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生举人进士的区别

贡生举人进士的区别


一、濮阳网友解答:


1.科举,是古代选拔人才的一项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科举制度发源于隋,确立于唐,成熟于宋,巅峰于明清,后在清末被废除,但科举制度的影响力仍然巨大,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处处可见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子.

2.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贡生、茂才……等等,这些都是科举考试中的常见术语,很多人分不清楚他们的区别,往往混淆.

3.实际上,这些称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面以清朝为例,说明上述概念的内涵.清朝科举制度分四个等次,四级考试,由低到高分别是:童生试,童生考秀才.

4.清朝规定,读书人想要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必须在州、府、县等官方学校学习,在校学生不管年龄大小,一律被称为“童生”,所以不乏满头白发的“童生”.

5.童生需在学校就读并参加童生试,通过童生试入学者被称为生员,也称秀才.有些府、州、县的生员(秀才)特别优异者,可以直接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把有人才贡献给皇帝,跟贡士的“贡”表达的同一个意思,上贡、进贡的意思.

6.清代贡生,别称“明经”,也就是说贡生就等于明经,都是一个意思.乡试,秀才考举人.秀才享受减免赋税劳役优惠,但秀才不是功名,不能直接做官,想做官必须参加各省统一组织的乡试,通过者被称为举人.

7.举人可以做官,所以《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了举人,才会欣喜若狂,但需要等待吏部出现职务空缺才有可能递补为官,而且都是品级很低甚至终身沉沦在基层.

8.因为乡试都是安排在秋后,所以也被称为“秋闱”.会试,举人考进士.举人既可以做官,也可以继续学习考取进士.

9.会试由礼部组织,就在京城统一进行,各地举人齐集京师,同台竞技,最后几家欢喜几家愁.名落孙山者打道回府,来年再战,通过会试者,即为进士.

10.因为会试在每年春天举行,因此被称为春闱.殿试,进士选三甲.被录取的进士还需要皇帝或者授权的知贡举,对会试录取的进士进行测试排名,一甲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11.二甲若干名,三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明清时期,会试合格者统称贡士,参加殿试后赐出身,方称进士.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会试合格者直接称为进士,而错认为殿试第一的状元比进士“更高一等”.


二、宁安网友解答:


1.举人是明朝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考试通过的人.贡生是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的人.

2.参加乡试,乡试中被录取的人为举人,只有一种选拔方式.可参加会试如被录取的称贡士.进士与举人不同,所有进士理论上都是可以被直接授予官职的.

3.说白了,进士其实就是举人的“升级版”,是举人考取直接做官、不用候缺的资格.中国古代的进士一般分三等,即所谓三甲(不是医院那种).

4.一甲称进士及第、通常会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之职.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这些人中成绩好的一般会被挑选出任翰林院庶吉士.


三、深州网友解答:


1.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2.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

3.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

4.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5.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元”.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也就是说,进士比贡士高一级,比举人差不多高两级.

6.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