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到硝烟的“战争”
与相对单纯的“抢人才,抢技术”相比,以色列和伊朗这对中东“死对头”围绕乌克兰专家的争抢却充满了血腥味。20世纪90
年代初,以色列认定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不断发出战争威胁,并千方百计阻止伊朗从外部获得武器特别是防空武器,因为这将严重束缚以空军的“先发制人”行动自由。1994年,深陷前南斯拉夫内战的克罗地亚借了大笔外债,才凑齐两亿美元,从乌克兰买来一个营的S-300PS地空导弹,为了用好这种原苏制武器,克方还聘请不少于20名乌籍专家提供技术保障,他们大多来自量子、光线等设计局,负责解决S-300PS导弹营必需的ST-68U搜索雷达、地形监测车等关键设备的技术问题。其实,克罗地亚人压根没想过动用这些武器,只是吓唬塞尔维亚主导的南联盟不要出动空军,当1995年克军顺利摧毁境内的塞族割据政权“克拉伊纳共和国”后,克总统图季曼马上想到的是赶紧把这个“吞金兽”转卖掉,以填补政府预算的亏空。当时除了美国和欧共体(今欧盟),克罗地亚最亲密的盟友是伊朗,两国都支持波黑穆克联军,共同打击塞族武装,当年满载武器的伊朗货轮一到克罗地亚的里耶卡港,便由克罗地亚和波黑穆族政府“对半瓜分”。现在,克罗地亚不想要的S-300PS,正是伊朗眼里的“宝贝”。
克伊两国的意图,很快被神通广大的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侦知,特拉维夫随即采取行动。摩萨德特工一方面做克罗地亚政府的工作,另一方面又积极联络乌籍军工专家,希望他们为自己所用,阻止导弹流入伊朗之手。一名乌籍专家回忆,当时导弹都存放在克罗地亚普勒、凯列斯金涅茨的仓库里,以色列特工采取软硬兼施的办法,参与到他们检查保修S-300PS导弹的工作中,“有些导弹的贮运发射筒被人为地毁掉原始生产商打的铅封,‘违法’偷看了筒内的导弹元器件”。甚至有些态度不明朗的乌克兰公民收到了多封匿名信,里面谈到他和家人的前途问题,显然写信者的意思是提醒他们别跟伊朗人有什么来往。经过一番折冲,2004年,克罗地亚政府将大部分S-300PS导弹武器装上轮船,从里耶卡发往美国,成为美国军事科研单位的“砧板之肉”,算是了结了这场恩怨。
不过据俄罗斯《技术与武器》杂志披露,经总统图季曼默许,伊朗革命卫队的掩护公司还是从克罗地亚获得了S-300PS的技术资料复制件,出面承办此事的是克罗地亚国有武器进口公司(RH ALAN),至今无人知晓克罗地亚从中赚了多少钱。更有意思的是,以色列人也同步获得相同的文件。另外,伊朗人也通过克罗地亚、亚美尼亚等国途径,接触并邀请乌克兰专家提供进一步的S-300相关资料,帮助本国与俄罗斯谈判引进新型S-300系统,并为自己研制国产“信仰”373防空系统提供指导。以色列《新消息报》曾援引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议员奥缅里琴科的话说,1999年,乌克兰总统库奇马默许国防部门和海关放行了一艘载有多枚可携带核弹头的Kh-55巡航导弹的货轮离开敖德萨,该船经停土耳其、希腊、塞浦路斯和叙利亚后,经空运将导弹运到伊朗德黑兰,而伊朗正是在乌克兰专家的帮助下吸收技术经验,从而推出“山寨版”的国产“薮猫”巡航导弹。
韩朝“各取所需”
对乌克兰军工人才的争夺,还延伸到遥远的朝鲜半岛。1995年,韩国总统金泳三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棕熊项目”合作计划,以抵债的名义从俄罗斯引进T-80U坦克、BMP-3步兵战车、“混血儿”M反坦克导弹、“针”便携式地空导弹等四种装备,同时邀请俄罗斯专家参与地空导弹、弹道导弹等项目研制。曾参与该项目的前韩国驻俄武官尹钟九透露,虽然俄罗斯武器价格便宜,但售后服务实在太差,尤其在韩俄合研武器时严守技术秘密,令韩国国防科学研究所(ADD)徒唤奈何。
