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学足球(宽松教育30年,体育成为了日本「最好的教育」)

日本小学足球(宽松教育30年,体育成为了日本「最好的教育」)

时代大潮下的「双减」,究竟能给关乎未来的青少年体育带来什么?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邻国日本取取经。看看他们自上世纪70年代开展学业减负的「宽松教育」,给一代代人带来了怎样的改变。从中或许我们能得到一些启发,以及拥抱未来的新思路。


文 / 刘金涛

编辑 / 陈点点、殷豪男


01

「宽松教育」的诞生背景和理念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日本正处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家庭收入显著增加,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诉求大幅提升,也导致人才竞争激烈,以及学业压力陡然增长。再加上「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讲究高强度的学习氛围,让家长也开始反思甚至质疑,整个社会对「减负」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对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渴求,也让日本社会提出了「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口号。


于是,在1972年,日本教职员组合(日本教育工会)提出了「宽松教育」的概念。随后在1976年,《关于改善小学、中学及高中的教育课程基准》发布,明确地指出「让学生过上宽裕而又充实的校园生活」。一年后,文部省公布小学、初中教学大纲,修订了小学与初中的《学习指导纲要》。


自此,「宽松教育」的时代正式开启。


「宽松教育」被看作是「灌输型教育」的松绑运动,初衷是希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并通过增强体育、美术、音乐以及科技等综合素质教育,释放青少年对兴趣与个性的追求。


为了确保效果,在施行「宽松教育」之后的三十年里,日本提出了诸多改革政策,比如降低教学大纲的标准、减少学习规定的学时,公立学校去重点化,以及按学区随机入学等等。此外,除了降低考试难度,学习评价标准也逐渐向综合性转变,引导教师与家长更看重综合素质评价。


而体育,在日本的教育体系里,长久以来都是一个被极为重视的要素。譬如日本足球高中联赛就诞生于1917年,将在明年迎来第一百届。此外,声名更加远扬的日本高中棒球联赛「甲子园」,在今年8月迎来了第103届。而日本国民这份对「体育」的重视,在不同的年代,也有着符合时代特点的举措。

日本小学足球(宽松教育30年,体育成为了日本「最好的教育」)

延伸阅读:甲子园:最负盛名的体育教育圣地,回来了

在减负之后,日本开始着手增进体育的参与度,大规模地开展体育教育。1989年,修订后的初高中《学习指导纲要》中提出,「参加学校运动部活动可以代替必修俱乐部活动的部分或全部学分」。这一规定,为建立学校运动部门与活动的教育地位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后,还有众多针对校外体育场所、家庭与社区联动以及体育俱乐部建设发展的诸多政策,篇幅原因在此不一一列举。在「宽松教育」之下,当学生们有了更多时间与精力去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学业压力也慢慢下降,校园体育的开展也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02

「宽松教育」,对校园体育的影响巨大


除了常年杀入世界杯决赛圈的日本国足,那些热血动人的体育漫画,也一样撑起了我们对日本体育的认知。诸如《灌篮高手》《足球小将》《棒球英豪》以及《网球王子》等等,时至今日依然有着足够深远的影响力,并且依然在陪伴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长。


实际上,这些热血体育漫画里的故事,在现实中有着极强的对照,对校园体育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日本小学足球(宽松教育30年,体育成为了日本「最好的教育」)

延伸阅读:这些体育动漫名曲,唱出了我们的童年 | 播客

日本高中足球纪录片《足球少年养成》制作人蔡秋德,曾在氪体专访中表示,日本90%学生都要选择加入一个部门,在放学后参加该部门的训练教学活动,「体育部活」在日本校园里面要占到很大的比重。在探访日本校园期间,制作组就经常能看见学校到处挂着各种「部活」相关海报横幅。


再比如,在《灌篮高手》中,柔道部会与篮球部「抢人」的这一剧情,就是真实存在的,校园内设有田径、游泳、棒球、足球、排球和乒乓球等十几个项目的学生体育部门或者社团,背后则是组织全国比赛的初中和高中体育联盟。此外,如果学校「部活(部门活动)」未能按规开展体育活动,将很大程度影响教育部门对学校的教育经费拨款。


日本小学足球(宽松教育30年,体育成为了日本「最好的教育」)

