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车人外地人(老一辈象棋国手你还知道几个,个个身怀绝技,对象棋传承功不可没)

老一辈象棋国手你还知道几个,个个身怀绝技,对象棋传承功不可没

提高棋艺收看精品专栏,请收看订阅以下专栏,也可留言。

26、刘仙人: 刘忆慈

现代江南象棋名家刘忆慈,三十年代起崛起于浙江杭州的棋坛“喜雨台”,五十年代中期,参加建国后的全国象棋绵标赛中,获得两次全国季军和一次全国第五名,并以“仙人指路”的开局,创辟富有特色的新棋路,被棋界称为“刘仙人”。至1982年逝世止,驰誉沪、浙、苏、穗、京、津等省市棋坛40余年,成为建国初期的象棋国手之一。

刘忆慈,小名葆奎,身高够1.75米,方面大耳,气宇轩昂,为人作风正派,待人接物和蔼而严谨。1916年出生于杭州,自幼酷爱象棋,1928年送徐春泉所开的油纸(伞)行当学徒。徐春泉为杭州著名的象棋高手,有棋坛“豹子”之称,是“喜雨台”棋楼的“五虎一豹”之一。徐在店内找人弈棋,允许学徒刘葆奎在旁观看,也带动刘的棋艺提高。后来,刘在观战中,谈及着法时,颇有警惊之著,引起了徐春泉的注意,在缺少棋伴时,也要刘忆慈作个对手。从此,刘的棋艺进一步得到锻炼和提高。二十年代初,杭州喜雨台的象事活动处于高峰,名棋手层出不穷,有著名的“五虎一豹”,更有拔尖于省际的张观云和徐春林。刘忆慈在抽空去喜雨台学棋时,师承张观云和关春林。

有一次,“豹子”找刘忆慈下棋,划以“飞象局”开局,不久即进入紧密的细战之中,“豹子”在使出浑身功夫之后,仍未能持得先手,相反,却在细战之中被刘的马炮“粘住”,由后手转入被劫,最后被刘扳倒。徐以浙江名棋手的身份,竟被一个近二十岁的小伙子击败,初扰悻悻,但不久即纳入怜才爱才之意。

徐春泉有小女儿,少刘忆慈三岁,在店内和刘朝夕相处,互有好感,徐春泉看在眼里,决意招刘忆慈为婿,以便由他接掌门户。1933年秋,刘忆慈终于成了徐记纸伞店的乘龙快婿,这就是被浙江棋界传诵一时的因棋招亲的故事。

刘忆慈成了徐春泉的女婿之后,除了帮助丈人照料店铺外,有条件去杭州的著名棋楼喜雨台下棋,棋艺更进一步提高,基本上和喜雨台的“五虎一豹”齐名。为了进一步切磋技艺,也常常去上海和当时的沪上名手交流。1936年前后,杭州的棋坛十分活跃,城南俱乐部举办了“杭州市象棋名手邀清赛”,被邀者为“五虎一豹”中的李嘉春(后期人称老毛儿)。赵金荣(人称板刷阿荣)、蔡阿福(被称菜地阿福)、张益荣(小麻子)、冯楣荪(阿青)和徐春泉(豹子),以及新秀董文渊和刘忆慈。比赛这些天,油纸伞店暂停营业,翁婿双双上阵,比赛结果刘忆慈夺得第二,于是正式成了杭州的名棋手。

与上海的名棋手朱剑秋。朱寿颐、李武尚、叶景华等作交流赛。由于刘的棋风扎实、棋品较好,在上海等地影响较好。为此,上海棋界都知道杭州除了董文渊外,还有一个刘忆慈,是江南名城杭州的两根新兴棋柱子。

三十年代中期,刘忆慈招亲徐宅后,身份有了变化,弈棋、打谱的条件成熟,刘常找些《橘中秘》《梅花谱》来学。在当时和董文渊比较,刘重于阵地战,在开局方面较优于董,在中局实战时,常失先于董,因为董向以“野战”和出妙手著称。在残局阶段,刘又重于定式,而董又以“功夫”见长。为此,在三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前,江南的两大象棋名手董文渊和刘忆慈,一个是以机灵仙逸著称,一个以扎实厚重驰誉。

刘忆慈爰棋的另一特色是不大愿彩,更不愿以行棋诈骗赢钱。三十年代成名后,董文渊常常放出风声,邀刘赛棋弈棋,由于彩金较大,刘总是不愿应敌。于是,董就使出激将法,有时提出“二比一”,有时提出“二夹一”。所渭“二比 一”是指彩金的二比一,如一元一盘的彩,董赢得刘的得一元,刘胜得董的得二元;所谓“二夹一”者,更是咄咄逼人,则是董让刘一先和二先。但刘仍是不应,任凭董文渊在茶馆棋手中胡吹。

