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科举考试中的第三名被称为“探花”

为什么科举考试中的第三名被称为“探花”


一、凌海网友解答:


1.历史学习之窗为您解答.说起科举,这可是中国古代的高考,它的第一二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和探花.其实一开始“探花”并不是表示科举考试的第三名,这个词和科举考试有关系,但是和第三名没什么直接关系.

2.“探花”一词最早是在唐代出现的,在当时,进士及第后会举办一个宴会.在宴会开始之前,会先从及第的进士中挑两名最年轻的进士,他们俩就被称为“探花”,而之所以称他们为“探花”,是因为他们要在园子里采摘鲜花,然后用摘到的鲜花去迎接状元.

3.所以说,此时的“探花”并非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科举第三名的“探花”.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以第一甲第第三名进士为榜眼.

4.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

5.由于“探花”这个词的出现率颇高,全国上下,都知晓这个名词,况且,总要有个“第三名”的代称,于是到了南宋后期,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探花”就演变为了“第三名”的专有名词了.


二、邓州网友解答:


北宋将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加上唐代有庆祝进士及第的探花宴,但是探花用于进士第三名的称谓据推测是在明朝


三、平湖网友解答:


1.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科举考试中“探花”的起源.大家都知道,在明、清科举考试中,合格者分三甲,一甲仅三人,谓之进士及第,他们又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2.举子一旦幸中此选,声誉顿时雀起,其授官之优渥,仕途之亨达,当非一般进士出身者可比.这些称号在民间也有很大影响,即使是科举制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的今天,依然家喻户晓.

3.探花的名称,起源很早,由于他的含义和地位在历史上前后都有所变化,文献对此缺乏明确记载.进士科自中唐起,大为朝野所重,故新进士及第后,礼节繁缛,宴游大盛.

4.首先要向主司谢恩,行座主、门生之礼.接着,全体新进士齐赴期集院,开始各种宴游活动.皇帝亲赐的酒席,谓之闻喜宴.

5.宴于曲江者,谓之曲江大会.宴于慈恩塔下,即席题名于塔身者,谓之题名席.有专食樱桃者,谓之樱桃宴.踌躇满志的新进士还遍游长安名园,每到一处即设席下宴,则谓之杏花宴.

6.为主办此类活动,新进士推请“一人为录事,其余主宴、主酒、主乐、探花、主茶”亦各有所辟.宴毕游园,出任探花使者必须比别人先采得园内名花,否则就要挨罚.


四、百色网友解答:


1.探花一词与唐代科举考试之后的活动有关.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榜上有名的士子喜庆之余,会相约举行盛大的宴游活动,叫做杏园探花宴.

2.此时是春季,正值杏花怒放之时,红杏遂被称为及第花.新科进士们要选出两名最年轻者当两街探花使,或探花郎,骑马遍游长安的大街名园,采摘各种早春鲜花.

3.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如果这两位探花郎没有比他人先得到牡丹、芍药等名花,就要受罚.探花郎的称呼原本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并没有关系,名额也不是一名,而是两名或者三名.

4.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

5.所有及第的人都是天子门生.到了南宋,探花正式成为第三名进士的专名. 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6.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元为头一个,第一之意).

7.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头虽然也是指状元,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唐朝没有榜眼之说,此时的探花郎也只是个与宴游活动相关的戏称.

8.到了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则分列其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面部的两只眼睛,所以称作榜眼.

9.北宋时的陈若拙没有文才却中得第二名,被时人嘲笑为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探花,于是榜眼成了第二名的专名.

10.因此可以说,科举考试的一甲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最终成于南宋.


五、高要网友解答:


1.“探花”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

2.活动之一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

3.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写道:“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

4.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也记载:“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

5.”由此可见“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最初是指及第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进士.所以说,当时所谓“探花郎”,主要含义并不是专指第三名.

6.例如:翁承赞是唐晚期即昭宗乾宁三年(896)崔谔榜进士第四人.(见孙映奎《唐才子传校注》及〔宋〕王迈《癯轩集》)仍然被选为“探花使”,沿袭着从进士中挑选年轻貌美的人为沿街探花郎的传统.

7.他在《擢探花使三首》诗中写道:“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

8.每到黄昏醉归去,詑衣惹得牡丹香.”流露出了自己当选探花郎的喜悦.这个词在五代、北宋时期出现极少,因为五代和宋朝时期的都城里都没有“杏园”,自然也就没有探花郎了.

9.探花什么时候被作为进士第三名代称的,这是个很难确切回答的问题.据清人赵翼的《陔余丛考》推测,大约从明朝开始,状元专指殿试第一名、榜眼专指第二名、探花专指第三名,才最终成为定式.


六、乐山网友解答:


1.为什么叫探花“探花”一词始创于唐朝.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活动之一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

2.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 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写道:“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

3.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也记载:“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

4.”由此可见“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最初是指及第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进士.所以说,当时所谓“探花郎”,主要含义并不是专指第三名.

5.例如:翁承赞是唐晚期即昭宗乾宁三年(896)崔谔榜进士第四人.(见孙映奎《唐才子传校注》及〔宋〕王迈《癯轩集》)仍然被选为“探花使”,沿袭着从进士中挑选年轻貌美的人为沿街探花郎的传统.

6.他在《擢探花使三首》诗中写道:“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

7.每到黄昏醉归去,詑衣惹得牡丹香.”流露出了自己当选探花郎的喜悦.“探花”一词的频繁出现,为其最终成为科举(主要是进士科)第三名的代称奠定了基础.

8.北宋开始,进士必须经过皇帝殿试,并且定立进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

9.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探花这名称跟状元、榜眼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七、丹江口网友解答:


1.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将名列第三的进士称为“探花”,这是为什么呢?这要从唐代科举考试之后的庆典活动说起.

2.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榜上有名的士子在喜庆之余,相约举行盛大的 宴游活动,叫杏园探花宴.此时增值初春鲜花怒放之时,大家从新科进士中选出两名年轻、英俊者当“探花使”,也叫“探花郎”,骑马遍游长安的大街名园,采摘各种早春鲜花,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探花郎”原本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没有关系,名额也不是一名,而是两名.到了宋代,会议结束后,皇帝还要亲自主持最高一级的殿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

4.第一名仍沿用唐朝的名号“状元”.放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第第三的姓名则分列其左右,好像人面部的两只眼睛,所以称作“榜眼”.

5.北宋徽宗年间,黄彦正为进士第三名,他家六兄弟中有三人荣登同榜进士,宋徽宗亲自写诗恭贺:“胜似状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


八、舞钢网友解答:


1.科举考试一甲三名,头名曰状元,二名称榜眼,三名唤作探花.状元、榜眼顾名思义都好理解,元为首,眼在其下.

2.但探花一词的来历颇有趣自唐中宗开始,新科进士放榜后由政府组织一场庆祝宴会,地点指定在长安当时著名的公园-曲江以示祝贺.

3.又因为时值每年三月的春花烂漫之时,又名“杏园宴”.宴会开始前在今科进士中选年少俊美者乘马采花,以助喜庆,遂称为“探花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