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前三甲指的是什么

中国古代科举前三甲指的是什么


一、甘孜(康定)网友解答:


1.科举正式成为制度,是隋唐时期开始的.大致分为考秀才、考举人和考进士.其中最高级别的人考进士,因为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所以考中的人称为天子门生,极为荣耀.

2.殿试名次的排列分为三甲,一甲共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其中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

3.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传胪后颁发上谕,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宋代人曾说,“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4.”可见考取状元,是多么光荣的事.在形式上,皇帝对于前三甲也给予极高的待遇.在清代,有殿试传胪典礼,十分隆重.

5.典礼时到,礼部堂官诣乾清门奏请皇帝礼服乘舆,引入太和殿升座.此时,中和韶乐奏隆平乐章;阶下鸣鞭三响.

6.鞭用皮制,长一丈余,司礼者执鞭柄由下飞舞,回旋而上,鞭声清脆悦耳,响彻云霄.鸣鞭毕,丹陛大乐奏庆平乐章,读卷大臣等官员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礼.

7.大学士进殿从东楹的黄案上取出黄榜,授给礼部尚书,陈于丹陛正中的黄案之上.这时,丹陛大乐又起奏,鸿胪寺官员引新进士就位,宣读制诰:“某年某月某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8.”传胪官唱第一甲第一名某人,引出班跪于御道左侧;唱第一甲第二名某人,引出班跪于御道右侧稍后;唱第一甲第三名某人,引出班跪于御道左侧再稍后处.

9.然后唱第二甲某人等若干名,第三甲某人等若干名,不引出班.唱名毕,鼓乐大作,大学士至三品以上各官及新进士均行三跪九叩礼,中和韶乐奏显平乐章.

10.典礼完毕,皇帝乘舆还宫.礼部尚书用云盘奉黄榜,置于彩亭之中,在礼乐仪仗下出太和中门至东长安门外,在长安街张挂三日.

11.新进士左出昭德门,右出贞度门,一甲三人随榜亭由午门正中出.由于丹陛中石只有皇帝才可以踩践,所以午门的中路除非皇帝出行从不开启,殿试传胪后准许文武一甲进士由此门出,这是连亲王宰相也不能享有的隆遇.


二、韶山网友解答:


1.从宋朝开始,中国科举就有以“三甲”区别进士的做法.而区别的标准,便是进士们的考试成绩.在科举占据选拔人才主流渠道的情况下,进士们通过全国选拔,本来就被认为最优质的一批人才.

2.三甲的区分,则是找出当中最优质的一批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因为科举制度的发展,越到后面,越趋向成熟.所以,我们把进士三甲之间的区别,放在清朝比较.

3.清朝时,三甲中的“一甲”只有三个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人数不固定,他们被称为进士出身.二甲中的第一名被称为“传胪”.

4.三甲人数同样不固定,他们被称为同进士出身.朝廷根据这些新科进士的成绩,为他们安排相应的待遇.(注:明朝时二甲、三甲第一名,都可称为传胪.

5.)按照清朝规定,新科进士中,除一甲三人和传胪外,其余进士在殿试后,仍需参加由朝廷派大臣亲自监考批阅的朝考.

6.通过朝考,进士们可以获得庶吉士身份,入翰林院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二甲会比三甲,更容易通过考核.因为考核过程会计算分数.

7.二甲出身的进士,他们在殿试时,便已获得五分,只需在会试和朝考中,只需要一次获得二等,分数便可达标.而三甲出身的官员,则需要两次都获得一等,难度更高.

8.至于一甲级别的进士及传胪,则直接入翰林院,无需再次考核.翰林院是朝廷储备高级人才的地方,历来有“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

9.一甲出身的进士,起点较高,也最为稳定.其余进士,如果成为庶吉士,还需要进入翰林院继续研习,才可获得官职.

10.即便同入翰林,一甲出身的进士,仍有优势.同在翰林,一甲出身的进士是以翰林院修纂、编修的身份,跟这些庶吉士一起深造.

11.换句话说,他们已经早早获得官职.而且比传胪的级别高.修纂是从六品,编修是正七品,传胪获得的检讨只有从七品.

12.庶吉士在翰林院经过学习后,会参加考核.被评为一等的庶吉士,可以留在翰林院内,获得官职.但这些庶吉士只能获得检讨、编修的七品官职.

13.如果庶吉士被评级较差,就只能获得知县一级的地方官,六部主事、司务、笔帖式等属官.庶吉士跟一甲进士比,起点较低,且仕途的过程并不稳定.

14.其余没有成为庶吉士的进士,吏部也会根据考核结果,分配不同的官职.这些三甲的进士,对朝廷而言,仍是人才.