刘还反对在棋赛中使手段,相互串通,他认为这是败坏棋风。如1964年的浙江省象棋赛,在杭州举行,进入决赛的十位棋手,杭州市的占五人(刘忆慈、沈芝松、卫森坤、徐福皮、陈选源),其余为嘉兴一人(高琪),温州二人(朱肇康、周建维),舟山一人(王春林)、金华一人(易顺林)。赛前,杭州的棋手提出“让刘拼高”的策略,因为这十名棋手中,以刘、高的夺标声最高。刘听此言后,不但不表示感谢还表示坚决反对,使这位棋手落得个十分难堪。后来实战的结果,嘉兴高琪连胜杭州四人,负于刘忆慈,而刘和杭州四人对战中,却是二胜一负一和,亏了三分,为此,尽管刘胜了高,但总分少高琪一分,而屈居第二。如果刘同意不正当的做法,由杭州的四人各输二分,则稳居冠军了。所以棋手中一般反映刘忆慈不结缘、不识抬举,但从这里也可看出刘的高洁棋品来。刘还具有较嫌逊的美德。1957年夏,其时,刘有全国季军之称。应广东的邀请,和另一小棋手湖北李义庭拟去广州作一次讨抗赛,对手为在华南称为无敌的杨官璘和陈松顺。赴赛之前,刘和李约定在沪会师,并应邀作多场“热身”赛。有一场,在青年合表演,至残局阶段,李为一车一马双士,刘为双车,一般视李可守和。这时,李霍地站起身,自动认负。但大礼堂的数百名观众,却要求说明,为什么刘必胜李必负。有的还提出,车已占中,马三士紧紧围住帅的身边,请解释如何破士问题。一时,刘尚不知如何是好,李已起身答道:这一局棋是指单车胜马双士的例胜,因力只要换掉一车,即不存在车占中,这样,破士成了必然。这一解释,使广大棋迷长了见识,又使拥戴李的棋迷心服口服。在散场的归途中,刘和李同时出来,刘说:“这棋虽是我胜了,但也可说胜了一半。”表现出很高的棋士风范

刘忆慈之所以被称为“刘仙人”,和他对“仙人指路”开局的创新有关。

1956年,全国首届象棋锦标赛在北京开幕,这不但是新中国首次全国象棋比赛,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首次全国比赛,对于名棋手们的鼓舞和欢欣可想而知。依据当时的条件,国家决定以城市为单位推举代表,杭州作为省会城市自然名列其中,但名额只有一个。这年初秋,经过初赛和复赛,由刘忆慈对陈选源、卫森坤对金虎城争夺决赛权,结果刘胜陈,卫胜金,最后刘又胜卫,取得出席全国赛的资格。此时的刘忆慈是多么激动呵!

比赛在北京举行,这是一次高水平的竞争,全国名手荟萃,南有“杨无敌”杨官璘,北有“东北虎”王嘉良,西有“四川剑侠”刘剑青,东有细腻绵密的何顺安,都是绝难胜棋的铁对手。要在全国大赛中争得好名次,除了过硬的功夫、较好的体质外,在开局方面有新招式也会起好作用。刘忆慈想到了“仙人指路”,这种开局自己研究了多年,有所创造,该是一显身手的时日了。刘忆慈在此次大赛中,最后取得了季军的好成绩。

到了1957年的第二届全国赛的决赛,刘遇上了“杨无敌”,而且轮到先手,于是走兵七进一“仙人指路”。对于这种开局,“杨无敌”并不陌生,应以炮2平3,殊不料刘忆慈走马二进三而不是马八进七。接著刘架中炮、跳边马、升河炮,演成了较有利的局势,后来又弈成多兵具可胜的局面(结果和局),从而证明了这种开局的实用价值。刘忆慈的这个开局法立即引起了轰动,因为它开创了三四百年来的新路。在对李义庭的对局时刘又用了这种“仙人指路”,刘在这次大赛中又夺得了季军。于是,棋界从此称他为 “刘仙人”。

回头看一看刘的这种创新,既看到他的潜心研究,也应看到师承对他的影响。刘青少年时在杭州两位老师张观云和徐春泉,张对于“仙人指路”很有研究,除了教会他几手外,还对刘说:“棋路变化无穷,我因家里穷,耗不起时间,你可好好研究。”这对刘的影响很大,他悉心研究后,果然有了创新,可以说对得起张老师了。

