糊。

有人直接就睡过去了,可是张艺谋会把你揪起来,继续展开剧烈的脑力激荡。

名编剧芦苇说过,最夸张的一次,张艺谋开会到快天亮,全场二百多人都支持不住睡了过去,张艺谋叫也叫不醒,只好一个人像狼一样,孤独地走来走去。

他不相信推测,每个创意都要实践,不碰壁绝不回头。

有的方案,工作人员事先告诉他,一点儿也不可能完成,但是张艺谋是不会轻易罢休的。

如果按照现在的方案,外国人会笑话我们“土”,观众会觉得“没意思”,那就非改不可。

有时候大家做了半年、八个月,最后可能被全盘推翻,一个字都没留下,你说你多难受。

最惨的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有一千多位战士选中了参与皮影戏的表演,他们排练了一年多,背着200多斤的道具,后背都被道具磨烂了。

可是最终这个节目却因为效果没有达到预期,而被取消了。

战士们哭成一片,节目编导张卫东也哭了。

最终张艺谋还是不忍心,给皮影演员安排了一个小节目。

即使是备受折磨,还是有很多人渴望和张艺谋合作,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他是名导,掌握了众多的资源,更重要的原因是尊重他的专业性和职业感。

哪怕顶着上下压力,顶着截止日期的压力,张艺谋就是以拿出最好的创意为第一原则。

不管过程中被如何折磨,开幕式效果一出来,大家都理解了他的想法。但在此之前,作为导演,他只能默默地承受质疑和指责。

3.

张艺谋是一个话题人物,他的作品不是每一次都叫好叫座,用张艺谋自己的话说,“我是在中国争议最多的一个导演”,从2008年奥运开幕后,他几乎再未获过表扬。

但是为什么在关键时刻,他就是能够挑得起大梁的那个人?

因为创新最难的不是新的创意和想法,而是推翻固有认知,敢于推翻的人永远是少数。

推翻过去就意味着前无古人,你很容易犯错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显然更符合中国人的中庸之道。

但和张艺谋一起工作过的人,都有这样的共识:

“张艺谋是个艺术上敢于冒险的人,愿意为此付出头破血流的代价。”

“别人只肯走到五十步的错误,由于张艺谋的刻苦努力,他会坚持错到百里之外,乃至错到荒无人烟的死路上。”

这不能算是一个优点,这种性格直接导致了他作品中的某些缺陷。试想,在奥运会开幕式这样的大典上犯错误,那对职业声誉的打击将是巨大的。

可是如果每个人都害怕头上光环的破碎,宁愿循规蹈矩,作为观众的我们就很难看到新的惊喜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导演,张艺谋并没有某些艺术家的头巾气,他在商业、艺术与体制三者的平衡问题上永远是大清醒。

长期关注张艺谋的影评人都说,张艺谋的作品总是侧重渲染美丽和浪漫,从不想批判社会。这恰恰也是最安全的哲学。

在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里他也坦诚地说:

“个人艺术上的见识和坚持,常常要让位给更大的目标。如果在这样的活动中一味坚持自我,是很愚蠢的,也是不称职的。”

与张艺谋合作过的投资人点评,张艺谋的项目为什么非常受资本青睐?因为张艺谋从不让合作方难受,“耍大牌、不配合、要价高、出尔反尔”这些毛病,张艺谋一点都没有。

敢于突破,又能守住边界,在重大的项目面前他当然是首选的导演。

当然,我们不会忘记,能够支撑这些创意落地的,是无数的人在幕后默默地工作。

参加开幕盛典的演员中,最小的只有5岁,最大的有70多岁,他们为了这场100分钟的表演,认真筹备了2年半时间。

从2008年的夏,到2022年的冬,两场盛会都让世界看到,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

尤其令我们自豪的是,在新冠疫情肆虐的情况下,我们还能完成得这样好,正像张艺谋所说的那句话——只有中国人,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到这个程度。

这场盛会的成功,不是某一位导演的成功,而是全体中国人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