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这一年对于他(“他回家抱住孩子,抱了很久”:如何对机场工作人员心理辅导?)

“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已过一月,对民航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2022年4月11日,在民航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民航局航空安全办公室副主任吴世杰表示,事故对民航一线从业人员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一定冲击,部分员工情绪波动,尤其是部分年轻空勤人员出现应激心理反应,情绪较低落。

过去的这一年对于他(“他回家抱住孩子,抱了很久”:如何对机场工作人员心理辅导?)

2022年3月21日,机场工作人员引导MU5735航班乘客家属集合。 (人民视觉/图)

事故发生以后,广东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寇觉中带领团队为国内一家机场的相关人员做了三场心理危机干预。他发现有的年轻人突然变得沉默、不爱说话。也有一些工作人员改变了对人生、世界的看法,体会到亲情的重要性和人生的不确定性,给远在外地的父母打电话或是回家紧紧抱住孩子。

民航一线从业人员和事故救援人员都属于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林勇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对他们疏导的方法包括事先提供必要的自我心理调节的培训、开通心理援助渠道(如热线电话和心理专家求助方式)、安排每天工作结束后的分享等。

北京中科心研科技有限公司“心守护”设置了心理应急援助专线,为东航空难家属、亲友及一线工作人员提供全天候心理应急援助公益服务,刚一开通,一位与遇难者共同工作12年的求助者便拨来电话,起飞前还见过面,突然听到遇难的噩耗,他无法接受。

寇觉中从事心理咨询服务及心理教育近三十年,曾参与汶川5·12汶川地震后心理援助和新冠疫情期间封城居家隔离人员的心理援助。他认为,让机场工作人员走出情绪,除了倾诉,还要让他们感到职业认同感——在这种重大灾难的家属面前,语言可能是无效的,只能陪伴。同时,心理体检和身体体检一样重要,也需要日常开展。

对于机场工作人员的心理辅导是如何进行的?寇觉中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专访。

语言可能是无效的,只能陪伴

南方周末:事故发生多久后,你们去为机场工作人员做心理辅导?当时的状况如何?

寇觉中:事故后一周,机场主动联系我们。事故刚发生时,大家可能没充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过了几天,发现大家的情绪都缓不过来。

有个女生,每天都很难过,哭了四五天,一些年轻人突然变得沉默、不爱说话,对工作无所适从。再比如机场的一些工作人员,事故发生时,他们等待飞机回来。那一个小时,机场所有进场、出场的飞机都停了,就是为了等这架飞机回来,(但是飞机没有回来),这些工作人员受到很强烈的刺激。他们得知遇难这一消息反应很大,有的人整个坐在地上瘫了,不停地哭。

南方周末:除了这些工作人员之外,接受心理辅导的还有哪些人?

寇觉中:主要是两批人,一是负责机场日常运作的人员,二是负责接待家属的机场工作人员。接待家属的工作人员跟我说,一位父亲的儿子在飞机上,是个大学生,这位父亲当时崩溃了,嚎啕大哭,瘫坐在地上;还有一位孕妇,直接在机场晕倒了。

机场接待家属的这些“小年轻”吓傻了。他们当时扶着家属,不知道说什么,语言很苍白,只有拥抱、搀扶。我当年去汶川做心理危机干预也是类似,在这种重大灾难的家属面前,语言可能是无效的,只能陪伴。

南方周末:年轻的机场工作人员年纪多大?年龄大一些的工作人员,情绪会不会好一些?

寇觉中:年轻的都在二十岁左右,很多人刚刚工作一年。年纪大的会稍微好一些,有四十多岁的,但也都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

过去的这一年对于他(“他回家抱住孩子,抱了很久”:如何对机场工作人员心理辅导?)

2022年3月21日,在临时接待区,工作人员在准备与MU5735次航班接机人员进行沟通的材料。 (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卓、李玉楼/图)

感到的不只是悲伤,还有职业认同感

南方周末:对他们的心理干预分为几步?有哪些内容?