为了摆脱对俄全面技术依赖,从金大中政府开始,韩国便有意识地从独联体国家入手,进行技术和人才引进工作,其中尤以乌克兰为重点。据香港《亚太防务》披露,一名从国家安全企划部(ANSP,今国家情报院)退休的韩国商人“K先生”从90年代后期就开始在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从事贸易和投资,积累了广泛人脉,他先是通过关系网从乌克兰买来大量退役武器装备,运往浦项制铁公司拆解,还帮助韩国军工企业获得许多短缺的贵重金属。由于合作顺利,乌克兰和俄罗斯政府在1995年又同意“K先生”的公司购买那些被销毁的洲际弹道导弹废品,这些被列入销毁名单的洲际导弹原先部署在乌克兰,根据美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方在1993年达成的协议,他们从乌克兰撤出后运到俄罗斯远东销毁。“K先生”称,乌方给他的废弃导弹名单包括射程超过1万千米的R-36洲际导弹、UR-100N洲际导弹和RT-2PM洲际导弹。不难看出,经济窘困的乌克兰与俄罗斯颇有些“病急乱投医”的味道,如此重大的洲际导弹销毁工程竟然假手外人,这就给韩国情报机构获取导弹机密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K先生”透露,ANSP在获悉他有权收购洲际导弹后,立即让他“不惜代价搞到能用的导弹零部件和相关发射设备”,并专门抽调特工来协助他完成这个任务。此后,“K先生”长时间坐镇在远东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非法采购那些“在名义上应被销毁”的退役弹道导弹。
为避免引起乌俄安全部门怀疑,“K先生”开设了大量掩护公司,并广泛运用行贿等手段从负责管控退役导弹的乌俄两国军官手中直接提货。更关键的是,他还成功从乌克兰南方设计局和南方机械厂找到多位退休专家,充当自己公司的“顾问”,由他们指点从退役导弹上拆卸哪些重要部件。1996~1998年,“K先生”为韩国搞到5 000多吨与导弹有关的零部件、推进剂及各种相关设备,其中不少是从被封存的导弹上直接拆下来的,拆卸工作之所以如此“精准”,没有乌克兰行家的指点,是万万不行的。为了表彰“K先生”的贡献,时任韩国安全部长的李钟赞还给“K先生”颁发了一枚奖章。但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2007年,乌克兰和俄罗斯安全部门采取联合行动,一举端掉“K先生”的秘密行动网,“K先生”尽管先一步逃回韩国,但他留在乌俄境内的大笔产业却被没收,更让他寒心的是,韩国政府全盘否认与“K先生”有任何关系。
与小有收获的韩国相比,朝鲜针对乌克兰军工人才的工作却往往“铩羽而归”。2013年,乌克兰国家安全局曝光一起朝鲜特工试图招募洲际导弹技术专家的间谍案,这成为朝鲜谋求发展远程打击力量的“新证据”。乌方官员称,当年夏,朝鲜驻白俄罗斯商贸代表处的职员柳成哲(音)和李太吉(音)从2011年起通过互联网与拥有洲际导弹研制技术的乌克兰南方设计局人员联系,引起乌国家安全局的注意。由于网上联络未果,柳成哲和李太吉于2012年夏来到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洛夫斯克市,希望实地寻求与南方设计局乃至洲际导弹生产厂——南方机械厂联系。两名朝鲜人每天都到当地的列宁广场溜达,专门找老年退休员工聊天,以便寻找与南方设计局或南方机械厂有关的线索,但他们丝毫没有觉察到乌克兰警方对其实施的跟踪监视。经过努力,柳成哲和李太吉终于找到一位南方机械厂的退休工程师,并给了一些美元,要求他介绍更多老同事。在退休工人的帮助下,朝鲜客人如愿以偿地见到一位乌克兰技术总师,见面后,朝鲜人拿出3 000美元给乌克兰专家,请求后者提供R-36M导弹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构造、燃料配方等资料,但专家认为朝鲜人给的钱太少,不能成交。在双方围绕费用问题进行一番争执后,乌克兰专家最终答应提供资料,但他一转身就向乌克兰国家安全局报告。结果,柳成哲和李太吉如约来到乌克兰工程师提供的“安全屋”,用数码相机对“机密资料”拍照时,被乌克兰安全人员抓获。
俄罗斯的“乌克兰依赖症”
