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翔长空(当过县长局长总编辑的老邓,自认事业触到天花板辞职回乡下养猪,7年后……)

“我就是一个很纯粹的猪倌。”辞职养猪近7年,58岁的邓唐良似乎越来越有猪倌的样子了。他头发乱蓬蓬的,穿一件旧得褪色的毛呢运动服,有些不修边幅。锄草、喂猪,他干起农活动作熟练,聊起养猪滔滔不绝。邓唐良平日里和饲养员们打成一片,员工都爱喊他“老邓”。

若不说,一般人看不出,他当过县长、局长和总编辑。

但谈笑间,他却又和养猪场有些格格不入。比如,和喜欢高谈阔论的猪倌们不同,邓唐良戴一副眼镜,斯斯文文的,说话慢条斯理、逻辑严谨,遣词造句常用典故和排比。谈及养猪,也常是少聊技术和市场,长篇大论间重点在关注商业模式、风险控制和发展规划。

他出生在浙江丽水缙云县大洋镇一个普通农家,小时候家里养猪,“一头猪养在楼梯口,养到过年宰了吃”。那时候放学后要干农活,他就去拔猪草和喂猪。后来,邓唐良考学离乡,家中也不再养猪。1984年,邓唐良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体制内工作,胆子大,肯钻研,仕途顺风顺水。

1995年,丽水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进行公开选聘,邓唐良主动报名。经过考察后,32岁的邓唐良当选丽水体改委副主任,是当地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之一。在任期间,邓唐良主抓经济体制改革,参与了当时国营遂昌造纸厂的企业改制。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遂昌造纸厂成了后来的凯恩集团公司,并投资了电池、氟化工、房产等,后来成为丽水第一家上市公司。

1998年5月,邓唐良到松阳县任常务副县长,2000年9月任县长。任职松阳期间,邓唐良多次强调要主动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溢出”效应:“接轨上海就是接轨发展与改革的机遇”。2003年,松阳县从不富裕的财政中拿出100万元,参与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精品名茶博览会,只为抢得茶博会头一个摊位,还在上海正大广场内打出十几米高大幅茶叶广告。

2005年,邓唐良出任丽水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2007年,他参加考试并顺利获聘《浙江工人日报》总编辑。到2014年辞职前,邓唐良已经在体制内工作30年整,在正处级“这一级”一待14年。

从昔日县官到创业猪倌,邓唐良的选择一度引发浙江省官场内小范围的热议。但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一次深思熟虑后的职业变动:“事业触到天花板,无法突破自己去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

从省会杭州到老家缙云县乡下养猪7年后,他还这样想吗?

鹰翔长空(当过县长局长总编辑的老邓,自认事业触到天花板辞职回乡下养猪,7年后……)

邓唐良接受媒体采访。 采访对象提供

折腾

别看邓唐良快60岁了,却总是一副充满活力的样子。

他从2005年开始打篮球,坚持投三分球,风雨无阻,他自己算过,累计投进过50多万个3分球。邓唐良的猪场建在远离人烟的山林里,2735亩的土地里不少都是未开发的荒地,他几乎走遍了每一个角落。记者跟随邓唐良去看即将破土的猪场,他在泥泞的山道和杂草丛生的田埂上疾步前行,一不小心把记者落下好远。

他心态也很年轻。邓唐良喜欢和年轻人交流,喜欢“上网冲浪”,在蜿蜒的山路上也要把车子开得飞快。

邓唐良常说,自己是活在彼岸的人,总觉得更好的世界在远方,拼命游过去才能到。

他喜欢折腾。早在2005年他任丽水安监局局长时,他就感觉到职业生涯触到了天花板;他要换环境试一试,于是《浙江工人日报》公开招聘时,他几乎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在任总编辑时,同事们都觉得他工作能力强,受人爱戴,但他内心满是疲惫。“其实我有一万个理由选择不折腾。但时常会有油然而生的失落感,觉得职业生涯精华已尽,事业发展再次触及了天花板。”邓唐良回忆当时的心境,“如果继续下去,不过就是熬时间等退休而已。”

他辞职养猪,当时这个决定遭到了身边几乎所有人的反对,其中反对最强烈的是他的妻子。直到现在,虽然邓唐良的养猪事业日渐起色,妻子也从未去过他的猪场。“他们就觉得我丢下铁饭碗不要,50多岁再去创业就是疯了。”邓唐良说,他明白,家里人都是为了他好,创业不易,辛苦不说,搞不好还可能赔得倾家荡产。当时情况也特殊,邓唐良的儿子刚考上大学,家里多的是用钱的地方。