寇觉中:大概分为四个步骤,每一环节半个多小时,总共三个小时左右。

首先是告别仪式。3月26日晚上,发布会宣布123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我去做心理辅导刚好是之后一两天,所以大家集体站起来默哀告别。

第二步是倾诉。每个人轮流讲你经历了这件事情,自己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把想表达的都讲出来。

第三步是内观和觉察。闭起眼睛有意识地做内观,回望和思考:事件发生以后,自己是什么样的心理心态?这几天生活中联想到的最多的场景、问题是什么?很多人觉得生死离自己很遥远,现在一下子被拉近了,做这一步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面对创伤下的心理和自我。一些人闭着眼睛做内观,还一直在哭泣,说明内心反应非常强烈。紧接着是心理疗愈。我从咨询师角度分析,怎么看待他们的问题,这称为心理暗示,在大家处于放松和半催眠的状态下,向他们灌输一些新的观念。

最后一步是心理包扎。所有人手牵手拥抱在一起,互相支持、告别。一是告别这件事,二是告别心里的那些牵挂的人。

南方周末:心理暗示和疏导是如何进行的?

寇觉中:最关键是树立自我认同感。比如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去灾区做心理辅导,是我们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同。

这次对机场工作人员而言,也是相同的道理。自己在现实生活只是偶尔帮助家人、同事、朋友,但在这么重要的事件中,帮助了这么多需要得到帮助的人,可能只有一两个小时,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件事百年、几十年不遇,自己亲历了,并且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给予了家属一些支持,感到的不只是悲伤,还有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这样让大家调整思路,也唤起了在工作中的职业认同、责任、更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这一点是他们没有想到的,他们突然觉得,自己是如此重要。

南方周末:这些疏导方法是常规路径吗?还是专门设计的?

寇觉中:除了倾诉这种常规的方法,其他都是非常规的,咨询师面对不同的创伤者,要用不同的方法。去之前当然要做一些准备,包括了解这件事和他们的情况,我们也提前准备了纸、笔等一些工具帮助整个辅导过程。

南方周末:辅导过后,大家的心理状态调整得如何?

寇觉中:好多了。相对家属来说,他们毕竟是间接接触。但是对家属来说,可能一年都过不去,未来还需要心理援助。

很多人经历这件事情以后,忽然对亲情有了很强烈的认同,经常给远在外地的爸爸妈妈打电话。一位男工作人员跟我说,他过去工作很忙,对两个孩子很少关心,他当天回去以后就紧紧地抱住两个孩子,抱了很久。孩子觉得很奇怪,但还是很开心。经历生命丧失性的事件,会让幸存的人、亲历的人对生命突然地珍惜。

还有一个小伙子,上班才一年,过去觉得工作都是电子化的东西,没有太大感觉。但通过这件事,真正体验到了责任两个字的意义,一下子对在机场工作有了强烈的价值感和认同感。

心理体检和身体体检一样重要

南方周末:对于机场、机组工作人员,平常应该怎么做好心理辅导?

寇觉中:日常心理辅导叫“心理服务”,主要内容有三个。

首先是每年给大家做常规的心理体检,主要是心理测评,一年两次。心理体检和身体体检一样,都是必需的。给每个人建立心理档案,包含职业认同感、工作压力、管理人际关系等一系列量表。

二是心理课堂。定期根据机场的需求,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心理讲座,一年有若干次不同的课程。

再就是呼叫中心的心理咨询热线服务,这些热线电话都是7×24小时开通的,大家有需要就可以拨打,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提供服务,内容涵盖各个方面,不仅涉及工作,还可以涉及夫妻、子女关系等。

发生危机事件之后,机场和其他单位关心到员工的心理健康,邀请专家做危机干预是很正确的方式,未来,很多单位都需要心理服务。

南方周末:此次事件发生后,很多人都产生了恐惧。怎么克服对飞机的恐惧?

寇觉中:事故发生后,我坐飞机从广州回西安,说实话都感觉有些心理压力,也是因为接触到了真正经历这些的人。对于坐飞机,第一,不能因噎废食。大家受空难影响比较大是因为一旦有难,99%的人都不能生还。但是飞机失事和道路失事其实是一样的,还是要有现实评估。出行的交通工具就这么多,肯定要做一个选择,理性分析,包括时间、事故率等。

第二,要相信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飞机是目前所有交通工具中最便捷的。大家决定出行,恨不得马上到,不想在旅途中耗费太长时间。就像一下班就想马上到家一样。这样还是得选择坐飞机。坐了第一次之后,第二次就没感觉了。心理学上叫“脱敏”。

第三,生活中的风险是方方面面。吃东西、走路不小心被撞了,在小区散步被小狗咬了……对生命健康有威胁的事件无处不在。活着,继续朝前走,就要有勇气面对不确定,我们无法用尽力气完全规划好人生。

南方周末记者 宋炳晨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符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