奕车人外地人(老一辈象棋国手你还知道几个,个个身怀绝技,对象棋传承功不可没)

27、江南七星:沈志弈

沈志弈,浙江温州人,1916年出生于一个手工业的家庭中。沈的父亲是个棋迷,但苦于棋艺不高,因希望儿子将来在棋艺上出人头地,故取名“志弈”。

少年时,沈志弈十分酷爱弈棋。当时温州有鸿胜等两个弈棋处,只要有空,沈志奕就跑那里学棋。十二三岁时,他的棋艺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又过了几年,沈志弈有机会与温州当时已成名的林弈仙对局,败北后方知学无止境,人外有人。他更勤奋地悉心钻研,而后棋艺水平达到温州一流。

1936年春,沈志弈赴沪探亲。在上海法华民国路的华园茶楼,沈志弈见到二十多张棋桌座无虚席,就看了起来,发现大多下的是让单马、双马、二先、三先之类的让子棋。这时,又来了两个当地的长衫客,看看沈志弈土头土脑的打扮和怯生生的样子,沈志弈是中小个子,面色黝黑,个性深沉而执着。长衫客知道他是外地来的生客,就主动邀沈志奕下棋,并说:“您是‘新者’(含可宰之意),可让双马。”,并说好一元一盘的彩金。沈志弈虽然在温州是顶尖棋手,但在上海却是初来乍到,不知对方底细,就同意入局。第一局长衫客故意露出一些破绽,沈志弈轻松的获胜;第二局的情况大同小异,沈也很快的取胜了。第三盘开始前,对方作出输得不甘心,定要翻本的样子,竟说:每盘彩金加到十元。十元,这在米价每担三元多的当时,是个不少的数目。沈本不敢下这样的大彩,也不是为赢彩金而来,沈的目的是会会上海的高棋。但因仍让双马,认为绝无输棋的可能,于是依照常规,取出彩金,置于盘下,并认真弈棋。

这盘棋客长衫客持红用出了真功夫,炮巡河后伺机夺子,长衫客正暗暗得意,认为夺回一子绝无问题。没料到沈志弈实是一把好手,这步棋落子后,长衫客初以为沈下出错着,但仔细一看,不禁一身冷汗。原来这步送车的棋,竟是解围的妙手。 因若吃车,自己的车仍被吃回,实即兑车,还解了对方的重围。之后的棋,沈也毫无破绽结果第三盘也是沈胜了。长衫客心里一乱,眼睛一转 说:“你有这样的水平,怎能 叫人让双马!”全不顾让棋是自己提出的事实,反要沈志弈再来三盘,同样是让沈双马。沈见对方蛮不讲理,但恐人地生疏要吃亏,准备放弃可拿的十元不要,把自己盘下的十元拿回算了,但对方还是不依。正在纠缠之时,又进来一个身材伟岸的男子,当初步了解情况后,以调解的口吻对沈说:“此地的人以棋为生,你一个外地人怎可来此逞能?”言外之意是:责怪沈志奕以好棋装差棋,为的来抠钱。说毕,解下随身佩带的手枪在桌上一放,转身对长衫客说:“潘鸣岗,你没眼光,怎可随便让人双马?须知这要坏了名声!”这大汉在各打五十大板后,提出解决的办法说:“既然你棋下得不错,我和你对一局,让你二先,若胜了我或是和棋, 十元钱还你;若是输了,这十元就不还了,可好?”沈志弈见 大汉口气很大,心知来头不小,就答应弈棋。这局棋沈大有胜机,但恐怕再出意外,结果弈和。大汉果然信守诺言,将沈的十元还给他,并恭送至楼下。临别时自我介绍说:“我叫李武尚,欢迎你再来交流棋艺。”沈志弈早就知道上海李武尚的大名,今日不期而遇,十分高兴。想想这次初来上海,就遇到硬让双马的怪事和“柳暗花明”的结果,真是一次奇遇。做大的收获,是因此认识了李武尚,为日后来上海闯荡创造了条件。

至1954年,沈家经济状况江河日下,被迫卖出房产,迁往踏碓巷而居。他最羡慕本地的前辈棋手陈笙、永嘉的林弈仙及平阳谢侠逊,也想像他们一样,挟技闯荡江湖。于是,他搭乘海轮赴上海寻求发展。他在上海找到了李武尚,李武尚有“白莲教主”的称号,李武尚在上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经常出人棋茶楼等公开场所,他接触面较广,头脑灵活,好管闲事,颇有侠气性格。由李武尚出面帮助沈志弈安排比赛,沈因棋艺不俗,在沪上有了用武之地,逐渐的站稳了脚跟。

1955年,在上海大新公司,沈志弈与全国各地名手,如罗天扬、杨官、陈松顺、何顺安、朱剑秋、李义庭、高琪、谢侠逊等表演,比赛中互有胜负。这两年沈志弈除了年关节日返温州踏碓巷,基本上都客居沪上进行棋艺交流,这也为他以后加盟全国锦标赛的角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目前的目标,沈志弈是可以获准申请国家大师头衔的。故权威人士说沈志弈的棋艺亦达国手水准,此言诚不谬哉!