“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注定不再是一个欧亚大国。”这句出自前美国国务卿布热津斯基的名言,放到军工领域更为恰如其分。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为了抢占国际军火市场,防止原苏联国家“分一杯羹”,对乌克兰军工业采取“窒息战术”,即乌克兰但凡有能力生产的“同质化军品”,企业要搞垮,人员要弄走,因此在整个90年代,俄罗斯采取“紧逼盯人”战术,阻止乌克兰军工企业正常生产,并积极实施“挖墙脚”策略,搞垮乌克兰的军工队伍。当时,最突出的竞争莫过于坦克领域,1991年分家后,苏联两大坦克生产中心——下塔吉尔和哈尔科夫——被俄乌瓜分,俄政府千方百计用丰厚工作待遇,安排子女定居莫斯科、圣彼得堡等一线城市、包办都市户口、分给大房子等手段,阻止乌籍专家离开下塔吉尔,同时还用切断材料供应、给乌克兰专家来俄罗斯制造麻烦等方式掣肘乌克兰建立独立的坦克工业。
为了生存下去,乌克兰坦克工业的“翘楚”哈尔科夫设计局和马雷舍夫机械厂同样“以两手回击两手”,一方面用民族主义意识召唤俄境内的乌克兰人才回国,另一方面还主动利用俄乌传统纽带,秘密获取技术资料,解决设备国产化问题。1996年,为了完成向巴基斯坦出口320辆T-80UD坦克的“世纪生意”,多名受雇于俄罗斯的乌克兰专家玩了一把“无间道”。原来,T-80UD本来是“苏联大家庭”合作的产物,虽然在乌克兰总装,但只有铸造炮塔和光学器材的生产厂是在该国境内,其余70%的零部件要由俄罗斯提供,其中最重要的坦克炮就来自俄罗斯的乌拉尔工业区。面对俄罗斯的技术封锁,乌克兰基辅国家炮兵和轻兵器科学技术中心主任勃达伦科联系了在俄罗斯彼尔姆某炮兵工厂工作的本国专家,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制造125毫米高膛压炮的技术参数。不仅如此,留在俄罗斯工作的乌克兰工程师还设法搞到了造炮用钢的成分配比表以及冶炼方法,最终帮助原本生产天然气无缝钢管的苏梅尔特钢厂轧制出合格的火炮身管,1998年3月,总统库奇马出席了国产坦克炮的下线,曾赞其为“2 860千克的壮举”!
客观而言,乌克兰专家即便“身在曹营心在汉”,面对日渐衰落的故国军工业,恐怕更多只能慨叹“形势比人强”,为“斯拉夫兄弟”俄罗斯服务或许还算能发挥些余热。俄罗斯《独立报》记者从联邦劳动部了解到,俄罗斯没有制订关于吸引国外人才的任何计划,但保守估计,苏联解体后,从乌克兰引进的军工人才应在数百人左右,但不会超过1 000人。俄罗斯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工业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安德烈·贝斯特罗夫透露,由于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禁止国内军工企业与俄罗斯的合作后,乌克兰军工业遭到重创,大量企业处于倒闭的边缘。例如,位于扎波罗热的发动机巨头马达西奇公司失去85%的订单,不得不裁掉大量员工。从2016年秋天起,乌克兰最大的航天火箭公司南方机械厂的员工每周就只上一天班了,这将进一步推动乌克兰人才入俄的步伐,普京总统曾公开邀请乌克兰军工专家赴俄工作,“乌克兰拥有非常强大的潜能,拥有一批非常优秀的专家。我非常欢迎你们,非常高兴能够在俄罗斯的企业里看到你们!”但贝斯特罗夫警告,受到西方制裁的俄罗斯也面临严峻的经济寒冬,加之更多拥有强大财力和优厚生活条件的国家参与竞争,俄罗斯未必能打赢这场“智力战争”。贝斯特罗夫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俄罗斯工业主要在吃老本儿,目前中国已经赶上来了,并在许多领域超过俄罗斯。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张开双臂欢迎乌克兰专家,由于中国具备良好的工业发展环境和前景,不仅吸引乌克兰专家,还会吸引大量俄罗斯专家,就像近年来大量俄罗斯民航飞行员前往中国一样,这对俄罗斯的工业和经济带来巨大打击。”他认为,从目前俄乌民族冲突角度来说,乌克兰专家更愿意前往中国,因为谁都不想背上叛国的骂名。另外,一旦将来乌克兰国内形势好转的话,这些专家可以很容易返回故土,因为中国已经利用他们培养出一大批本国人才了,而想从俄罗斯回国的话可能会受到制约。再者,中国人几乎没有排外情绪,没有俄罗斯的大国沙文主义,作为“少数民族”的乌克兰人不会受到任何打压与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