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1125年金国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随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继位,建立南宋。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创建者,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建隆元年(960年)发动陈桥兵变,称帝于开封,建宋朝,史称北宋。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结束藩镇割据,但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对宋代的“积贫积弱”有较大影响。
宋太宗赵炅 (939—997):太祖弟,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名炅。继承赵匡胤各个击破割据政权的方针,迫吴越王献土归降,又亲征灭北汉,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在两次对辽征战失败后,采取消极防守的方针。对内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科举取士,建崇文院编《太平御览》等。
宋真宗赵恒 (968—1022):原名赵德昌,太宗第三子。统治前期勤于政事, 推进经济发展,号称治世。但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进犯澶州,签订澶渊之盟向辽纳岁贡,加重百姓负担。后期任用王钦若大兴祥瑞,东封泰山,西祀汾阳,又广建佛寺道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宋仁宗赵祯(1010—1063):原名受益,即位时只有十三岁,由章献太后垂帘听政。他统治开始较节俭,但对西夏屡战屡败,被迫以“岁赐”银、绢、茶妥协,对辽也以增纳岁币求和。土地兼并及冗宫、冗兵、冗费现象日益严重,虽起用范仲淹等进行改革,但以失败告终。
宋英宗赵曙(1032-1067):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宗实。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为嗣。英宗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等人,守旧没有改革,与辽国和西夏关系缓和。
宋神宗赵顼(1048-1085):英宗长子,又名仲针。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失败,不过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近二十年。他有抱负,励精图治,想灭西夏,但壮志未酬,灭夏之举未能实现。
宋哲宗赵煦(1077-1100):原名赵佣,神宗第六子,曾被封为延安郡王。哲宗即位时年仅九岁,由高太后执政。1093年亲政后,任用主张变法的大臣,对守旧派、中间派进行打击,恢复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终止与西夏的谈判,加强边境防御,屡败西夏,迫使其求和。
宋徽宗赵佶 (1082—1135):神宗十一子,宋哲宗无子,死后传位于他,在位25年。统治期间重用奸臣权阉,尊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兴木土、广建宫观庭院,搜刮奇花异石,称“花石纲”。任用贪官宦官横征暴敛,激起各地农民起义。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以花鸟画和“瘦金书”名于世。当金兵入侵无法应付时,传位给儿子钦宗,自己则当“太上皇”,终无法挽回局势,父子两人皆被金兵俘虏北上,至死不得归。
宋钦宗赵桓(1100—1156):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时受父徽宗之禅即位,次年被迫起用主战派李纲抗金,斩杀罢黜了蔡京一党。但仍答应以赔款、割太原等三镇乞降求和。汴京城破后,降金,北宋灭亡。靖康二年 (1127年)与徽宗为金兵俘掳北去,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1161年,钦宗在金国被马踩死,终年五十七岁。
宋高宗赵构(1107—1187):徽宗子,封康王。金兵俘徽、钦二宗后,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南逃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定都,建立南宋政权,改元建炎。统治期间,虽迫于形势以岳飞、韩世忠等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桧。后以割地、纳贡、称臣等屈辱条件向金人乞降求和,收韩世忠等兵权,以屈辱求苟安的国策遭到强烈反对。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传位于孝宗,自称太上皇。
宋孝宗赵昚(1127 —1194):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高宗养子。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封建王,两年后被立为皇太子。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让位于赵昚,宋朝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
宋光宗赵惇(1147—1200):孝宗第三子,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为皇太子。 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孝宗禅位登基为帝,改元绍熙。继位之初革故鼎新,听取谏言,但惧内心理严重,以致后期荒废朝政;又听信谗言疏离太上皇赵昚,引起政治危机,南宋开始由盛转衰。绍熙五年(1194年)禅位于次子赵扩,成为太上皇,史称“绍熙内禅”。
宋宁宗赵扩(1168—1224):南宋第四代皇帝,年号庆元。即位后,任用赵汝愚和韩侂胄,赵、韩两派斗争激烈。宰相赵汝愚倡导理学,引荐朱熹,阻止韩侂胄参政。宁宗罢免赵汝愚,又定理学为伪学,禁止赵汝愚、朱熹等人担任官职、参加科举,史称“庆元党禁”。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封爵,打击了投降派。1206年,韩侂胄冒然北进大败,主和派把持朝政。1208年,与金订立屈辱的“嘉定和议”。
宋理宗赵昀(1205―1264):原名赵与莒,宁宗养子。宁宗病死后,宰相史弥远拥立为帝。即位后,史弥远专政,他只沉湎于酒色。1233年史弥远亡,理宗亲政。亲政之初立志中兴,采取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1234年与蒙古军联合灭金。1259年,蒙古攻打鄂州,奸相贾似道称臣纳贡,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
宋度宗姓赵禥(1240—1274):理宗之侄,被收为养子,1260年立为皇太子,理宗死后继位,年号咸淳。即位时,金国已经灭亡多年,而北方蒙元的军队大举南下,国难当头之际,他却把军国大权交给贾似道执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锦绣江山处于暗无天日之中。
宋恭帝赵㬎(xiǎn)(1271-1323):赵禥次子,是端宗赵昰的弟弟,末帝赵昺的哥哥,宋末三帝之一。在位期间朝政由太皇太后谢道清代理,前期依靠贾似道,贾似道被撤后又依靠陈宜中。临安被元占领后,被送至大都(今北京),之后到西藏出家为僧。1323年因触犯文字狱被元英宗赐死,享年52岁。
宋端宗赵昰(1269-1278):度宗的庶长子,恭宗长兄,宋末三帝之一,在位两年。德祐二年(1276年)在福建福州被立为宋帝,改元景炎,册封生母杨淑妃为太后,同听政。景炎三年(1278年)在碙洲去世,葬于永福陵(在今广东省中山市),年仅九岁。
宋少帝赵昺(1271-1279):南宋末代皇帝,度宗第三子,恭帝、端宗的弟弟。景炎三年(1278年)在冈州(今广东湛江硇洲岛)即位,改元祥兴。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与元朝在崖山展开决战(史称“崖山海战”),宋军被元军击败,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七岁的赵昺跳海而亡,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南宋覆灭。