沈志弈有许多怪局,如对浙江名手高琪的一局,连弃两车,获得绝妙的入局机会,使象棋界颇为轰动。至于沈志弈平时的下棋中,妙手和怪棋则多得不胜枚举。

应该说全国性的象棋比赛,是一项既比棋艺又比身体的竞技,棋艺好固然重要,身你好也影响到比赛的成绩。沈的身体,平时尚可对付,遇上大比赛,就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但在重大比赛中一种拼劲激发了他,加上局势的巧合,他的思想火花终于迸发,于是出现了一些奇妙的构局,为象棋艺术留下了一些宝贵的财产,也使他获得了棋坛“黑马”的称号。

1959年全国首届全运会,棋类有幸列入竞赛项目,但每个省只能派出一名选手参赛,曾获两届季军、一次第五名的刘忆慈代表了浙江省参赛。由这一年起,沈志弈也开始淡出全国锦际赛,而他在棋类活动上却从未止步。沈志弈曾代表温州出征广州等地,参加省市间的邀请赛,另外他也于温州搞起一些省市的埠际赛。当时国赛仅为个人赛,且两年一届,如1964年12月的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四省市邀请赛,1965年5月的上海、广东、四川、浙江、温州五省市邀请赛(新老冠军杨官璘、胡荣华均亲临该赛,引起极大轰动),1973年6月(1966年后的国赛已中断7年!)的上海、温州对抗赛,1974年12月的八省市埠际赛等等,沈志弈体质较差,但除搞筹备、竞赛、裁判工作,还要与名手表演以满足当地棋迷的要求。沈志弈自己表示,连续作战吃不消,下个二、三局可以,他也全无某些名手的惜名怕输思想。1964年与当时的三届全国冠军上海胡荣华弈成平局,在1960年之前,与胡荣华也交手五局,沈志弈三胜二负,至1981年,在打锣桥(与改名为广场路)的市体育俱乐部,沈志弈与当时已94岁的棋坛总司令谢侠逊表演,激战从开局至残局,末后战和,此战引起极大轰动,观战者人山人海。

奕车人外地人(老一辈象棋国手你还知道几个,个个身怀绝技,对象棋传承功不可没)

28、扬州三剑客:朱剑秋

朱剑秋,江苏省扬州市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出生,身高约1.65米,稍长的脸庞,待人谦和,但棋风却刚健泼辣,以敢于搏杀著称。朱虽于扬州成长,但成年后移居上海,并代表上海弈战,解放前夺得过“上海•南京埠际象棋比赛”第一名、“江南象棋比赛冠军”等名衔。解放后,又多次为上海队在全国团体赛中夺魁、得名次,他本人则得过全国赛第四名等,是建国后的第一批象棋大师之一。所以说,尽管朱剑秋成长于扬州,但丰硕成果结在上海。

青少年时,朱剑秋在扬州读过初级师范,当过小学教师。因有争雄棋国之心,在研究棋艺方面倾注了较多精力。

年幼时,就酷爱弈棋。民国初期扬州棋风较盛,朱一边读书,一边习弈;参加工作后,也是工作不忘弈棋,在一步步习艺研究中,棋艺逐渐提高,还形成了敢于搏杀、善于搏杀的风格特点。

大约到了20岁左右,朱剑秋的棋艺已渐趋成熟,在和当地的“哼哈二将”杨万源、朱锦堂交手时,已胜多负少。为了多方面测试棋力,以利外出访问,朱多次托人转请老名手王浩然对弈指导,但王一直未有回应。

1930年春节后,朱原想经王浩然指点后再外出的想法看来要落空,于是,他准备提前进军上海。然而就在朱行前,王浩然着人来找他。原来王浩然自封刀退出棋坛第一线后,对扬州的后起之秀仍十分关心,听说朱要去上海闯世界,就决定满足朱的要求,对弈一局,测测棋力。