延伸阅读:他们花三年时间,拍下了最真实的日本「足球小将」| 人间

从小学开始,学校不仅鼓励、甚至会「强制」学生们参加一项运动的体育运动,即使学校不强制,家长们父母也会积极引导,鼓励孩子们参加体育活动,而如果某位同学没能积极参与「部活」,甚至会被视为异类,难以融入校园群体。


不过,这种参与比例也会随着学业增长而降低,但整体的上升幅度是巨大的。


据日本权威体育调查机构「笹川体育财团(SSF)」在2006年的数据显示,2005年日本10~19岁青少年加入课外体育组织活动的比例为46%,约有591万人。初中生加入体育社团的学生比例,从二十世纪60年代的36.6%,增加到2000年的77.4%;高中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递增,其比率从1970年的25.0%增至2001年的54.2%。此外,如果排除初三和高三的「备考生」,这个比例会更高。


日本的体育开展如此火热,可以说是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集合产物。社会民众以及相关部门对体育教育的重视,还有「终身体育」的理念与诸多政策的推行,而聚焦校园的「宽松教育」,则是为这种体育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与基础。


03

「宽松教育」和「双减」,我们该如何对比?


不过,到了2008年,日本颁布了新版《学习指导纲要》。当中为各级学生增加了众多的学习内容,这也被视作「宽松教育」的落幕。到了2016年5月,时任日本文部科学大臣驰浩宣布,日本将实行「去宽松教育」,朝着「教育强劲化」的方向发展,正式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但是,政策的变更,却并不意味着日本青少年「减负」是一场失败的变革。放宽了体育等项目发展的「宽松教育」,让那些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孩子们有了多元发展的机会,造就了日本「学习塾」的大时代。


日本小学足球(宽松教育30年,体育成为了日本「最好的教育」)

学校种类与学费总额,图片源自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统计数据


而对比日本的各类校园体育联赛,我们「双减」时代的校园体育教育,或许也将有着更光明的未来。


在国足登上热搜、中超复赛未定的现在,关于足球人才的话题讨论再次成为热点。氪体也在《十问张路:中国足球,是怎么跑偏的》一文中,说到了这个话题,张路说道:「足球运动的本质,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享受它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只有大面积普及,才能发现这些优秀运动员。

日本小学足球(宽松教育30年,体育成为了日本「最好的教育」)

延伸阅读:足球教育应该从瞎踢开始

的确,当小学、中学、大学的体育教育水平,能逐渐向专业俱乐部或者体育局靠拢,随着教练、硬件、赛事、对外交流等资源的不断倾斜,校园篮球的教育水平,终有可以匹配俱乐部青训队的一天。


譬如,川口能活、中村俊辅、中田英寿等知名的足球选手,正是通过日本高中足球联赛脱颖而出,得以成为职业球员。而本田圭佑甚至曾被职业队青训队伍淘汰,返回石川县星棱高中就读,在大会上大放异彩,重新成为职业球员。


甚至,2018年世界杯上逆转淘汰日本的欧洲「红魔」比利时,其足球崛起也与教育改革不无关系。


1983年,比利时政府出台相关教育改革政策,减少15-18岁青少年的义务教育内容,鼓励他们在这一阶段参与更多包括体育、艺术等各类社会活动。而到了1997年,以弗兰德斯大区为示范点,比利时政府给予当地学校和教育机构更多的自主权,鼓励从小学阶段开始,青少年便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特长选择不同的教育培训。


如今帮助比利时足球崛起的黄金一代,正是受益于其成长过程中,国家的教育改革。无论是邻国日本还是万里之外的比利时,「减负」并借机促进体育发展的理论,适用于不同的社会,也适用于不同运动的发展。


当我们以「足球人口」、「篮球人口」拿来论证体育的发展状况,不如脚踏实地回到校园,让更多孩子上好体育课、做好体育运动,才是迈出体育强国的第一步。与此同时,通过对日本宽松教育的解读,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体育的发展和进步,其原动力也许并不在体育本身,而是基于更大维度的社会改革、制度变迁以及群体意识的觉醒。幅员辽阔、拥有14亿人口的我国想要收获教育改革对体育带来的积极成果,恐怕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耐心。


「双减」,打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大门。我们相信,中国青少年奔赴体育场的面貌,将迎来新的变化,希望中国青少年能在校园获得丰富的体育教育,体育人才可以从校园里涌现,体育强国的未来,或许会是一片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