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57年发生了什么

苏轼1057年发生了什么


一、汉中网友解答:


1.公元1057年,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自家乡蜀地而出,顺江而下前往京师应试.当时的主考官就是后来非常喜爱苏轼的欧阳修,另一个则是梅尧臣,这个梅尧臣也是北宋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2.他们两个作为主考官,含金量自然是极高的.那时候的科举制度,就是规定一个题目.然后让应试的学生围绕题目去写出策论.

3.当时的策论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就围绕着这个题目,阐述了自己仁政的思想.整篇文章说理说的非常透彻,这得赖于苏轼引典有着很大的说服力,欧阳修读完后赞叹不已.

4.不过后来苏轼还是只得了个第二的名字,为什么呢?竟然是为了避嫌.原来当时欧阳修的弟子曾巩也一同参加了应试,曾巩师从欧阳修,也是个极其有才华的人.

5.身为后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当时是十分被欧阳修看好的.欧阳修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反应就是是自己弟子所作,那怎么办呢?

6.自己身为主考官,如果让自己弟子得了第一,难免会造成其他的社会影响.于是为了“避嫌”,欧阳修只好把他“弟子”的作品屈居第二.

7.结果拆封试卷后欧阳修就傻眼了,此等文章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苏轼所作,此时苏轼开始被欧阳修看重,果不其然在后来的复试时,苏轼的《春秋对义》真正的得到了第一名.

8.法当尧之时,为士.皋陶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9.——《刑赏忠厚之至论》这是苏轼文章里一个极有说服力的典故,应试结束后,当时的考官都不知道这个典故是出自哪里.

10.于是后来欧阳修就亲自问苏轼,苏轼就回答说,出自于《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果真回去把整个孔融传都翻阅了一遍,结果还是没能找到.

11.没想到这时候苏轼说:“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12.”意思就是,曹操击败袁绍以后,将袁绍的儿媳妇甄姬赏赐给了曹丕.孔融知道后就对曹操说,周武王当时灭商后将妲己赏赐给周公,也是将敌人美貌娇艳的女眷赏赐给别人.

13.一向多疑的曹操对此竟然深信不疑,后来翻遍史书却找不到出处,只好私下过来找孔融虚心请教.没想到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是这是孔融知道曹操的事情后自己杜撰的,不难看出孔融是在讽刺曹操的不德兴为.

14.欧阳修听到这里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苏轼的这个典故也是杜撰的.按说古人用典都比较讲究,特别是在魏晋时期,文风都讲究用典华丽.

15.一般古代文人对着用典都很有讲究,像苏轼这种编造的按说都会被文人所不齿.不过欧阳修可不这么认为,欧阳修相反还对苏轼赞不绝口,对于苏轼的敢于创新极为欣赏.

16.称赞他“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果不其然,后来的苏轼在北宋文坛独步天下,与欧阳修也成了忘年交.

17.事实上经过后来的查找,这个典故是是周公的事例,只是苏轼考试时记差了,苏轼把这个典故安在了尧的头上,才会有着这件趣闻.


二、黄山景区网友解答:


1.公元1057年苏东坡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年录取进士388人,苏东坡名列第二,他的弟弟苏辙名列第五.


三、大冶网友解答:


1.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得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四、宁波网友解答:


1.公元1057年,京师汴梁,文人聚集,热闹非凡.那一年,苏轼20岁,章惇22岁.两人同样年轻气盛,抱负非凡,上京赶考时,因为同样的目标,很快便引为知己.


五、溧阳网友解答:


嘉祐二年(1057年),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4-1056)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