据《朱剑秋倾慕王浩然》载:这盘棋共弈了三天,虽以和棋终局,但王浩然比较满意,对朱说,看你现在的水平,的确可以到外面去闯世界了。又问朱:下过这盘棋后是否嫌我太慢?当朱回答确有此感觉时,王说:慢有慢的好处,认真下一盘棋,漏着必然少了,比草率下十盘棋还要受益。何况,在耐心等待对方应手时,还可培养养气的功夫,是成为一流棋手不可缺的。听了这些教晦,朱剑秋茅塞顿开,在今后数十年征战中,每逢处于下风时,常自我调整情绪,鼓气再战,且仍敢于搏杀,共弈出好成绩来。朱自忖这是一盘最有意义的指导棋。

离开家乡的朱剑秋,首先来到名棋手如林的上海试艺,第一仗对湖北名手吴湘亭。吴的棋风谨慎而细腻,但思路缓慢,有“慢国手”的誉称。而朱凭年轻人精力充沛及精熟的棋艺,以迅猛雄健的棋步,一天内竟连胜吴淞亭两局,很快小有名声。朱剑秋是“三剑”中出道最迟、年岁最轻的一位。不过,他又是“三剑”中享寿最高的一个。是不是因为他个子比较瘦小又有文化的缘由?或是因为他有幸活到解放后过上安宁而又有保障的生活,心情比较乐观之故?不过,我们从朱剑秋的生活足迹去求索,他之所以成为长寿老人之一,除上述原因之外,和他比较达观,坚持弈棋不止,心灵比较充实有关。

朱剑秋大弈饶子棋,以求生活的基本保证,好在他的棋风勇猛泼辣,行棋大刀阔斧,杀下手更是高人一等。但是,他知道要在大上海成名立业,必须弈顶手棋。为了较快的传名,最好的办法是找本地名手弈棋,因本地棋手大都属业余性质,且经济基础较好,若胜了他们,传名更快。为此,朱剑秋看准目标,一个一个地找来上海棋手的对局资料,研究他们的棋路,然后出其不意地约弈。大约经一两年时间,朱剑秋和上海的较多名手都较过艺,由于胜多负少,于是上海棋坛上慢慢传开了“扬州三刻客”的誉称。1932年,宁波举办“沪、宁埠际象棋比赛”,棋界推举朱剑秋、罗天扬、窦国柱为上海代表,对宁波的张观云、徐葆康、谢鸿元弈赛中,朱的对手是东南第一高手张观云,朱取得两战均和的好成绩。

1934年,常熟、昆山、苏州、镇江等几家报社联合举办象棋比赛,定名为“江南象棋比赛”,朱其时在镇江工作,即以镇江代表的资格,出席比赛,荣获第一。

朱剑秋在重庆时,和谢侠逊作了多次棋艺交流,有一局棋由朱先行,以当头炮攻谢的屏风马,最后成和。另外,朱和谢在重庆对弈过多次,胜负相当。

五十年代前期,华东棋坛的人物结构和实力形势已起了较大的变化,“七省棋王”周德裕,于解放前夕去世;“扬州三剑客”中的另一剑窦国柱,因上了年纪而棋锋稍钝;早年活跃于棋坛的万启有、张锦荣、吴淞亭、邓春林或老或死;而朱剑秋正届壮年,棋力正旺。在上海的众多象棋擂台中,他和何顺安轮流主持大世界的棋坛,迎战各地棋手的挑战。

奕车人外地人(老一辈象棋国手你还知道几个,个个身怀绝技,对象棋传承功不可没)

29、扬州三剑客: 窦国柱

窦国柱,扬州人,1901年出生,6岁时就开始学象棋。其父为商人,在扬州开有九如斋茶食店,支持其子学棋。

清末时,扬州棋风鼎盛,有“棋孟尝”之称的张毓英,常常出场地、出彩金、出奖品,在当地举办象棋比赛。少年窦国柱向往棋艺,常到张宅去看名手对诬蔑弈,并接受张毓英的指导。

满清覆亡之后,少年窦国柱的棋艺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其父总想给窦投个名师。其时,扬州棋坛上的象棋高手,从原有的周焕文,又增加了从镇江来的王浩然,以及新近崛起的张锦荣。三人的棋名基本相当。不过王浩然工作较忙,张锦荣年岁较轻,最理想的师傅是中医师周焕文。周不但棋艺高,而且也在培养儿子周德裕和周德广学棋。在几经恳请后,周焕文答应“带国柱学棋”,但未行旧时代的拜师之礼。不过,这样一承诺,窦国柱就有了去周家弈棋的机缘,常常和周德广、周德格兄弟俩对局。周焕文是扬州名手,与“神马”王浩然、“慢国手” 张锦荣并称“淮扬三杰”。 由于张锦荣崛起时,周曾经两次和张锦荣较艺。一次在王去上海向林弈仙挑战时,时间大约在1916年左右;也许是周自视甚高,也许是张的慢功夫和棋艺确实厉害,尽管周花了力气,还是小输一局。1919年在王去北平和孟文轩比赛期间,张、周比赛的结果是,周竟以二胜四负四和而负!这一输输得周焕文从此不想去茶楼和张宅,因为他怕那里的棋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他。经过这一战,张锦荣的名声一下子高涨起来,“淮扬三杰”的誉称也不胜而走了。于是周焕文于烟花三月之际离开了扬州,在上海广益善堂行医。这才使窦国柱有了学棋的机会。