最后,邓唐良和妻子达成了协议,为避免亏损,不动用家里的存款。为此,邓唐良辞职后,第一时间取出了40多万元的住房公积金,作为创业的启动资金。

除了票子的问题,还有面子的问题。毕竟,父亲觉得,好不容易培养了农村娃去城里当领导了,怎么又回家养猪了?“他们觉得养猪不体面。”他的父亲曾扬言,“实在要养猪,你就走远一点,不要到我家门口来养猪,我丢不起这个人。”

但还是有人支持的。邓唐良依旧记得与母亲的对话,母亲就问了他两个问题:工作累不累?养猪喜不喜欢?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母亲拿出准备好的5万元现金交到他手上,并嘱咐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时隔多年,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邓唐良还是神情激动,眼角湿润。

邓唐良的儿子也鼓励他追逐自己的理想。不知道是不是受父亲影响,儿子大学毕业后,也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对邓唐良来说,此前30年的职业经历已形成的,是一种稳定的平衡。他渴望打破平衡,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家人反对和支持的声音就像邓唐良内心的天平上不断添加的砝码,反反复复地试探着平衡的极限。

迷茫中,邓唐良看到了一篇名为《鹰的重生》的文章,现在读来有些“心灵鸡汤”的味道,但对当时的邓唐良来说,却让他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下了决心,要当一只重生的老鹰,寻求人生的另一个高度。

《鹰的重生》大意如下: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这时,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它的爪子开始老化;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此时的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漫长的蜕变。它会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它会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它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大约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重新开始飞翔,再度过30年的岁月……

直到现在,邓唐良每天的阅读清单中,还会特意留出“心灵鸡汤”的部分。用他的话说:“虽然乐于折腾,但年纪大了,偶尔也需要额外打鸡血来提神。”

鹰翔长空(当过县长局长总编辑的老邓,自认事业触到天花板辞职回乡下养猪,7年后……)

猪场项目开工奠基。 采访对象提供

生存

总编辑去养猪,可能是无知者无畏。

2009年,总编辑邓唐良跟随相关团队赴英国考察学习,英国发达的有机农牧业和成熟完善的配套商业模式却给邓唐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年后的2011年,他在西藏看到漫山遍野的藏香猪时,思绪万千,想到了他山高林密、流水潺潺的故乡。

如此,邓唐良便觉得养猪是一个好商机。他认为中国的高端农产品市场潜力巨大。除此之外,他还要做猪肉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未来要打造休闲文旅基地。

说干就干。2013年底,邓唐良又一次踏上了西藏的土地,这一次是专门为藏香猪而来。来之前,他和他的朋友们已租下大洋镇的一片林地,这里地处丽水缙云、青田,温州永嘉,台州仙居四县交界处,海拔在1100到15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接近100%。除了海拔高度低了点,其他气候条件均与藏香猪的故乡西藏林芝相仿。很快,首批藏香猪种猪从西藏运抵缙云,存活率不错。

那是2014年,猪舍还没建完,仔猪就养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他自觉找到了新的事业方向,辞职了。体制内的议论之外,也有懂畜牧的圈内人议论他,有专家直言:“我不敢保证藏香猪能在浙江喂养存活。稍懂常识的人都不会去做这样冒险的事。”

2014年,邓唐良又从西藏购买了第二批287头种猪。但历经7天7夜长途运输,种猪运抵缙云时已疲惫不堪,在接下来的一1个月里,每天都有10多头猪死亡,最后仅剩下20头种猪,死亡率高达95%以上。接下来的第三批326头种猪,存活下来的也仅有70头。

“养猪的成本很高,一头母猪要1万多元,一下子就亏掉了几百万元,对我打击非常大。”他有些慌神,请了不少畜牧专家前来问诊,他们告诉邓唐良,他只注重了纬度和海拔,却忽略了水分和土壤。

好在,适者生存。历经艰辛存活下来的种猪生命力十分顽强,在邓唐良饲养员的精心呵护下度过了生死难关,逐步适应了新环境,在新猪场安下了家。邓唐良和员工们开玩笑,说这些猪都是“猪坚强”。

养猪有风险。2016年,一场台风袭击了猪场所在的山,造成山体滑坡,所有道路全部被毁,猪舍倒塌,野外放养的藏香猪被洪水冲走,现场一片狼藉。台风过境,邓唐良独自一人开车前往猪场。“车子阻在半道上,当我走过坍塌的路面,到达猪场员工面前时,他们一个个都哭了。”但哭完以后,大家又重新聚集起来,去下游寻找搜救生还的藏香猪……

养猪只是第一步。藏香猪长大了,他又开始为几千头成品猪的销售犯了愁。

官员下海创业,最怕纸上谈兵。邓唐良最初的想法很天真,他看好高端猪肉的市场,一心只想做最高端的产品,不曾想最难的事儿却是销售——普通猪都有市场渠道,但藏香猪作为特种猪却没有。这时他才知道,要新建一个市场渠道是多么艰难。

