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德网友解答:
1.观赏我国古代建筑时,稍加留意就可发现,在巍峨高大的建筑物,有着一种奇特的构件,它密布于屋檐和平座回廊下画,造型别致,一层层向外出跳,有的用青绿色的油彩装饰着这就是我国古建筑特有的构件斗栱.
2.斗栱图斗栱已有三干多年的历史,《论语》就提到“山节藻棁”.这里的节即指斗栱,藻是水草纹,税是短柱,其意思是累叠象山一样的斗和绘有水草纹的短柱.
3.《鲁灵光殿赋》中有“层栌磥佹以岌峨”,这里的栌即斗,佹是奇特,岌峨是高大,这是对一层层高大奇特斗栱的描绘.
4.斗栱的组成及其称谓斗栱是我国古代大型木构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柱子与梁架之间的过渡构件,其作用是扩大梁枋和柱头的接触面,加强梁架与柱头的连系.
5.它在一层层枋子之间,把纵横相交的仿子组成一个牢固的刚体.它在室内,可以提高室内空间,缩短梁的跨度,提高梁的负荷能力.
6.它的出跳部分又在室外起臂梁作用,承受屋檐与平迥廊的重量.为什么斗具有这些优异功能呢?当然只有在了解斗栱的结构后才能找到答案.
7.为此有必要对斗栱的结构作一简单说明.考虑到斗栱和它们构件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区有不同名称,可以说名称十分复杂.
8.例如,斗栱是清代北京的称呼,苏州则称牌科,宋代主要称为铺作,有时也称枓栱.再如斗栱的构件中翘和三才升也是清代的名称,宋代称翘为栌斗,称三才升为散斗.
9.为了避免混淆,下面的介绍全部用清代的名称.斗栱的主要构件有斗、升、栱、翘、昂和枋.由于升是斗的 一种,翘是栱的一种.
10.所以说、斗栱是由斗、栱、昂、枋四种构件组成的.由于斗和栱是这组构件的基本构件,因而这组构件称为斗栱.
11.斗原来是口大底小的方形量器.斗栱中的斗是形状像斗的方形木块.升的形状很像斗,只是比斗小,所以叫升.是两端被加工成折线的矩形木块,形状有点像弓.
12.翘的形状基本和栱一样,只是由于它的受力大,断面比较高.昂原来是直而长的构件,但明清时普遍使用的是徒有形式的假昂.
13.枋是连系构件,它把各攒斗连系成一个整体.斗栱四种构件图这四种构件中,斗栱的斗是总支撑点.简单的斗栱,像一斗三升,就是斗托着栱,栱托着升,升再托着枋的构件.
14.一般斗栱中的斗除了承托栱外,还同时承托翘或昂,栱和翘都是水平构件,而昂却斜置在斗上,翘、昂端部又托着斗,斗再托着栱和枋.
15.在斗栱最下面的斗叫做坐斗,坐斗一般十字开口,搁着十字相交互相垂直的栱和翘或栱和昂.栱与额枋平行,也叫做横栱.
16.在横栱两端都有单面开口的升(一般横两端的升叫做三才升,其中在额枋轴心线上的叫做槽升子).这些升有时又托着一个横栱,形成两层横栱(重袱).
17.重栱的上层横栱又通过它上面的三才升托着枋子.翘、昂与额枋垂直,它的一端在额枋外面,另端在额枋里面,形成向里外出跳.
18.翘、昂端部都承托着之个比坐斗小也开十字口的斗,这种在翘昂头上的斗叫做十斗.也承托十字相交的栱和翘或栱和昂.
19.这些横栱也和坐斗上的横栱一样承托着上一层横栱或者枋子.如此一层一层的出跳,一直到最上面一层横栱(厢栱)托着挑檐枋.
20.从这里可以看出外檐斗栱起了悬臂梁的作用,承受屋檐的重量,达到悬挑出檐的目的.上面提到的横栱,所在部位不同,规格也不同,它们的名称也各不相同.
21.坐斗上面的横栱由于在斗栱的轴心线上,所以称为正心栱,在翘昂头上的横栱用材较小,称为单材栱.单材栱在轴心线外面的称为外拽栱,里面的称为里拽栱.
22.重栱的上下两层横栱,名称也不同,下层横栱较短叫做瓜栱,上层横较长叫做万栱.所以在坐斗上面的重栱有正心瓜栱和正心万栱两种,翘和昂头上的重栱有外拽瓜栱、外拽万栱、里拽瓜栱、里拽万栱四种.
23.一攒斗栱随着它们出跳多少,也有专门称呼.清代称斗栱出一跳为三踩,二跳为五踩,直到五跳为十一踩.如故宫太和殿檐斗栱是一翘、三昂出四跳,称为单翘三昂九踩斗栱.
24.外檐斗栱又随着位置不同而分为柱头科,平身科和角科.柱头科端端正正地位于柱头上,平身科位于柱子和柱子之间的额枋上,它们主要功能都是承受屋檐的出跳.
25.不过平身科的作用不如柱头科重要,所以它的构造也比柱头科简单.角科位于建筑的转角柱头上,因为它所承受的荷载大,在转角处构造又特别复杂,所以更显得复杂.
26.材、栔、分——斗口汉字中“材”与“才”两字往往通用.“材”字与我国古建筑有密切连系对一攒斗栱来说,材就是栱、昂、枋的断面,也是一幢建筑最大量使用的构件断面.
27.《营造法式》讲“材”是建造大建筑最基本的标准构件,它的断面高宽比为3:为了造应不同规模建筑的儒要,把材分为八等.
28.一等材高九寸,宽六寸,适用于建造九至十一间的大殿;八等高四寸五分,宽三寸,仅供建造小亭子和殿内的天花藻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