由于德裕弈棋的兴趣和钻劲都比其弟德广大,为此,窦国柱和德裕磨砺切磋的机会多,他们总是从早上弈起,至下午才结束,一天非弈十多局棋不可。又由于德裕较窦年长一岁,为此,窦总是亲切地呼为“大师兄”。

在1912年至1920年这几年时间里,“棋孟尝”张毓英常在本宅举行棋赛。其间的一次,有南昌名棋手邓春林、南京名棋手万启有、永嘉名棋手林弈仙及本地众多棋手参加。窦在现场观看后,对万启有的棋艺和幽默很感兴趣。经过交谈,邀万到家中作客。当得悉万四海为家,以棋为生后,就请万在家多留一段时间,便多一些切磋的机会。

这段时间,窦国柱之父因年迈早退出店务,九如斋由20岁的窦国柱掌管。窦出生于茶食业之家,业务是熟手,然而,他醉心于棋艺,平时很少顾问店务,现在来了个较他年长6岁,棋艺高他一二先的棋友,就整日忙于弈棋,更加不理店务,逢到风雨落雪天,就干脆不落排门。之后,生意日渐清淡,业务更趋不振。

当窦国柱的“九如斋”不得不倒闭时,既为了生计,又为了弈棋,窦又在原址开出了小茶馆,取名“华阳观”,以弈棋招徕茶客。并由万和窦轮流在“华阳观”以棋应客,由万作为台主。当然,万亦帮助窦料理店务,乃至和窦一起下厨做饭做菜,一起弈棋。

在华阳观期间,由于窦比较好客,棋友们来弈棋常不收茶资,为此,日子久了也难以维持,有时连伙计的工钱也发不出,于是,窦只好再将华阳观盘让于人。不过,在这段时间(1920年前后一年多时间),窦的棋艺却得到了提高,闯过了和名手对局最难闯的“二先”关。而且受了万的“仙人指路”局法的影响,棋艺风格由重炮的攻杀,而兼有善用马兵的细密,已具有和万基本相当的棋艺。

三十年代前后,窦国柱曾访问苏州。常州、镇江、南京等地,战胜当地众多“棋王”。窦的棋风既有周焕文式的刚猛,又有王浩然式的细密,为此,窦被誉为“丝绵老虎”。

因为这段时间扬州又出了个后起的朱剑秋,棋艺也达到国手水平,于是周德裕、窦国柱、朱剑秋三人被称为“扬州三剑客”,言他们挟技走遍南北,棋艺锋利无比。

后窦到上海弈棋,以天蟾茶楼、老城隍庙等处为主,在和上海诸多名棋手交流中胜多负少。

1932年,由南京方面发起“上海、南京象棋埠际赛”。上海方面经过棋坛总司令谢侠逊的平衡,由资格较老的福建名手——炮王连学正和窦国柱为代表,去南京征战。在对南京代表万启有和客串南京队的名手邓春林交锋后,窦超过了万、连、邓获得冠军,充分显示了“丝绵老虎”的功力。

为了扩大视野,窦国柱于1936年访问广州和香港。在广东和“四大天王”黄松轩、冯敬如、卢辉交流过棋艺,在香港又和“三凤”之一的曾展鸿对弈过,还和其他名手陈镜堂、刘寿彭对弈,都取得了较满意的成绩。其中对“四大天王”之首黄松轩弈赛六局,为一胜一负四和,其中的一局被周德裕列为名局。

1937年,杭州青年会发起江、浙、闽、鲁四省象棋名手邀请赛,由谢侠逊主持赛事。窦以1932年沪、宁棋赛冠军及华东名棋手的头衔,代表江苏省参赛,在西子湖畔和山东棋圣邵次明、福建炮王连学正、浙江新秀董文渊较艺,获得亚军,给杭州棋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赛后,窦、谢、董三人,拜望了当地士绅高老子白。全国著名棋手表演,窦国柱作为华东的代表荣幸地赴京参赛。当筹款义赛结束后,窦又和北京名手张德魁、谢小然等发起筹办什刹海棋艺研究社,给当时冷落的北京棋坛注入了活力,并和北方的新、老棋手结下了友谊。