15.毕竟就连考不上进士的举人,都可以参加吏部考核当官,何况这些已经通过选拔的进士.进士可以得到的工作待遇,受朝廷用人情况影响很大,较不稳定.

16.清朝入关初期,顺治年间,人才短缺,对进士极力拉拢.这段时期,可以说是清朝当官的一个黄金期.不仅获得官职容易,很多重要官职也有空缺.

17.《清会典事例》记载,顺治三年:“二甲一名到五十名,除部主事;五十一到三甲十名,除中、行、评、博;十一名至二十名,除知州;

18.二十一名至五十名,除推官,余除知县.”但官职数量毕竟有限,从康熙年间开始,官缺紧张.进士需要等到现有官职出现空缺,才有机会上任.

19.以至于一些人考中进士十年后,仍没有获得官职.所以,跟庶吉士相比,这些进士的仕途更加不稳定,起点也更低.

20.在康熙中期以前,二甲、三甲仍有一个区别.二甲出身的官员担任京官.三甲则担任地方官.清朝中期开始,进士获得官职前,都要通过学习考试.

21.根据考试结果、年龄,为他们安排实际官职.对于一甲、二甲、三甲的进士来说,不仅获得官职的难度有很大区别,将来仕途升迁上,仍相差极大.

22.雍正以后,清朝对官员升迁,主要注重品行、政绩.一甲出身的官员,明显可以获得更多历练的机会.而且,一甲,庶吉士,吏部挑选的三甲进士,三者之间,都有不同的升迁途径.

23.相比较而言,一甲进士出身的官员确实大于庶吉士出身的官员.而庶吉士出身的官员,也大于吏部挑选的三甲进士.

24.所以,一甲出身的官员,在清朝占有很大优势.当然,这个并非绝对.清朝历史上,有状元郎退休后仍是低级官员的案例.

25.康熙四十二年的状元王式丹,因为考上状元时已经58岁,身体太差,不受康熙重用.退休时,仍是从翰林院六品官修撰.


三、亳州网友解答:


1.古代科举的三甲,以清朝为例.一般会试是在三月份举行,称为春闱,四月份放榜,录取的称为贡士.贡士五月份参加殿试,殿试对会试的录取学子重新排名次,一般不会刷掉人.

2.殿试因为是皇帝主持的,不设主考官,但有阅卷官,又因为皇帝也会阅卷,相当于是阅卷官了,为了避讳其他人叫做读卷官.

3.皇帝不会直接阅卷,而是其他读卷大臣选出十份试卷,逞阅皇帝,让皇上自己排名次,皇帝排好名后会同其他试卷一起放榜.

4.所有人共分三甲,第一甲只去三人,排在第一名的是状元,第二名的是榜眼,第三名的是探花.第二甲和第三甲人数不定,二甲第一名也很荣耀称为传胪.

5.第一甲的三名学子,皇帝赐进士及第,第二甲的赐进士出身,第三甲的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的三名进士不必参加朝考,直接给官做.

6.其余的需要参加朝考,重新排名,第一名的称为朝元.朝考表现好的会留在翰林院当庶吉士,其他的分在京城各部院当散职.

7.新科进士除了第一甲都有一个实习期,实习期满有的留在翰林院,有的留在京城部衙当个小官,有的进宫打个杂,撇点的外放知县,判通啥的.

8.提问者问前三甲指的是什么?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进士始分三甲.这是三甲的由来,从此有科举了三甲之说.

9.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前三甲指的前文所写取中的进士.一般我们说自己常常班级前三,一般就是第三,求职时工资五千到八千,往往就给五千.

10.小说中写的位列三甲,大概就是第三甲的第几名吧.要是第一甲,肯定会说高中探花郎,高中榜眼,高中状元,不会说自己位列三甲.

11.现代人一般把前三甲等同于前三名(要注意的是三甲医院指的是三级甲等医院),新闻标题某某队有机会进三甲,说的就是第三.

12.非要抬杠也不排除是二甲的人,位列前三甲顺口.一般状元就是状元,从古至今都是第一的意思.但明清以前榜眼、探花并不特指第二第三.

13.黄梅戏里唱“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一是为了好听,二是确实考了第一,要不然会这样唱“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榜眼,中榜眼…”或者“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列三甲,列三甲…”我们中国人有状元情结,戏文里常常是状元郎的事,要是和一个三甲的进士搞出点幺蛾子大家接受不了.

14.现实中能考取三甲,非常了不起了.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写的是中进士了,不是中状元了.

15.苏东坡会试第二,殿试却是二甲.张居正是二甲第九名,曾国藩殿试成绩是三甲四十二,而此前他考了七次才中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