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他首先想到的是找下游加工企业。“当时找了一家著名的火腿加工企业,但产品不对路,无论是多么地板价,对方都不接受。”邓唐良告诉记者,“我还联系过一个老板,想把猪肉作为礼品送人。时间紧急,就两份东西,我自己开车大老远送过去,结果因为堵车耽搁了时间。当我开车将猪肉送到时,对方早就拂袖而去了。”后来,为了推销这藏香猪,他还特地开过饭店,结果亏得一塌糊涂。

风险之外,邓唐良难免有心理落差。以往,当县长时,邓唐良工作有秘书,出行有司机;创业后,大多数时间他都独来独往,联系的朋友少了,村里人的称呼,从尊称变成了“老邓”……

最难的时候,养猪场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邓唐良整宿整宿睡不着觉,连日奔波身体抱恙。妹妹心疼他,几次三番劝他,放言只要他放弃之前的借款都可以不要。邓唐良很执拗,不愿意。他说自己是别无选择只能坚持,也始终坚信所有的困难都是破晓前的黑暗,而黎明终将到来。

鹰翔长空(当过县长局长总编辑的老邓,自认事业触到天花板辞职回乡下养猪,7年后……)

鹰翔长空(当过县长局长总编辑的老邓,自认事业触到天花板辞职回乡下养猪,7年后……)

老邓散养的藏香猪。 采访对象提供

浪漫

黎明确实等来了。

近年来,他的藏香猪品牌渐渐地有了知名度,闯出了一些市场。今年春节,邓唐良和家人外出吃饭,从未中过奖的他幸运地抽中了饭店的一等奖。他跟记者唠叨,说这可能预示着他有好运气。

记者去看猪场,发现已不是想象中的小打小闹。邓唐良的猪场占地2735亩,建成了浙江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藏香猪存栏量达到1.1万头。近年来新开发的项目是浙江省10万以上标杆猪场,一期工程3.6万头已建成投产,二期工程规划12万头规模,将于今年5月开工建设,年底建成。另外,邓唐良还打造了线上商城,完善了中高端的产品线。

也许是在体制内工作多年,又从事过多年体制机制改革的研究,邓唐良对企业的风险控制和股权机制格外上心,特意设立了名目繁多的规章体系,来规避采购过程中的贪腐问题。

在外人看来,邓唐良有时会有莫名的坚持,他自己则把这看作是“知识分子的浪漫”。

比如,老邓坚持要把猪场叫成“牧场”,还给牧场起名为“央泱云上牧场”。又比如,老邓对科学养猪和互联网技术展现出巨大的热情,立志要打破旁人对养猪“脏乱差”的刻板印象,在他的要求下,牧场封闭管理,进入需要经历严格的消毒,还需要换鞋。在“牧场”内,记者竟然闻不到一点异味。

采访时,海拔1500米的大洋镇木栗村牛路坑林场飘起了小雨,山林间形成一片云雾缭绕的朦胧。这样的意境倒是真和“云上牧场”的名称颇为契合。

鹰翔长空(当过县长局长总编辑的老邓,自认事业触到天花板辞职回乡下养猪,7年后……)

老邓的“牧场”。 朱凌君摄

邓唐良的“野心”不止于此。2017年,邓唐良在西藏那曲建立了公司,投资藏牦牛和藏香猪产业。2018年,邓唐良到贵州丹寨投资丹寨黑猪产业,后来又到四川红原投资牦牛产业。

他解释,一方面,是响应国家号召参与东西部协作和精准扶贫工作;另一方面,则是想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接下来,邓唐良希望将品牌打造成知名品牌。“融资的事宜已在洽谈中,我希望能在未来的3到5年内做到上市的规模。”说这话时,邓唐良正站在山坡上,意气风发,有点“领导”的威风。

近期,邓唐良拒绝了许多采访,记者问他为什么?“我做的不是什么的不得了的事。”邓唐良说,他也从没想过要励志。他坚持认定,这只是一次发现机遇谋定而后动的职业选择,不应该因为“县长”“总编辑”等身份,就被打上特殊的标签。谈话间,他也透露出对近年来持续高涨的考公务员热潮和不断缩小的报录比例,表现出一丝忧虑。他说,年轻人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怎么都向体制内扎堆?

“今当击水三千里,鹰翔长空展宏图。” 采访结束后两天,邓唐良给记者发来这样一段文字,是他最近新创作的一首诗。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朱凌君 摄

题图:邓唐良正在讲述他的猪场的远期规划。

来源:作者:朱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