奕车人外地人(老一辈象棋国手你还知道几个,个个身怀绝技,对象棋传承功不可没)

30、江汉三龙:吴淞亭

在晚清至民国早期颇为走红的象棋名手吴淞亭,从江陵棋坛崛起后,走南闯北,挟技漫游全国,曾产生过较大影响。

吴淞亭,湖北省江陵县人,圆型脸庞,身高约1米65。根据他比谢侠逊大8岁推算,吴湘亭当出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据吴生前在上海向棋友透露和在杭州向尚春和先生所述,吴出生于小商贩之家,其父以贩卖荆州上特产金漆盆、桶等工艺品为业。 吴少年时曾在蒙馆读过约三年书,对《百家姓》《三字经》《幼学琼林》等书大体都能背出。由于多年私塾生活,吴还写得一手颇为工整的好字。

少年时吴淞亭除读书、习字外,更喜欢弈象棋。因天资聪明,进步很快,10多岁时就成了街道的“棋王”。由于江陵是湖北省长江沿岸南北交通的要冲之地,晚清时常有一些江湖棋手在那里摆残局谋生,这对少年吴淞亭产生了两种影响:一是吸引他常去棋摊边看棋,不知不觉提高了棋艺水平;二是触发了他成年后浪迹江湖、以棋为生的意识,并终于走上了这条道路。

吴在当地成为“棋王”后,常挟技去武汉的棋茶馆找人斗棋,在棋艺的不断交流中得到进一步提高,并战胜过沈氏老人等武汉名手,严然是湖北棋坛的一个名将。其时,正届辛亥革命之后,长江中下流的大中城市上海、南京等地的棋艺活动比较活跃,并常通过报纸传来一些弈棋的信息。当时吴已30多岁,正当壮年,棋艺也已成熟,于是挟技远行,去上海弈游。到上海后,他和当时的名手励志英大战十余局,胜负相当,在上海茶馆立住了脚跟。

作为华中的名棋手,吴淞亭在江南征战的二三十年中,足迹遍及上海、南京、扬州、杭州、广州等地,棋艺风格以运子细密、落子缓慢著称。他弈棋常常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不敢冒风险,这主要与长期的江湖棋人生活,要赖弈棋的彩金维持生活有关。因为他是全国的大名手,为此青壮年时,人们称为“慢国手”。吴在征战各地时,成绩比较突出,和平阳谢侠逊的对局亦不少。

在扬州时,他多次去张宅攻象棋擂台。一次,吴在攻擂中,连胜先锋杨万源和朱锦堂,取得和主将张锦荣对弈的资格。张锦荣在师傅王浩然收山后,则在拥有杨万源、朱锦堂、沈文莹、窦国柱等高手在内的“江都十二名手大赛”上称雄。所以接下来张毓英宅第内,由张锦荣摆设擂台,迎战天下英豪。其间,善战有万启有,雄放如罗天扬等诸多高才,均未能动摇张锦荣的“金牌王座”。棋界评说:“张锦荣于棋枰角斗多年,经验丰富。他棋路阴沉、细腻诡秘、步步设防,且多陷阱,诱敌之着,对艰难局势,尤为擅长,往往能转危为安、反败为胜。”,张是扬州棋坛的一号人物。但张锦荣下棋也是慢,人们就誉张为“慢国手”“丝绵老虎”, 张锦荣除了慢,更会磨,在棋势不利时,明明是应下的官着,他不立即走子,而是弄弄棋子,摆摆烟卷,或到外面去溜一圈,进行无形的战斗。吴淞亭在和张锦荣对弈时,就有这个情况。吴是江湖棋人,以此为生,行棋特别谨慎,显得较慢,但逢上应将之着,比较爽脆,不像张有意还有泡。这局棋起初吴形势大好,后来发生逆转,从下午至昏黑尚未终局,但吴已陷入危境,局面已发发可危,幸亏天已昏黑,吴约定明日续弈,张认为吴已在劫难逃,就同意明早续弈。晚上,吴淞亭向刚到扬州的罗天扬虚心讨教,罗慨然答应帮吴共同寻求解救之法,直到次日天明,才找到可和的办法,保住了再攻擂的机会。

吴也曾多次到杭州弈游,经济好的时候,就去喜雨台,经济差时,找到茶资低廉的小茶店,所以二三十年代吴淞亭在杭州棋界颇有名声。但因吴时运不佳及年老力衰,1934年来杭时,身穿一件破棉袄,腰围一根稻草绳,使一些有身份的人不愿和他弈棋。

在长期江湖飘泊中,吴淞亭一般寄宿在单身汉的棋友家,有时新到一个码头,尚无熟悉的棋友,便住五等旅舍。当时宿费虽然低,但客居异乡也有难耐的寂寞。颇有文化的吴淞亭闲时抄录对局,既作为提高棋艺的手段,又消遣旅途的寂寞。尤其在过大年前的几天,人们大都忙于办年货,去茶馆的棋客显著少了,吴就在旅舍取出棋子,演绎平日所下的着法,研究新的棋路。每当孤灯相伴,悄然独处,摆弄棋局,演到新变化时,他就作一评语。吴淞亭的个性比较沉静,颇能安于这种静弈生活,为此他自号静弈山人。

和其他职业棋手相比,吴下子较慢,大半天难下完一局棋,似乎欠缺了一点。但吴利用自己手抄对局且十分工整的优势,当和棋友下过棋后,晚上将对局复出后抄清,次回赠给那位棋友,还夹些评注,使棋友既得益又得到一个惊喜。实践证明此法颇有效。如1933年时,吴常在上海老西门方浜路的华园茶楼候教,他与周德裕、罗天扬是茶楼的“三鼎甲”。一天上海名手徐大庆因赛前练兵,找周德裕弈棋。周因嫌徐下子慢,介绍与吴淞亭弈。这盘棋双方各自展开太极功夫,经过六个小时的角逐,吴终因棋高一着以车双兵胜了徐的车卒士双象。次日吴将对局录出送给徐大庆,徐很是感谢,称赞吴的棋艺风格和这个好办法,以后还常找吴弈棋。

由于这样的对局日积月累,数量不少,他将这些评谱集中起来,订成一本棋谱,又精选二十局,取名为《静弈山人雅谱》,以此分赠友人,希望传之后世。

1936年前后,飘泊江湖已三十多年的吴淞亭,回首自己五十余年的弈棋经历,深感在江湖以棋为生的艰辛。某时吴精力日益衰退,谋生已困难,尤其每临病痛,难耐折磨。倦鸟思归,打算回故乡江陵投亲靠友,摆个小摊头,以度晚年。可是闯荡江湖三十多年,虽然省吃俭用,却一点积蓄也没有。他想求助于较富裕的棋友,可是扬州张毓英已多次帮助过自己,再难出口。吴想到了在香港的曾展鸿。曾虽在香港,但常去广州,且是个富商。还比较慷慨。主意定后,吴就寻机来到广州。

在广州,吴除了弈让子棋外,不敢再找一流高手黄松轩。卢辉、冯敬如等对弈,这和他年轻初出闯荡时已完全不同。

一次,广州棋界名流何衍璩教授要给儿子做满月,为了热闹一下,何邀集当地棋界名人到家做客,因为吴是湖北名手,也在被邀之列。吴生活十分持据,为了体面,向棋友借了长衫出客。在何家谈起棋事,总要有人弈一盘助兴,因吴是生客,且和冯敬如的风格十分接近,于是人们提议吴、冯对局。冯敬如是广东“四大天王”之一, 1930年,在东南大战中,冯的比赛成绩虽不突出,但弈出了水平,弈出了名局。冯敬如先胜林弈仙的一局棋,冯以当头炮开局,林以顺炮应手,之后林有躁进之着,致为冯所乘;一时间名声大振,并与黄松轩、李庆全、卢辉称为“四大天王”;冯敬如还曾指点过“棋仙”钟珍,使钟珍受益匪浅,可见冯敬如的棋艺了得。吴淞亭与冯敬如的对弈,吴猜得先行,以“三步虎”,后补中炮对冯的反宫马,吴用足了功力,至中局已 占尽上风。但由于连日考虑见曾之事,睡眠不好,精神不继,连打呵欠,出现了好几次应杀而未杀。一旁观战的石光瑛教授笑着对冯说:泽叔认输好了。但吴因精神不继,仍未能看出杀着,反而在逃车上寻思“良策”,而走了车六退一,于是冯立即马三进五兑去中炮解了重围。其实吴只要炮三进一挡炮,则左边的车马加上中跑,可立即构成杀势。从这里可看出江湖棋手由于经济而影响到棋艺的发挥,是多么辛酸的处境。不过,吴终于在何家见上曾展鸿,并得到他的帮助,终于回到了故乡。

奕车人外地人(老一辈象棋国手你还知道几个,个个身怀绝技,对象棋传承功不可没)

象棋国手大师棋艺如何,为棋艺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

提高棋艺,专栏来收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